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专题09-遗传与进化
一、单选题
1.小明的父母都有耳垂,小明却没有耳垂,请问小明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a和AA?????????????????????????????B.?Aa和aa?????????????????????????????C.?Aa和Aa?????????????????????????????D.?AA和AA
2.经过飞船搭载的青椒种子返回地面,经研究人员播种后培育出了“太空椒”,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环境的改变????????????????B.?营养条件的改变????????????????C.?人工选择、培育????????????????D.?遗传物质的改变
3.一对能卷舌的夫妇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这是一种变异现象??????????????????????????????????????????????B.?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
C.?控制能卷舌的基因一定是显性基因??????????????????????D.?这对夫妇再生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的可能性是
4.下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物种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B.?物种A比物种B结构简单
C.?在Ⅱ层内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D.?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
5.人体细胞里,染色体共有23对,被称为性染色体的一对是()
A.?第一对???????????????????????????B.?第十一对???????????????????????????C.?第十三对???????????????????????????D.?第二十三对
6.下列是小明根据所学知识构建的概念图,其中合理的是(??
)
A.????????????????????????????B.?
C.?????????????????????D.?
7.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在遥远的苏格兰托里登湖发现10亿年前远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见证了地球远古生物如何从海洋向陆地实现关键性的发展.科学家称,大约在5亿年后,陆地上开始出现一些地衣、苔藓和苔类植物.同一时期,最早的简单动物开始从海洋环境迁移至陆地,随后出现了更高级的动物、植物.通过对各种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证实( )
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②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一次出现的
③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
④生物进化的顺序是从低等到高等,从个体小到个体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在某生态环境中有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调查其数量如图甲,多年后再调查其数量如图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兔子毛色的不同颜色是相对性状?????????????????????????B.?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
C.?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D.?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
9.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达尔文的观点,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
A.?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B.?繁衍后代的需要
C.?代代经常作用的结果
D.?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的结果
10.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菌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细菌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B.?病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
C.?耐药细菌个体能够在人体内大量繁殖
D.?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起了进行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11.二十世纪初,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现象,大胆的提出假说——“大陆漂移说”,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他假说的证据是(??
)
A.?在各大洲都有黑人
B.?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
C.?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
D.?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
12.?“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宣布,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
A.?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C.?人类是由黑猩猩经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D.?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13.生物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则该性状的基因型是(
)
A.?两个都是显性基因?????B.?一为显性基因,一为隐性基因?????C.?两个都是隐性基因?????D.?以上均有可能
二、填空题
14.如图的进化树显示了目前科学家对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近。
(2)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________。
15.如图是动植物进化历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
(1)植物进化历程:原始藻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________。原始的鸟类和
哺乳类是由________进化而来的。
(3)现在的爬行动物还能不能进化成鸟类和哺乳类?
16.决定性状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17.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成功克隆了两只长尾猕猴,被列为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培育过程如图所示:
(1)克隆猴的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来源于________猕猴。
(2)克隆猴的培育过程属于________生殖;它的遗传物质来自于________猕猴。
18.达尔文发现在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不同种的地雀,它们的食物不同,喙形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请用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说明地雀的进化过程及其原因。
(1)在地雀的祖先中具有________变异,为其进化提供了________。?
(2)在不同岛屿的特定条件下,地雀与环境之间存在的________,是不同岛屿上地雀进化的________。?
(3)?不同岛屿的特定环境的________作用,保留了有利变异的个体,并决定了地雀的进化________。?
(4)?有利变异通过________得到积累和加强,经过上述长期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地雀。?
三、解答题
19.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的科研人员针对病毒溯源、感染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开展了深入研究。
(1)研究发现很多致命病毒都源于蝙蝠,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
主。在分类上蝙蝠是一种________?动物。
(2)蝙蝠的生活习性与人类基本没有交集,其体内的很多病毒对人类不具传染性。有科学家研究??
认为,这次的新冠病毒首先由蝙蝠传给穿山甲,并在穿山甲体内发生________?,演化出具备了传染人类的能力。因此禁止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刻不容缓。
(3)面对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人们寄希望于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早日上市。早期临床试验对象通常是少量志愿者,通过检测接种后其体内是否具有相应的________?来判断疫苗的有效性。
20.材料分析题:某种昆虫有两种变异类型:一种是有普通翅,能飞;另一种没有翅,不能飞。现将两种类型的一部分放在草丛中,另一部分放在经常刮大风的岛屿上,结果一段时间后,在陆地上的草丛中只剩下有翅膀的昆虫,而在岛屿上只剩下无翅昆虫。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陆地草丛中这两种类型的昆虫哪种是有利变异?原因是什么?
