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语文课前预习学案:第三单元(苏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语文课前预习学案:第三单元(苏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6 22:28:44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情感世界
学习重难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一、关于苏轼:
1.生平:苏轼(1037-1101)字 ,号 ,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 并称“苏辛”,散文与 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 、 其弟 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二、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三、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豪迈、雄壮、铿锵有力。
四、品析词作:
(一)上阕: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其中的景物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加以分析。
2、这样的景物时在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4、试背上阕。
(二)下阕:
1、词是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对人物形象加以概括。
2、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词中却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何理解这里的“初嫁”?
3、探究: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提示:
周瑜 苏轼
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外貌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有无特殊句式,如何理解这句话?
5、课堂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的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
五、课后作业:诵读背诵本词。学习目标
1、 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2、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3、 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 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三. 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以下字音
蜀山兀( ) 水涡( ) 不霁( )何虹 妃嫔媵( )嫱
矗( )立 辇( )车 雷霆乍( )惊 鼎铛( )玉石
逦迤( )( ) 锱铢( ) 架梁之椽( ) 直栏横槛( )
参差( ) 仓庾( ) 金块珠砾( ) 盘盘囷囷( )
四、整体感知
读完文章,文章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二课时
一. 学习第一小节
1、解释下列字词:
毕: 兀: 构: 折:
走: 缦: 回: 檐牙高啄:
抱: 钩心斗角: 落: 霁:
气候:
2、重点句子翻译: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思考: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第二节
1、解释重点字词:
王子皇孙: 下: 辇: 朝歌夜弦: 为:
明星: 绿云: 杳: 之: 尽、极:
缦:
2、重点句子翻译: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思考: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解释重点字词:
铛: 爱: 念: 锱铢:
使: 南亩: 九土; 城郭:
骄固: 叫: 举: 可怜:
2、重点句子翻译: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思考:“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二、学习第四小节
1、解释重点字词:
族: 天下: 使: 爱:
2、思考:“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 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3、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4、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6、、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课堂导学: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豁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2、写作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关于“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说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论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4.正音:
赂( ) 率 ( ) 暴( ,暴露) 厥 ( ,他的)
洎 ( ,及、到) 为( ,治理)国者无使为( ,被)积威之所劫
5.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在理解大意的前提下概括段落大意。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第1、2段)
二(第3、4段)
三(第5、6段)
第二课时
1、一、二、三段中重要词句,请解释括号前的字:
非/兵( )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 )力亏
六国互( )丧,率( )赂秦耶?
或( )曰:*****或( )未易量
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
秦以( )攻取之外
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 )百倍
思厥(其)先( )祖父( ) *******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不战面强弱胜负已判( )矣
至于( )颠覆,理固( )宜( )然
此言得( )之( )
[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2.研习第一、二段:
(1)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研习第三段。
(1)提问:哪一句话可以用来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2)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3)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4. 研习第四段
A. 重要词句:
义( )不赂秦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斯( )用兵之效( )也
至丹以荆卿( )为计 ******后秦击赵者再( )
始速( )祸焉 *******革灭殆( )尽
向( )使( )三国各爱其地
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
当( )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
B. (1)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

不同点——

(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4)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时作业》基础知识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研习第五、六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
为( )国者无( )使( )为( )积威之所劫( )哉。
礼( )天下之奇才
B. (1)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2)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
悲夫——
作用:

(3)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齐读、背诵。
2. 研习第六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 )有可( )以( )不赂而胜之( )之( )势。
苟( )以天下之大,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3.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第四课时
一:总结文言现象:
1.虚词:
而:
赂秦而力亏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二败而三胜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
洎牧以谗诛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苟以天下之大
之: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秦之所大欲
子孙视之不甚惜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
2.特殊名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所字结构
举以予人
赵尝五战于秦
洎牧以谗诛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苟以天下之大
3.词类活用: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礼天下之奇才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义不赂秦
日削月割
4.古今异义:
其实
祖父
故事
智力
至于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 布:宣告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检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
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
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
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
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寺,谦开厅事以待之。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 www.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 www.《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 作者与写作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字易安)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2.词牌释义:〔题考〕永遇乐: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
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 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三、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明确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
明确:用了 、 、 、 、 五个典故。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 。)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明确: 、 、 、 、 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 ,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 。)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 。)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 。)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
。)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四、把握词人情感,诵读。
1、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1.相同点:结构上 ; 意境上 ;主旨上 。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 ,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 ,下阕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 。
、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六、知识结构。
仰慕英雄(孙权、刘裕) 慨叹难觅 报国抱负 讽刺朝廷
刘义隆 借古讽今 批评告诫 豪迈激越
佛狸祠 今昔对照 隐忧愤懑 深沉悲壮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 颇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