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语文课前预习学案:第二单元(苏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语文课前预习学案:第二单元(苏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6 22:28:44

文档简介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
学习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文本研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震颤(chan ) 颤(zhan)栗 颤(zhan) 抖 愕(è)然
B、一模(mú)一样 粗犷(guǎng) 倒坍(tān) 包扎(zā)
C、供(gòng)奉 禁(jìn)止 摸(mō)黑 削(xiāo)平
D、搪(táo)瓷 水流湍(tuān)急 背(bèi)着手 踮(diǎn)脚
2、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
地点:
场景:
情节:
3、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1)、(从开头到 )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2)、( 从 到 )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3)、( 从 到 )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4、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5、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6、《流》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7、、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七、比较阅读:
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安妮日记(节选)学案
学习目标
1、深刻了解德国纳粹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2、学习安妮在困境中从不绝望、满怀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
3、学习日记的写法,利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灵轨迹,围绕“战争与人”的话题写一篇日记。
学法:自读、讨论
课文助读
一、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二、关于《安妮日记》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就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 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奥托·弗兰克选材的时候,根据了几项标准。首先,篇幅必须精简,以便符合荷兰出版公司那套系列要求的规模。其次,安妮笔下与她自己的性事
有关的文字也要删除,安妮日记首度问世的时代,也就是1947年,公然将性事付诸笔墨,不大合俗,在青少年读物里尤属不宜。最后,出于尊重死者,日记中对奥托的亡妻及“密室”中其他人有些失敬之处,也未予刊行。安妮开始写日记是十三岁,停笔时是十五岁,对自己的一切好恶都直言无讳。
奥托·弗兰克1980年辞世,遗言将女儿日记手稿赠予设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档案研究所”。由于这批日记出版以来,其真实性一直有人质疑,战争档案研究所下令彻底调查,证明真实性毫无可疑后,将日记全文连同巨细靡遗的调查报告一并出版。这个评注版不但包括A、B、C三个版本,还收入弗兰克家族的背景资料、这家人被逮捕与发配的始末,以及安妮的笔迹研究、笔迹研究所用的资料,一应俱全。
奥托·弗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因此也拥有他女儿的版权。该会后来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供应一般读者。无数读者得识安妮的日记,原是奥托·弗兰克所编版本之功,我们这个新版本也无损旧版之美。新版本的编辑与增订工作,由作家兼翻译家米里亚姆·普雷斯勒(MlirjamPressler)担任,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托·弗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本版已获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批准,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能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安妮撰写其日记的第二版本(B版)时,为里面的人物使用了假名。她本来想称自己为安妮·欧理斯(AnneAulis),后来又想以安妮·罗宾(AnneRobin)自名。奥图为其家人使用真名,其余人名则依照安妮的心意。
这么多年来,在“密室”里协助这家人的几个人,其真名已众人皆知,我们这个版本因此使用他们的真名,因为我们现在应该让他们以真名实姓居功了。至于其他角色,则仍用“评注本”中的假名。对于不愿曝光的人士,我们则使用战争档案研究所为他们取定的姓名字头缩写。
读者不妨记住,我们这个新版本有许多是以安妮十五岁时写下的B版为根据。安妮有时候会回顾从前,为某则日记写下几句评语。这些评语,我们都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清楚标识。安妮拼字与其他文字上的疏误,我们也代为改正。除此之外,本版文字都忠于安妮的原作,因为这是历史纪录,多事编派与澄清都是不宜的。
三、关于“那个时代”
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全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下,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的女孩考虑得更加迫切。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种迫害的经历。节选部分的内容,突出表现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字音写汉字
藏匿( ) 匮乏( ) 绷紧( ) 引qíng ( ) 霎时( )
荒mìù ( ) 肆虐( ) 呆zhì( ) 水槽( ) chéng( )罚
剃光头( )气氛( ) 雷tíng( ) 笼罩( ) zhì( )息
2、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表现了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认真阅读其余8则日记,试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
问题探讨
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2、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是什么?

4、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5、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炸弹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3)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
作业
1、围绕“战争与人”的话题写一篇日记。《一个人的遭遇》学案
学习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通过对作品的研读,了解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及其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反思战争的危害。教学过程:
导学
请多看一眼
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否活着而担心。唯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 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了。"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那儿有快乐和鲜花花吗 " 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
最后的日子到来了。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碎的威逼下,缓缓地走向刑场进发。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面对死亡, 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
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 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与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 "
"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轮到"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请等一等,好吗 "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向远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许天堂还不如它。"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多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和"小天使"一起无畏地昂起头.微笑着面对纳粹的枪口。暴力能摧毁什么呢 在伟大的爱和无邪的童心面前,暴力只能使暴力者看清自己的丑恶与渺小;无论是如何地身处险境,如何地悲伤失望,请多看一眼吧,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是多么地美好与真实啊!
二、了解作者: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学习字词
邂逅( )( ) 狙( )击 瓦砾( ) 嗜( )好
狼吞虎咽( ) 胳( )肢窝 刹( )那间 柏( )林
咽喉( ) 胳肢( )( ) 松柏( ) 柏( )油
哽咽( ) 胳( )臂( ) 刹车( ) 黄柏( )
呜咽( ) 胳( )膊( )
四、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
2、《一个人的遭遇》写了索科洛夫苦难的一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下索科洛夫一生有哪些苦难遭遇?当时的表现和心情是怎样的?
3、纵观索科洛夫坎坷的一生,你觉得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通过鉴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教学过程:
一、鉴赏文章细节描写的艺术
讨论:
1、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索科洛夫细节:
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分析:
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分析:
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凡尼亚 的细节:(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分析)
二、质疑讨论
1、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三、总结
战争是可怕的,它能摧毁一切——家庭、亲情、希望,但他不能毁灭的是人性的尊严,不能消灭的是对于幸福的永远的期待。正如主人公那样,虽然自己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但还是收养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小男孩。这是人类的本性,追求美好的本性,它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更是在今天绽放出光芒。
四、同步练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梗概( ) (2)邂逅( ) (3)和睦( ) (4)刹那( )
(5)狙击( ) (6)嗜好( ) (7)粘住( ) (8)哄骗( )
(9)栖息( ) (10)窒闷( ) (11)胡诌( ) (12)翘首(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敝 奖赏 寂静 古里古怪 B.影踪 寂静 荒凉 喜气洋洋
C.狭窄 气慨 衬衫 狼吞虎咽 D.军衔 安祥 震荡 小心翼翼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4.选出对文中理解正确的两项( )
A.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B.《一个人的遭遇》是节选,小说用的是口述式,与常见的“口述实录”不同。作者是受 到一位老兵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纪实小说的味道。
C.《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
D.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伤感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E.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不够细,因为这件事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转机。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