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体味欧 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3、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蹑手蹑脚 ( ) 纳闷 ( ) 邪恶 ( )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欧 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 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
发展(第12至36节):
高潮(第37至50节):
结局(第51至55节):
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四)文本研读,回答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3、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4、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5、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 。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6、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7、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8、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 五)文本引申
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请对琼珊的心理作一片段描写。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但当个体生命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如果总是要以牺牲他人来保全自己,这同样是对个体生命的践踏。那么当我们个体生命面临绝境时,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
(六)品味“欧 亨利式的语言特点: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我与地坛》学案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一、作者与地坛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 《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地坛:地坛是北京的一处古迹,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祭祀的处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天坛等几经增缮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闹场所时,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趋于沉寂。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二、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熨帖( ) 意蕴( )宿命( ) 恪守( ) 亘古不变( )
窸窸窣窣( )
三、思考问题:
1、课文第一部分,史铁生在思考那两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在作者的思考过程中,我与地坛有怎样的联系?
2、作者有怎样的不幸?地坛有怎样的不幸?请用课文中原话来回答。
3、我到地坛去的目的是什么?
4、走进地坛,除看到了地坛不幸的同时还看到了什么?
5、作者对生死提出了什么样的看法?
6、怎样活?作者怎样想透这个问题的?
7、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8、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分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9.文章是怎样展现母亲的爱的?
10.那史铁生是否一开始就理解母亲的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研习文本,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
3.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二、相关链接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我们都熟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就是《命运交响曲》,几乎绝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我们也都熟悉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失去光明的阿炳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而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多少“命运”的多舛,却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热切、坦诚和真挚。在与残疾的斗争中,她表现出了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朴素甚至接近于家常的话语中,她流露出了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可以这样说,尽管作者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给我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海伦·凯勒的经历如果说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敬畏,那么本文所袒露的心迹,却给了我们巨大的人生感染,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名人评论:
1.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2.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的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罗斯福夫人)
三、重点字词
①轮廓( ) ②翌日( ) ③幼稚( ) ④虔诚( ) ⑤堵塞( )
⑥憧憬( )⑦瞥( ) ⑧百舸( ) ⑨禁锢( ) ⑩绚丽( )
(11)恬静( ) (12)如醉如痴( ) (13)禁( )锢/弱不禁( )风
(14)堵塞( )/塞满( )/边塞( )
四、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大体上了解全文的面貌。要求:认真思考“三天”这个字眼,注意作者在三天里看到了什么,抓住其中主要的事物来透视她的思想感情。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画出来,或者加几句旁批。
2.再读课文,填写下表,然后作简要分析。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白天 夜晚 白天 夜晚 白天 夜晚
3.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 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
4.“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怎样理解这段话?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假如”是一种假想,从海伦·凯勒的实际情况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文章朴素的表达方式对体现真实性有什么作用
六、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盲人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有什么异同点。《鸟啼》学案
劳 伦 斯
【学习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学习重点】
1、体会作者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2、能够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学习过程】
1、学习导入: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中的鸟啼,与优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在外国文学中,鸟如何歌唱,又给人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
2、作者简介: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3、重点词语:
田凫( ) 跌宕( ) 慰藉( ) 攫( )住
海蜇( ) 蛰( )伏
4、文本研习:①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5、难点分析:①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 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
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2、3、4、5节表现鸟啼的句子在课文中标出).
鸟啼是 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③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1节)鸟尸是 的象征。
④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 ,“鸟尸”象征 ,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⑤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7—15节,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 ”
第9段“ 。”等等。
⑥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6、再读全文,理清本文思路;
--- ---
7、总结课文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高贵的,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拿出行动来维护我们生命的高贵。从今天 起,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快乐的笑语,充满欢畅的鸟啼。让我们倾耳细听窗外那只画眉鸟的低鸣,倾听鸟啼,让《鸟啼》, 带给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完成《课时作业》上的练习题。
知识结构
第一部分:(1—5节)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记叙、描写)
鸟
啼 讴歌生命向死而生
第二部分:(6—15节)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议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