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辩论词”实战演练
李静 王明伟
【文体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河南省十所名校2021届高中毕业班尖子生第一次考试
作文题)
丙吉是西汉名臣。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史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史认为丞相前后失问。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陈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厘清概念】
辩论词,是辩论会上的发言稿。
辩论会(辩论赛),由正反两方、主持人(主席)、评审等组成。每方有四人,分别是一辩、
二辩、三辩、四辩。每位辩手的辩论词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考场作文除非特别要求之外,一
般涉及到辩论词,只要符合一般辩论词格式即可。
【文体格式】
辩论词包括开篇的称呼语、正文、结尾的感谢语等三个部分。
称呼语,要顶格,一般为——“尊敬的主持人、对方辩友、观众朋友:”“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各位同学:”。
正文,一般由“亮观点”“讲理由”“作结论”三部分组成。
亮观点,首先要亮明己方身份,如“我是反方一辩”,接着阐述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点。
讲理由,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阐述己方理由,同时反驳对方。
作结论,对前面观点的总结和强调。
感谢语,如“谢谢大家”。
【名言素材】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 ——桓谭
举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 ——苏辙
凡事有轻重,取其轻者,得小成;取其重者,得大成。 ——苏轼
如果我们只顾及小的方面,就会因小失大,错失更亮的星星和更美的玫瑰。
——纪伯伦
不是每一个人都要站在第一线上,个人应做自己分内的工作。
——赫尔岑
【事例素材】
小厕所里的大民生
如厕这一人们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被称为“天大的小事”。一个国家的厕所状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水准。2015年4月,习近平专门就“厕所革命”作出批示,要求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中央财政从2019年开始,安排70亿元资金,利用5年时间对地方的农村“厕所革命”进行支持,将惠及超过1000万农户。
【名师指津】
该题目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就“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写一篇辩论陈词。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同时,也考察学生对辩论陈词这一实用性文体的掌握。
材料中关于“丙吉做法”的表述可分为两部分:前面部分叙述丙吉外出所遇二事及其应对处理办法,即对百姓打架斗殴不闻不问,却关心牛走了几里路而喘气吐舌;后面部分则是丙吉对自己所为给出的解释,即“宰相不过问小事”,“恐季节失调……预先防备,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厘清材料相关内容后不难发现,对丙吉做法赞同与否,其焦点应是身为宰相、三公的丙吉“应该管什么”。管“大事”还是“小事”?“大事”和“小事”的界定标准是什么?然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作为正方还是反方进行立意写文。
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文体,要求写一篇辩论陈词。考生作文要符合陈词的基本格式。
2、注意情境。首先题目要求考生明确表达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是反对的观点,立场要鲜明,不能折中。其次考生不能脱离“丙吉做法”这一核心问题,不能信马由缰,随意生发。最后议论过程要做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具有说服力;遣词造句要合乎辩论赛这一场合。
开放性:
【失误警示】
观点不明,立场不清。有的考生没有明确表达赞同还是支持,当成一般性材料作文处理。
脱离材料,随意发挥。如有的考生立意为“自律造就成功”,导致跑题。
抓错关键问题,不能厘清正反方矛盾点。如有的考生立意为“细节决定成败”,导致跑题。
【立意导图】:
立意1做事识大体,顾大局,成就锦绣
大凡胸中有丘壑,袖里藏乾坤的大志者,为人行事多能先家国而后小我,先大局而后个体。昔有为成桓公霸诸侯的伟业、让宰相于管仲的鲍叔牙,有为存赵国于累卵之下、与廉颇终成刎颈之交的蔺相如,今有为抗美援朝、毅然决然送亲子赴硝烟的毛主席……丙吉问牛喘而轻殴斗,他们观寰宇,览苍生;高瞻远瞩,目光如炬;他们,俯仰坐叹,心系天下!
(点拨)本段连用了鲍叔牙、蔺相如和毛主席三个实例,构成一组论据群,骈散结合,富有气势。
立意2民生无大小
马厩失火,夫子不问马,反问“伤人乎”;祖坟墓碑被推倒,杨翥不问碑,却关心孩童是否受伤。骏马价值可达百金,祖宗声誉何止千金?可都比不上一个温暖鲜活的生命。夫子之言,杨翥之行,千年以后,仍熠熠生辉。无他,民生无大小!反观丙吉,贵为三公宰辅,面对百姓“死伤惨重”,却视若无睹,怎不令人齿冷?
