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2课 台阶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指出下列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 )
A.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 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 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 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2.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凹凼(dàng)黏(nián)性 半晌(xiǎng) 和睦(mù)
B. 门槛(kǎn)涎水(tán) 一栋(dòng) 烟瘾(yǐn )
C.尴尬(gān)瞬间(shùn) 叮嘱(zhǔ)憋住(biē )
D.舀米(yǎo)模样(mé) 头颅(lú) 烦躁(zào)
3.句式变换后,基本意思有所改变的一项是( )
A. 他把报纸撕破了。报纸让他撕破了。
B. 难道你该这样做吗?你根本不该这样做。
C. 并非所有的人都不愿和你交朋友。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你交朋友。
D. 我直到晚上10点才把数学作业做完。到晚上10点,我才做完数学作业。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片丛林,自是不再寂寞了。除了______ ,还有_______;除了______,还有_______。
①绿色的叶子 ②花色的衣裳③女人的谈话声与孩子的欢笑声④春天的鸟语声与秋天的蝉鸣声
A. ②①③④B. ③②④① C. ④③①②D. ①④②③
二、语言表达
5.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①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
②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线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
三、现代文阅读
扩展阅读。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位技术员,住在机关,星期六才回家来看我们,每次回家,他总是背着一个大书包。我盼着爸爸能给我带些好东西回家。可是,我的愿望从来没有得到满足,因为爸爸的书包里除了书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晚上,我们在看电视,爸爸却一个人躲在里屋,不是画什么设计图纸,就是收听日语广播。
记得有一个星期天,妈妈上班去了,爸爸很早就把我叫醒,对我说:“快起来,我带你去个好地方。”
“真的?”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问:“到哪儿?北海,还是颐和园?”
爸爸微微一笑,说:“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我一骨碌爬起来,洗漱完就催爸爸快走。爸爸说必须吃好饭才去。我几口就把一个馒头咽了下去,顾不得擦嘴,就催爸爸带我出发。
车停在北海站,爸爸带我下了车。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嚷着:“爸爸,咱们去北海呀?”
爸爸没有回答我,拉着我的手没有进北海门,却向西一直走去。我急了,大声说:“爸爸,咱们这是上哪去呀?”
爸爸笑着说:“去图书馆呀!”
我的脸立刻绷了起来,不高兴地说:“图书馆有啥意思。”
爸爸笑着说:“你没去过,那儿可好了。”
就这样,爸爸把我领进了图书馆。爸爸借了一本很厚的英文资料,又给我借了几本画报,就坐在那儿专心致志地看起书来。
我呢,看了一会儿就合上了书,心早就飞到北海公园啦!眼前仿佛看到了转椅,滑梯,翘翘板……立刻我的屁股像长了钉似的坐不住了,头像拨浪鼓,来回摇晃。
这间屋真大,屋里有几张椅子和桌子。看书的人虽然很多,屋里却鸦雀无声。静极了。我也不敢出声,觉得闷得要命,真后悔不该跟爸爸来。
再看看爸爸,还在津津有味读书,好像完全把我忘了。他一会儿皱眉头,好像在思索着什么问题,一会儿眉头又展开了,眼睛放出了光芒。看着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只好重新翻开大画报,一边看,一边叹气,想让爸爸听见,可爸爸偏偏听不见。
好容易熬到中午十二点,我悄声对爸爸说:“我饿了,咱们走吧!”爸爸这才抬头看了我一眼,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小面包,亲切地对我说:“小卫,你先吃一点,我们一会儿就回家。”
我等呀等呀,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被爸爸摇醒了。朦胧中抬头看见墙上的大挂钟,已经三点多了。
我撅着嘴跟着爸爸走出了图书馆。爸爸见我不高兴,就语重心长地说:“要想参加‘四化建设’,必须得有知识,不学好科学知识,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哪辈子能实现呀!你说,爸爸说得对吗?”
我点了点头,跟着爸爸向电车站走去,路过北海公园时,爸爸说:“等你放假爸爸一定带你到北海公园玩。”
听了爸爸的话,我笑了,因为爸爸说话是从来算数的。
6.一文重在写一件事,本选文写了哪三件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7.为了刻画爸爸勤奋好学的精神,本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8.本选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最出色的句子。
9.你能在20个字以内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吗?
10.通过选文学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应该向选文中的爸爸学习些什么?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1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11.小说的题目是“城市农夫”,主人公是“我的舅舅”,如果把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12.第②段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时想到自己的父亲?
1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
(2)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这句话里“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什么?)
14.第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提到舅舅的收入,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矛盾吗?为什么?