(2)在经常刮大风的岛屿上哪种是有利变异?原因是什么?
(3)这种现象说明变异有什么意义?
21.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早在
1971
年青蒿素对鼠疟、猴疟都具有
100%的抗疟作用,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________决定的。但是在使用单方青蒿素药物的地区,疟原虫对单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这种现象是________的结果。之后屠呦呦团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解决了这一问题,治疗疟疾获得突破。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同一地点采集黄花蒿的根、茎、叶(叶龄7天),共采集3
次,并测定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记录见表。
青蒿素的含量/mg·g-1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根
1.02
1.05
1.14
茎
0.09
0.11
0.10
叶(叶龄7天)
4.57
4.65
4.58
请补充完整表格内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________,并说明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
22.每到春天,漫天飞舞的柳絮给过敏性体质的市民带来了极大的烦恼。近年来我市不少地方的柳絮明显减少了,原来,市园林部门陆续给市区数千棵雌性柳树注射了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抑花一号”抑制剂,它能抑制花芽生长,从而减少飞絮。
(1)柳絮是在雌性柳树开花传粉后形成的种子,由于种子上带有大量绒毛,在微风吹拂下四处传播。柳树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________。
(2)注射前要用电钻在树干上打孔,孔深须深入到木质部,然后将抑制剂注入,通过木质部中的________运输到树冠各个部分,运输的动力来自植物________。
(3)“抑花一号”抑制剂的配制过程是:先将1克“抑花一号”粉剂加入10毫升的酒精中充分溶解,然后再用40毫升的水稀释而成。请列式计算配制后的溶液中“抑花一号”的质量分数。(ρ酒精=0.8克/毫升,ρ水=1.0克/毫升,计算结果精确到
0.01%)
23.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球大陆位置的迁移。
材料二:澳大利亚大陆上有许多十分独特的生物,如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哺乳动物都属于有袋类动物,它们总是让产下的幼崽继续待在母亲腹部的囊袋里发育成长,而在其他大陆上几乎不存在有袋类动物。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推测澳大利亚大陆的许多独特物种形成的原因,并作简要说明。
四、实验探究题
24.拟南芥为十字花科植物,又名鼠耳芥,既不好吃、也不好看,对人类毫无经济价值。但近一百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拟南芥是研究植物遗传学的优秀材料,从根本上改变植物遗传学研究长期落后的状况。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利用拟南芥通过基因层面操作,向其照射光后,气孔的张开面积更大。
(1)研究人员实施基因操作,能使气孔张开面积更大,这是因为基因能________。
(2)当拟南芥处于失水状态时,其气孔状态应是右图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
(3)拟南芥作为植物遗传学研究材料,可能具有以下哪些优点(???
)
A.繁殖速度快,生命周期短
B.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C.基因组简单,易于基因操作
D.拟南芥的性状易于观察
(4)研究表明,亚硫酸氢钠对植物叶片气孔张开面积具有调节作用,为了使光合作用的效率达到最大,研究小组想要找到最适合拟南芥光合作用的亚硫酸氢钠浓度,进行如下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拟南芥植株100株,平均分成五组,每天喷等量不同浓度的亚硫酸氢钠溶液和清水,在同样温度、水分和光照的室内培养拟南芥。25天后,各组拟南芥叶片大小和数目如下表所示(+多少表示叶片和大小与数量的多少)。
序号
亚硫酸氢钠浓度(mg/kg)
叶片的大小
叶片的数量
1
0
+++
++
2
10
+++++
+++
3
20
++++++
++++
4
30
++++
+++
5
40
++++
++
该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
25.?请根据下列实验步骤及现象回答相关问题:
(1)(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若观察到的物像如图甲①所示,应将装片向________?移动后才能达到甲图②的效果,视野中的细胞群属于植物体结构层次中的________?.
(2)将两组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房子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如乙图所示.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
(3)同学们用黑、白棋子模拟生殖细胞来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若甲布袋装入20粒白色棋子,乙布袋装入白色、黑色棋子各10粒.则黑色棋子模拟的生殖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解析】解答:解:“小明的父母都有耳垂,小明却没有耳垂”,表明没有耳垂是隐性性状,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小明父母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即Aa,遗传图解如图:
故选:C.
分析:(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2.