(点拨)以“夫子不问马,杨翥不问碑”之例,与贵为三公丙吉“不问殴斗”形成鲜明对比,论辩有力,令人信服。
立意3做事抓关键,举纲万目张。
东汉桓谭谈治国时曾言:“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治大国者当如此。”丙吉身为“治国者”,抓住官员政绩考核,气候失调等事关国计民生的“纲”,那么类似百姓斗殴、决讼断辟等“目”自然就迎刃而解。可谓抓关键而万事成,举一纲而万目张。
(点拨)引用名言,增强文采。运用比喻论证,把治国比作“纲目”,生动形象。
【佳作展评】
规则制度之后
我选择生命
尊敬的主持人、对方辩友、观众朋友:
大家好!恭听对方辩友的陈词后,我方仍坚持反对丙吉做法的观点。
众所周知,丙吉是西汉名臣,身居宰相要职,“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是其本身的责任与义务,故其担心灾害,细心询问,这是其职责所在。然而,我方要反对的是他的“前不问”。——“前不问”中包含着人性的盲目和对生命的漠然。以下我方将从三个方面予以陈述。
其一,遵守规则莫死板,尊重生命理当然。
对方辩友曾指出,丙吉手下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此类斗殴事件,不可越位破坏了稳定的规则。但是现在的事实是,京兆尹等人此时不在此处,丙吉恰好路过,斗殴已致死伤惨重,能阻止生命受到伤害的最大权力者就是丙吉,可他却视若无睹。推及到今天来讲,路上若有人遇到路上突发心脏病,旁边无医生,但有部自动除颤仪的装备配置。这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借此装备在黄金四分种内挽救一个生命的唯一机会,难道还会有人说“你又不是医生,你做了这件事还要医生何用啊?”这像话吗?
就像“医生救治病人”这一无形的既定规则一样,“宰相不越权插手小事”的规则在生命面前都是荒谬的——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丙吉能够有远见之识,要预防灾难以防危及百姓生命,却忘却了眼前他能够挽救的生命。或许可以说他仰望星空时忘记了脚踏实地。
其二,亡羊补牢为时晚,理清目的莫茫然。
“作为宰相只一年一次检查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这看似能使国家稳定长期发展的制度,实则漏洞百出,“只是一年检查一次”很多事情是可以被掩盖过去,难以发现的。对于丙吉所处的时代,制度本身或许就有问题,遵守制度所做之事,是否正确,不免令人生疑。
考核、评定、赏罚……这原本都是为了做实事而制定的规则。制定规则的目的就是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现在丙吉所遇之事即为最基础的民生,怎能“不闻不问”?且生命消逝后,奖罚的意义何在?
其三,柔软良知为人性,以此为准方长久。
中国强调“以人为本”,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置于首位,这是新冠疫情中中国展现的最高准则,也是中国能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此次疫情中,钟南山院士亲上战场,将重症病人全转到自己身边。他不会局限于“理论指导,宏观调控”,虽然他完全有理由这么做。他做的是柔软良知——人性推动的实事。同为宰辅重臣的丙吉在“宏观指导”时,也该看看身边实际,何况,此类事件并不需他时刻管理,他只遇到了这一件。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丙吉做法不合理。
【亮点评析】
本文为辩论词,作者为反方一辩,语言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符合辩论词的特点。论证时,在先肯定对方的前提下,抓着对方逻辑上的漏洞,予以重击。三个分论点,形式上整饬优美,内容上先破后立、层层递进,论证严密,令人信服。
无论宰辅州县官
一枝一叶总关情
尊敬的主持人、对方辩友、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丙吉的做法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
何为本?关爱民生既为本。
著名诗画家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身为州县小吏,尚知关心民间细微。更何况一国之宰呢?宰相之职是助国君,安百姓。可真正的爱民应深入到民众中去,要走到群众中来,关心民意,体察民生。
就是退一步来说,宰相插手管理民众斗殴事件,有越俎代疱之嫌,会有损自己以及长安令,京兆尹的颜面,等等。这些问题与后果确实不能忽视,只是身份在此,却也万不能不闻不问,最起码要让人去通知有司,尽早解决问题,以防造成更大的祸患。
何为大?民生之事皆为大!