(1)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
(2)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
15.阅读第④段中的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
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链接材料]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
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舅舅流下了___的泪水,因为他__。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赔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6.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17.概括文章第③、④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18.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19.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品析。
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农民父亲的力量
贾广建
他来自农村,学的是医学专业,上了几年学,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他上没了。医院不好进,没钱也没关系的他,混了几年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乡卫生员。
一辈子土里刨食、对他寄着太多希望的老父亲为此很着急,从百里外的农村老家赶来,带着他到医院求职。他成功地为某医院做了一例断肠结合手术。有热心人提醒他们父子要及时送礼。礼也送了——一壶家乡产的小磨香油,只是太轻了,轻得微不足道。院领导说,如果他能做断肢再植手术,就可以把他调进医院。
农民听不出弦外之音,更着急不知要等到啥时候才会有断肢的病人来这小医院做接肢手术。即便有,也未必轮上儿子做。如果没有上手术台的机会,就意味着儿子还要一直等下去。
为了儿子的前途,生性笨拙的农民父亲突发奇想,一急之下剁掉了自己的一个手指,在手术台上指名要儿子做手术……
手术后拆线,看着还能弯动的手指,农民父亲笑了,儿子哭了,医院领导无话可说了。
当官的父亲,可以用权为自己的儿子疏通前途;经商的父亲,可以用钱为自己的儿子铺垫道路。当农民的父亲呢?只能。
20.根据上下文,补全结尾。
2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2.文中划线的句子应怎样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院领导同意他进医院,前提是把手术技术练好。
B.院领导不同意他进医院,因为他不能做断肢再植手术。
C.院领导不同意他进医院,这么说只是一个托词。
D.院领导同意他进医院,前提是把一个断肢再植手术做好。
23.手术拆线后,看着还能弯动的手指,农民父亲为什么笑了?儿子为什么哭了?
24.读了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感想?
天下父亲
博昌尧
达娃在城里上大学。达娃大名叫李达,家在遥远的大别山深处。
开学有些日子,李达的学费还没交。学校知道李达的情况,还没有恨着催他交款。可李达心气高,总觉得像偷了东西似的,浑身毛剌剌地难受,上课也不用心,人蔫蔫的。家里穷,李达其实不想念书,可拗不过父亲。父亲狠着哩,从小就逼李达念书,一支逼到现在。李达已经高过父亲一个脑袋,可父亲照样揍他,当然是为了念书。
这天晚上,李达在宿舍无心看书,便早早蒙头睡下了。不一会儿,同学将他捅醒,说:“李达,宿舍门口有人找你,门卫不让进。”李达一愣,在这座城里,除了同学,还会有人认识自己?莫不是父亲来了?给咱送学费来了。李达哧溜下床,连鞋也顾不得穿,就朝门口奔去。
果然是父亲。昏暗的灯光下,灰蒙蒙、矮小的一个山里人,肩上背着一只蛇皮口袋。李达心一紧,泪蛋蛋就从眼皮底下往外拱。李达上前接过口袋,说:“爹,你多会儿来的?咋不说一声?我好去接你啊。”父亲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汗说:“我不缺胳膊少腿的,要你接啥?耽误你念书哩。”再一看李达身上披着衣服,光着脚,就黑了脸说:“你这么早就躺下了?我就知道你离了我,不会正经念书。我从小就对你说,床是懒地儿、盐坑坑,撒啥好种子,都只长野花花草。”李达不敢顶嘴。
李达给父亲刨了一碗方便面。李达不是不想领着父亲去外面吃夜宵,像那些城里学生一样。可李达不敢,他怕说出口就遭父亲骂,父亲的口头禅是:你别一进城就变“修”了。可睡觉得给父亲安排好,因为父亲这一路,少说有三天没歇脚地奔波。李达每次回家也是这样。
学校的招待所在地下室,很便宜。李达说:“爹,我送你去招待所睡觉。”父亲眉毛一竖,说:“你真变修了,发财啦?你这不是铺吗?我先睡,你念书;夜里我起,你睡。”李达不敢吱声。
学费是父亲和李达一块去财务室交的。父亲不停地对涂着口红的会计小姐点头赔不是:“大姐,对不住。晚了,地里头庄稼正长草哩,。马虎不得,耽搁了……没误事吧?我这娃嘴木,不识礼,有不周到的地方,你可劲骂,可劲打。”年轻的会计不知所云,李达在一旁又不敢笑。
第二天正好是礼拜天,李达想留父亲在城里玩两天,说:“爹,我领你去看过去皇帝住的地方。”父亲这回没说他变修了,笑得满脸皱褶开花,说:“达娃,我知道你是想孝顺爹,你爹我还真想去看看皇帝老儿快活的地……可现在还不是时候。等你出头了,在城里扎根、落了窝,我和你娘来享享福也不晚。你要过意不去,就上你们食堂给我买一碗红烧肉来,我晚上喝二两,然后可劲睡一宿。明天你送我上火车。”