D
【解析】解答:“太空椒”,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遗传物质的改变。普通甜椒经过搭载卫星后播下,培育出太空椒,就是用卫星搭载青椒种子上天,利用太空中特殊的宇宙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条件,使种子在不同于地球上的大气条件和重力条件下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然后返回地面进行培育种植、故答案选D。
分析:普通甜椒经过搭载卫星后播下,培育出太空椒,就是用卫星搭载青椒种子上天,利用太空中特殊的宇宙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条件,使种子在不同于地球上的大气条件和重力条件下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然后返回地面进行培育种植。长出来的辣椒就叫太空椒。
3.
D
【解析】解答:A、一对能卷舌的夫妇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体现了亲子代之间的差异性,因此这是一种变异现象,A正确;
B、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称为相对性状,B正确;
C、能卷舌是显性性状,因此控制能卷舌的基因一定是显性基因,C正确;
D、从遗传图解看出,这对夫妇再生一个不能卷舌孩子的可能性是
,
不是
,
D错误.
故选:D.
分析:(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一对能卷舌的夫妇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表明不能卷舌是隐性性状,父母都能卷舌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如Aa.遗传图解如图:
4.
B
【解析】分析:化石是生物体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被埋藏在地下经过若干年后形成的.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化石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A.化石是生物体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被埋藏在地下经过若干年后形成的,底层先形成,即上图化石在形成过程中,先形成I层,物种B先出现,先被形成化石。因而物种B的结构较物种A简单。A不符合题意。
B.物种B的结构较物种A简单。B符合题意。
C.物种B在I层中就已经出现了,因而在Ⅱ层内同样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C不符合题意。
D.物种B先出现,先被形成化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
D
【解析】解答:人体细胞里,染色体共有23对,我们把最后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要求考生识记性染色体的概念,属于考纲识记的考查。
6.
C
【解析】分析: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但难度不大。
解答:A
、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构成,没有胚乳,错误;
B、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脑由大脑,小脑,脑干构成,错误;
C、血细胞由红细胞,血细胞和血小板构成,正确;
D、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由基因构成,错误。
故答案为:C
7.
B
【解析】解答:通过对各种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证实: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
分析:由以上资料可以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化石在地层中是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一次出现的;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是有先后的,说明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生物的进化地位与个体大小无关,故答案选B。
8.
C
【解析】分析: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浅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而乙图中,深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解答:解:A、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如兔子毛发的白色或黑色、浅色或深色.都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故A正确.
B、从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白色兔少,而乙图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故B正确.
C、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而不是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故C错误.
D、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故D正确.
故选:C.
9.
D
【解析】解答: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达尔文的观点,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的结果。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公鹿的鹿角由于经常在争夺配偶中作为武器,这样鹿角发达的公鹿一般都能找到配偶,其性状经过逐代积累,而形成现在鹿角发达的公鹿类型。而鹿角不发达的公鹿由于得不到配偶,其性状得不到传递,而被淘汰。
故答案选D。
10.
C
【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C·R·达尔文提出。
解答:A、变异是不定向的,能适应环境的变异则会生存下来,而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异都被淘汰了;故A错误;
B、病菌的耐药性变异是自然产生的,与抗生素的环境无关;故B错误;
C、由上图可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最终人体内耐药细菌的个体会大量繁殖;故C正确;
D、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的选择是定向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
A
【解析】分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解答:A、人口迁徙有多种途径,与大陆漂移无关,故选项符合题意;
B、南极洲发现煤炭,说明南极洲原先位于温暖的区域,后来漂移到现在的区域;
C、鸵鸟不能远距离飞行,而且在大西洋两岸有分布,说明非洲和南美洲原先可能是一块大陆;
D、舌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都能发现,说明大陆漂移才到达现在的地方。
故答案为:A
12.
B
【解析】解答:A、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只能表明人类和黑猩猩的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能表明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共同的祖先.故该选项符合题意;C、人类和黑猩猩都是由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人类不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黑猩猩与人类非同类生物,不能表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亲缘关系越近,遗传物质的相似程度越高,分析作答.
13.
C
【解析】解答:解:A、两个都是显性基因时,表现为显性性状,不是隐性性状,A不正确;
B、一为显性基因,一为隐性基因时,表现为显性性状,不是隐性性状,B不正确;
C、两个都是隐性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C正确.
故选:C.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二、填空题
14.