“民生无小事”,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更何况,此次事情确实严重,“死伤惨重”,若说是邻里之间,市井之内,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口角也就罢了,都涉及人命了,都说“人命大于天”。丙吉见此等事件却不闻不问,作为朝廷高官是否表现太过;令人心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众民聚群相斗,也反映出政府对百姓的德行教化不足,其背后所反应的民众道德感低以及处理事件的应急制度不合理等问题,也是国家大事。天灾事大,人祸也不小,不可不慎之!
何为智?获得民心乃真智。
丙吉身为一国之相,后世名臣,自然有他的大义与高深。掾吏认为丙吉识大体,有人认为他做法高深,可这些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他们知道丙吉做法的缘由。但是身在其中的百姓不知道,群众斗殴,宰相置之不理,斗殴的人怎么想?旁观者会怎么想?长安令、京兆尹又会怎么想?打架的觉得宰相不敢管,或许更加猖狂;旁观者觉得宰相不想管,议论纷纷,百姓心寒;管事的官员觉得宰相懒得管,“他都不管,我管什么”!于是心生懈怠,应付了事。
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丙吉这一下子弄得民心、官心、令誉尽失,纵使是以后澄清解释,又如何取信于人?所以在一开始就要管,管的是民心,可以不插手,但一定要表态。民心稳了,才好办事。
身为一国之相,自当关怀民生,察细微之情,施江河之爱,破黎生疾苦,守雾散云开。为了大体而置之不理,是万万要不得!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反对正方观点,不支持丙吉的做法。
谢谢大家!
【亮点评析】
本文为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设置三个分论点——三个设问句,形式优美,脉络清晰。论证时,分别从“本”“大”“智”三个方面,进行批驳,言辞锋芒毕露,雄辩有力,令人不知不觉间心生叹服之意,完全符合辩论词反方一辩的特点。
抓放之间,智慧彰显
——正方一辩陈词
尊敬的主席、反方辩友,观众朋友:
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正方一辩。我方认为:丙吉遇事冷静,抓大放小,在其位而能善谋其政。一代名臣,确实名不虚传。其理由如下:
上下分工,职责分明。
可以设想,如若没有三军总司令韩信、作战参谋长张良、三军总务长萧何的分工合作,大汉盛世恐难建立。各谋其事,方成其善;各谋其政,方致其盛。
对于丙吉来说,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收治打架斗殴之徒,该惩的惩,该贬的贬,该杀的杀,固然轻而易举。但事情做了之后呢?自上而下,人心惶惶。秩序不存,上下相疑。但若交由京兆尹、长安令处理,一切便可井然有序。这正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各得其所。
术业专攻,处事得当。
“文人谈武事,大多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丙吉的通达智慧便蕴藏在这两句话中。让丙吉去处理“非专业”“非本职”之事,又要求不偏不倚,奖惩得当,必要给丙吉充分的时间了解民俗、律令。这必定山遥路远,倒不如交由“专业人士”京兆尹、长安令去执行。丙吉不至于多走弯路,浪费精力,下属官员也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各展其才。我们不能要求宰相丙吉自上而下,事必躬亲,那岂不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百姓泪满襟了?由此可见,丙吉思维理性,处事睿智。
辨得本质,而后躬亲。
丙吉能从“死伤惨重”与“细枝末节”中跳脱出来,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明辨事情的本质,及时出手,提前预备。这其中的战略家思维不得不使人折服。若仅从表象着手,流血伤人之事为重;而从本质上看,自然灾害民生民计方为大。
抬头仰望,星罗棋布。外行人观星,杂乱无章,一团乱麻。内行人则深知其中奥妙。在庞大的信息流中,丙吉能拨开层层迷雾,透视本质,可见其慧眼识真章的本领。
丙吉能在抓放之间,收放自如,足可见其为官的原则意识、理性的思维方式、拨云见雾的本领。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丙吉处事有方,御人有术,为官有道,堪称一代贤相良臣。
谢谢大家!
【亮点评析】
本文用运用三个整饬的分论点,从“职责”、“专业”、“明辨”三个方面来论证己方观点。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有力,非常富有说服力。语言简洁凝练,文风沉稳大气,言辞不疾不徐,颇有“儒辩”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