吃饭时,父亲不动那香喷喷的红烧肉。李达说:“爹,你不爱吃吗?怎么不吃?”父亲突然抹起泪来,哽咽道:“达娃,我听你同学说,你很苦,一边念书,还一边干活挣钱。你小时候就馋肉,今天可劲吃,爹要看你吃下去……”李达和父亲谁都吃不下。
第二天送父亲上火车时,人特多。父亲刚挤上去,列车就启动了。李达没有像城里人那样向父亲挥手,而是在站台上和列车一同向前走着,两眼盯着父亲,一眨不眨地盯着父亲。突然,父亲爬在窗户上向李大招手。李达以为父亲有话要说,就迎上去,却见父亲手上攥着一张10元的票子,说:“达娃,我算错了,这路上只要47元钱就够了,多出10元,你拿着。”李达浑身一颤,说:“爹,你带着,路上买点好吃的。”父亲却吼道:“我算过了,多出10元,你拿不拿?”李达见父亲要扔下来,忙说:“风大,别扔下来,你留着用。”父亲脸紫了,狠狠地挥着手。李达紧跑几步,将父亲的手往回推。可父亲的手像山里的柞树一样坚硬,使劲往李达手心里塞那张票子。这时,一个火车警察一把将李达揪住,危险。
火车走远了。李达低头发现手里攥着被撕坏的半张10元票子。
几天后,李达准备将那半张票寄回家去。可信刚要寄出去,李达就收到父亲的来信和半截票子,拆开一看,上面就一行字:
我达娃,用饭糊糊粘一下,能用……
25.文中画线句子应怎样理解?
26.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下“你别一进城就变“修”了”中“修”的含义。
27.李达买来红烧肉给爹吃,可“李达和父亲谁都吃不下”,因为
28.一张10元的票子,李达与父亲却推来让去,在这一推一让中体现了
2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简要说明。
30.文章结尾很感人,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一下李达收到父亲的来信时的复杂心情,50字左右。
四、作文
31.与朱自清的《背影》类似,《台阶》也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描写,请仔细观察生活中你自己的父亲和母亲,选取他或者她的背影对你造成深深震撼的那一幕,详细进行描写。
五、填空题
32.根据拼音写汉字。
凹dàng ( ) nián性( ) áo不住( )
头lú( ) 半shǎng( )
33.巧填成语。
厨师的拿手好戏——( ) 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
用霓虹灯装饰的广告语——( ) 替人写春联——( )
扭着秧歌打腰鼓——( ) 卖桃子的和卖李子的打架——( )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像”这个词在句子中有时是比喻词,有时就不是比喻词,B项中的父亲矛盾心理不是比喻。
2.【答案】C
【解析】A项“晌”应读shǎng;B项“涎”应读xián;D项“模”应读mú。
3.【答案】C
【解析】语句分析,句式的变化,依据中心意思不变的原理,调换后意思不变为基准。C项中的语意正好相反。
4.【答案】C
【解析】排列句子顺序重要看语义搭配,这里由景及人,搭配顺畅即可。
5.【答案】①动作 ②动作 语言
【解析】抓住人物的特点,选取关键字词,分析是哪一种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外貌……
6.【答案】三件事:回家时书包里背的都是书;晚上别人看电视,爸爸仍专心致志听日语广播;爸爸带我去图书馆学习的经过。前两件事是略写,后一件事是详写。
【解析】这是对文章组材详略的考查。这需要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掌握得比较扎实,才能对文章线索和材料取舍有正确的理解。文章材料详写略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这里爸爸带我去图书馆学习的经过详写。
7【答案】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
【解析】这是关于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的考查。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是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
8.【答案】略
【解析】小说中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人物描写手法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人物描写手法,再具体答出这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学生找出文中写得最出色的句子即可。
9.【答案】爸爸为了祖国早日实现四化,刻苦学习。(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小说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简洁表述在20字以内。
10.【答案】略
【解析】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1【答案】示例:(1)不好。理由是: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标题比“我的舅舅”更贴切。(意对即可)(2)好。理由是:可以把舅舅看作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的代表,用“我的舅舅”为标题,更为亲切。(意对即可)
12.【答案】《背影》中家境的艰难,父亲尽心尽力支撑家庭以及对子女的关爱引发孩子们想到自己的父亲。(意对即可)
