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张PPT)
文言文
1..论语
制作人:钭瑶璐
2600年前,孔子虽然曾带领弟子周游
列国,甚至有过“乘桴(fú)浮于海”
的梦想,
但终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
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
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春秋末期鲁国人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四书:
六艺
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
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书》《礼》《易》《
春秋》
五经: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仲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自谦
称名
解
题
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曾皙
冉
毋
摄
饥馑
比及
哂
小相
铿尔
冠者
沂
舞雩
喟
lún
j?n
xī
sh?n
yú
kēng
xiàng
yí
guàn
kuì
shè
bì
wú
r?n
(1)通过孔子的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的哪些态度?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教学民主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材施教
问“志”
言“志”
评“志”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试从说话方式、言谈举止中体会其性格特点。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却较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从子路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了子路虽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谦虚。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从冉有的语言中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委婉曲致。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焉。”
从公西华的语言中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志向虽各有侧重,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志:
性格:
春游图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曾皙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
侧重教化治国
高雅宁静
(3)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
自由放声读课文相关段落。
孔
子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哂
与
赞
惜
¤为何“哂”子路?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文言文
2.孟子
制作人:钭瑶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孟子的重要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1、主要内容?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劝说____放弃____,采纳“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____的写作特点。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齐宣王
霸道
保民而王
论辩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1、衅钟
2、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即“天下”之意。
3、商贾: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
4、庠序
5、孝悌
3、文化常识
4、名句默写
1、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
,
;
,
。
2、孟子认为百姓向善的前提是
,
,
,
。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七、文言文
3.庄子
制作人:钭瑶璐
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学派”。生活贫苦,学识渊博,善于辩论。其著作《庄子》现存33篇,多寓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的著作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
“全生”。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寓言含义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
文言文
4.左传
制作人:钭瑶璐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关于《左传》
评价:
左氏之传,
史之极也,
文采若日月,
高深若山海。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f?
gōng
yuè
f?
佚之狐(
)
fàn
zhuì
quē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
)之
zhì
qǐ
páng
yì
shù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故事背景
秦国为什么要联合晋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故事背景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文
章
结
构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②伏笔与照应得当.
③叙事详略得当.
1.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承认郑亡,态度谦恭,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5.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名句填空
文言文
5.鸿门宴
制作人:钭瑶璐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
”
—鲁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成语典故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发指眦裂:形容愤怒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任人宰割
劳苦功高
鸿门宴:不怀好意的、潜伏危机的宴会,会面
文言文
6.窦娥冤
制作人:钭瑶璐
窦娥冤
元
关汉卿
元杂剧
元散曲
明清传奇
中国古代戏曲
元曲
元曲
散曲
杂剧
套曲
小令
唱
唱+演
(散曲+“科”+“白”)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关汉卿
马致远
散曲《天净沙·秋思》
杂剧《汉宫秋》
白
朴
杂剧《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杂剧《倩女离魂》
《王粲登楼》
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也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同孔子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结构:一本四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
,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角色:末、旦、净、丑等。
剧本的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元
代
杂
剧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
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它们。
誓愿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
她的冤屈
不屈的窦娥
现代文
1.曹禺
制作人:钭瑶璐
曹
禺
简
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
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33年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完成处女作《雷雨》,震动当时戏剧界。
1935年发表《日出》,继而又发表了《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且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成功地改编了话剧《家》。
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
剧本的组成: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说明组成。
按不同的标准,戏剧分类如下: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戏剧的种类
戏剧特征:
1.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2.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3.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相关概念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3、幕和场:一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一场,戏剧中较小的段落,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断。
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戏剧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演出,剧本中往往有一些舞台说明,如布景的设计,人物的服装、动作、表情和上下场等。
戏剧冲突、人物语言(台词)、舞台说明
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1、揣摩人物语言
2、探究舞台说明
3、把握戏剧冲突
《雷雨》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是剧中一切灾难的制造者。周朴园年轻时爱上女仆梅侍萍,并且生有两个儿子。后来,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周家在年三十晚上赶走侍萍,强迫留下长子周萍,让她带走刚刚出生三天并且病得奄奄一息的次子(剧中人物鲁大海)。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尽,幸而被救,从此流落他乡。几经颠沛,侍萍嫁给鲁贵,又生下女儿四凤。后来周朴园丧妻,续娶蘩漪,又生儿子周冲。
剧
本
情
节
当鲁侍萍在得知四凤和周萍相爱并已怀有身孕时,为了儿女的幸福,隐瞒了两人本是兄妹的隐情,要他们远走高飞,永不回来。已失去理智的蘩漪面对着所有人讲出了她与周萍的私情,喊来了周朴园,恶作剧地让周萍喊鲁侍萍“妈”。以此承认她的岳母身份。不知详情的周朴园误以为鲁侍萍是来认儿子周萍的,就对周萍讲出了鲁侍萍是他生母的实情。四凤经不住打击,痛哭着冲出门外,周冲紧追其后,两人双双触电身亡。周萍在书房里开枪自杀,蘩漪、鲁侍萍在巨大的打击下均精神失常。
最后,与周朴园相伴的是两个疯女人和一生的忏悔。
剧
本
情
节
旧情人
父
子
母
女
情
人
夫
妻
父
子
单相思
女父
异
父
兄
妹
弟
兄
主
仆
情
敌
母
子
异父兄妹
父
子
异
母
兄
弟
人
情
子
母
后
夫
妻
母
子
子
父
后
母
子
——父子(女)
——情人夫妻
——母子(女)
——兄弟妹
——情敌
异父母兄妹
人物关系一览表
四幕剧《雷雨》的剧情发生在一天之内,即从上午到午夜两点;舞台背景只有两个,周家的客厅和鲁家的住房。全剧集中表现出两个家庭和他们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封建专制家庭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
《雷雨》遵循“三一律”,又突破“三一律”:
时间集中:一天
地点集中:鲁家,周家
事件集中:周家内部及与鲁家的矛盾冲突
冲突集中:爱情冲突、阶级冲突
周朴园
鲁侍萍
夫妻关系
资本家
女佣
下层劳动者
剥削阶级
男女情感冲突
伪
真
最本质冲突:
人性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层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主题
现代文
2.莎士比亚
制作人:钭瑶璐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是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
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
《错误的喜剧》。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莎士比亚的作品:
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写出了历史剧《亨利四世》等9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中期:悲剧时期。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后期:传奇剧时期。
一生共创作剧本37部。154首14行诗。
莎士比亚艺术成就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