(1)熊
(2)大熊猫
(3)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解析】分析:分析题中的进化树可知,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有共同的祖先,其祖先由于某种原因朝两个方向进化,一支进化成了浣熊和小熊猫,一支进化成了大熊猫和熊。
解答:(1)由分析可知,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熊的亲缘关系最近。
(2)由分析可知,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大熊猫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1)熊(2)大熊猫(3)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
15.
(1)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
(2)古代鱼类;原始爬行类
(3)现在的爬行动物不能够进化成鸟类和哺乳类。有两方面的原因:在内因方面,现在的爬行类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方面同古代的爬行动物有很大的区别;在外因方面,现在的地球环境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和哺乳类进化时的情况大不相同,也就是说现在的爬行类不具备向鸟类和哺乳类进化的条件。
【解析】解答:(1)巴斯德将新鲜的肉汤装入两个瓶中,其中一个瓶子在高温下将瓶颈拉成弯曲、细长的鹅颈形,然后高温灭菌,放在温暖的环境中。普通瓶中的肉汤几天就腐败了,而鹅颈瓶中的肉汤放置了四年也没有腐败。巴斯德认为,普通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败。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巴斯德打破了放置四年的鹅颈瓶的瓶颈,几天后,肉汤就腐败了。巴斯德的实验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2)巴斯德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在活微生物存在的条件下,才能繁殖出新的微生物。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难度一般,解答时可要熟记植物和动物的进化历程。
16.
基因
【解析】解答::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指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分析::现代遗传学研究认为,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脱氧核糖核酸)。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因此,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7.
(1)B
(2)无性;A
【解析】分析:人、猕猴等胎生动物进行生殖时,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处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输卵管处形成后,边分裂边向子宫内移动,最终附着在子宫内壁上,继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储存的卵黄。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解答:(1)克隆猴的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来源于B猕猴提供的卵母细胞。
(2)克隆猴的培育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克隆猴的遗传物质来自于提供带有细胞核的体细胞的A猕猴。
故答案为:(1)B;(2)无性;(3)A
18.
(1)微小、不定向的;原始材料
(2)生存斗争;动力
(3)定向选择;方向
(4)遗传种群
【解析】解答: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材料中生活在发现在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不同种的地雀.(1)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材料中在地雀的后代中具有微小、不定向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2)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生活在不同岛屿的地雀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最终形成了与不同岛屿环境相适应的地雀,因此生存斗争是不同岛屿上地雀进化的动力。(3)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其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环境的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因此地雀的进化方向是朝着适应不同岛屿的环境的方向进化的。(4)适应环境的变异逐代遗传下去并得到积累和加强,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的地雀种群。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意在考查自然选择的理解,通过题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能做出此题。
三、解答题
19.
(1)哺乳
(2)变异
(3)抗体
【解析】分析:(1)从哺乳动物的特征分析。
(2)变异是指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的差异。
(3)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解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蝙蝠的生殖方式为胎生哺乳,因此蝙蝠属于哺乳动物。
(2)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首先由蝙蝠传给穿山甲,并在穿山甲体内发生变异,演化出具备了传染人类的能力。
(3)将某种病原体予以灭活或减毒制成疫苗接种到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因此早期临床试验对象通常是少量志愿者,通过检测接种后其体内是否具有相应的抗体来判断疫苗的有效性。
故答案为:(1)哺乳(2)变异(3)抗体
?
20.
(1)能够飞行的变异是有利变异。因为能够飞行的变异个体不容易被天敌捕食,而不能飞行的很容易被天敌捕食而被淘汰。
(2)不能飞行的变异是有利变异。因为不能飞行就不容易被风吹入海洋,而能够飞行的反而容易被风吹入海洋淹死。
(3)这种现象说明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解析】解答:(1)在陆地草丛中能够飞行的变异是有利变异。
因为能够飞行的变异个体不容易被天敌捕食,而不能飞行的很容易被天敌捕食而被淘汰。(2)在经常刮大风的岛屿上不能飞行的变异是有利变异。因为不能飞行就不容易被风吹入海洋,而能够飞行的反而容易被风吹入海洋淹死。(3)这种现象说明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陆地草丛中能够飞行的变异是有利变异,能够飞行的变异个体不容易被天敌捕食,适者生存,所以生存下来的个体多。而不能飞行的很容易被天敌捕食而被淘汰,不适者淘汰。在经常刮大风的岛屿上无翅是有利的变异,.因为在那里风较大有翅的昆虫在空中会被吹走,而无翅的昆虫在从中不会飞,而且有草丛
的遮挡,适者生存,所以不会被吹走,所有无翅是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遗传的变异为自然选提供了选择材料,这样更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1.