13.【答案】(1)每月收获近千元的现钞;使孩子在知识面前拥有尊严;使他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好一些。
(2)繁华似锦的城市。
14.【答案】矛盾。两句话分别写舅舅的收入高与低,比较参照的对象不同。(1)句说舅舅的收入可观,是相对于舅舅在农村的收入以及在城里打工的“汗水”成本而言;(2)句说舅舅的收入低,是相对于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而言。
15.【答案】自豪、骄傲、激动
从这些孩子身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是爱父母,有志气的,也从中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农民工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尊重
16.【答案】外貌描写。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17【答案】在超市做保洁的母亲,为了儿子读书,谦卑而勤奋工作却遭到主管的训斥。
18.【答案】身份低微,收入微薄,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
19.【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20.【答案】用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为儿子寻找出路。
21.【答案】一个农民父亲为使儿子调进医院剁掉了自己的一个手指头。
22.【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流于表面,没有挖掘出领导的弦外之音
23.【答案】看到儿子做的手术成功了,想到儿子终于可以调进医院了,父亲高兴地笑了。儿子看到父亲为自己付出这么巨大的代价,感动地哭了。
24.【答案】提示:从父爱角度或从社会阴暗面谈均可。
25.【答案】即使天资再好,懒惰也会让人失败,长不成参天大树。
26.【答案】奢侈,讲究物质享受。
27【答案】父亲心疼孩子舍不得吃,儿子心里不好受也吃不下。
28.【答案】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挚感情。
29.【答案】例:⑴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色彩。如:“我不缺胳膊少腿的,要你接啥?耽误你念书哩。”“我从小就对你说,床是懒地儿、盐坑坑,撒啥好种子,都只长野花花草。”等等。
⑵生动传神。如对父亲的描写“笑得满脸皱褶开花”“父亲脸紫了,狠狠地挥着手。”等等。
⑶字里行间满含感情。特别是文章的后半部分,感人至深。(只要言之有据即可)
30.【答案】略
31.【答案】例文:
父亲躬背在山坡上,辛勤劳作,夕阳的余辉将他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忽而父亲直起身来撑着被双手磨扫光的锄头,望望远处,父亲显得那么那么的苍老,他那张经历日晒雨淋的脸皱得像久旱的老树皮一般没有一丝光泽与生机,天大地大我无法忘记父母的恩大,岁月无情的在流逝,没有丝毫停下的意思,记忆如潮水般层层激起。
家住大山的我,为外面的大千世界所诱惑迷醉,似乎忘记了深山中的那永不变的情怀,似乎忘记了父亲拉长的身影,和那如骆驼般躬下的脊背,但是今天面对这份不变的情啊!我暗暗流泪。
星期天,我们拥有星期天可是父亲没有,那个星期天,那个被泪水淹没的星期天,父亲在山坡上,举起锄头,又深深的将它扎进黄土地,我站在远处看着他,看着这个伟大的父亲,躬背的父亲吃力的站起来几乎要将天顶高了几尺,父亲望望远处,望一望他辛勤耕种的那一方方田地,把手伸进口袋摸索了一阵,将一袋烟掏了出来,慢慢地、慢慢地,我不明白以前父亲卷烟很快的,唉,岁月不饶人啊,父亲老了。我泪眼模糊,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我不敢也不能挪动脚步,因为父亲给我的爱太重了我承受不起啊。
我问自己,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善良的父亲得不到回报,为什么自己那么愚蠢,父亲这是为了谁啊!他不图回报什么都不图。
唉,我明白了,父亲是山,我是树,山总是给予树恩惠,树不断吸取山的精华向上,山能不老吗?父亲是岭,我踩在他的脊背上能不将他压弯压倒吗?......
我看着,泪也尽情的流着,父亲这大半辈子来没落过泪,但是我知道父亲内心是委屈的,但是他不表现出来,那么无尽的委屈泪就让我替父亲流吧,尽情的流吧!
我望望山岗上的父亲,他依然没有停歇,时而直起身来望一望远处,那重重叠叠的高山铁青着脸挡了父亲的视线。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留下一道疲惫的歌,唱给悠悠岁月里辛勤劳作的父亲,不为别的,只为报达父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只是想用一首歌抚平父亲的皱纹,但是怎能啊,它深得如沟如峡,抚不平啊。
山坡上的父亲是一把朝向苍穹的弓箭。
我深深地向父亲致歉,父亲,原谅我吧,因为不久的将来女儿一定变成您苍老弓箭上的那一根有力的弦,连着父亲,永不忘怀!
【解析】抓住你观察到背影,突出特点,运用上不同的描写方法。
32.【答案】凼 黏 熬 颅 晌
【解析】字词积累,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出即可。
33.【答案】添油加醋 开天辟地 闪烁其辞 与人作对 旁敲侧击 投桃报李
【解析】根据自己的积累,逐一分析每句话的含义,写出相近意思的成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