(1)基因;自然选择
(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1;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解析】分析:(1)生物性状由亲代向子代传递的现象叫遗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上的片段。
(2)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1)自然选择是直接选择了有利生存斗争的表现型,因此选择了种群中有利生存斗争的基因,使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疟原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有的不是在药物的作用下产生的;疟原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药物对它们不断选择的结果;疟原虫的抗药性变强有利于疟原虫的生存因此是有利变异,这种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基因决定的。
(2)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为:该实验中多次测量根茎叶的青蒿素含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因此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为: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1
,
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故答案为:(1)基因;自然选择(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1;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
22.
(1)被子植物
(2)导管;蒸腾作用
(3)m溶质=1克,
m酒精=ρ酒精V=0.8克/毫升×10毫升=8克
m水=ρ水V=1克/毫升×40毫升=40克
答:配制后的溶液中“抑花一号”的质量分数为2.04%。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植物的分类特点。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即可解答。导管位于茎的木质部,作用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3)根据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
解答:(1)柳树具有种子,且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2)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1)被子植物;(2)导管,蒸腾作用;(3)2.04%。
23.
大陆的漂移使得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大陆的漂移,物种内的不同群体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被相互隔离开来,各自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澳大利亚大陆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进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种群中不利的变异个体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解答:大陆的漂移使得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大陆的漂移,物种内的不同群体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被相互隔离开来,各自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澳大利亚大陆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进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
故答案为:
大陆的漂移使得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大陆的漂移,物种内的不同群体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被相互隔离开来,各自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澳大利亚大陆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进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
四、实验探究题
24.
(1)控制生物性状
(2)甲
(3)A,C,D
(4)当浓度为20mg/Kg时最适合拟南芥光合作用。(强度最大随着亚硫酸氢钠浓度的增加,拟南芥光合作用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当浓度为20mg/Kg时强度最大。)
【解析】分析: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
2、植物蒸腾作用将水从气孔排出,当处于失水状态时,植物会将气孔关闭而减弱蒸腾作用;
3、作为实验研究的材料需要具有易操作、易观察等优点;
4、最适合光合作用时,长出的叶片最大,叶片数量最多。可根据对照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1)植物的性状受基因的控制,现代科学已经可以通过改变生物基因来改变生物的性状。所以可填控制生物性状;
(2)甲图中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所以当拟南芥处于失水状态时,其气是关闭的,对应图甲;
(3)
拟南芥作为植物遗传学研究材料,可能具有以下哪些优点
。要作为研究材料必须具备易操作、易观察、易获得等优点,所以A、繁殖速度快,生命周期短,正确;B、有较大的经济价值,题中信息可知拟南芥既不好吃、也不好看,对人类毫无经济价值,B错误;C、基因组简单,易于基因操作,因为要通过基因操作,使这种基因的性状表现出来,所以基因组要简单并易于操作,C正确;D、拟南芥的性状易于观察,说法正确。
故选ACD
(4)此小题是要研究“找到适合拟南芥光合作用的亚硫酸氢钠浓度”,实验设置了五个组,使每组的浓度不同,而其他条件都相同。从记录的表格中数据可知,当亚硫酸氢钠浓度为20mg/kg时,叶片面积最大,叶片的数量最多,所以可认为20mg/kg是最适合拟南芥光合作用的浓度。结论:
当浓度为20mg/Kg时最适合拟南芥光合作用。(强度最大随着亚硫酸氢钠浓度的增加,拟南芥光合作用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当浓度为20mg/Kg时强度最大。)
故答案为:(1)控制生物性状?
(2)甲?
(3)ACD?
(4)
当浓度为20mg/Kg时最适合拟南芥光合作用。(强度最大随着亚硫酸氢钠浓度的增加,拟南芥光合作用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当浓度为20mg/Kg时强度最大。)
25.
(1)右方;组织
(2)无机盐的有无;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3)Y染色体
【解析】?解答:(1)通过分析知道观察到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因此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物像应向左方移动,而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与之相反,所以装片应向右方移动才能达到甲图②的效果,视野中的细胞群属于植物体结构层次中的组织.
(2)土壤浸出液中有无机盐,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故这组实验的变量是无机盐的有无;根据实验现象是一段时间后,试管盛有等量的土壤浸出液的玉米幼苗生长良好,试管有蒸馏水的玉米生长瘦弱,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3)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分别带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精子的数量相等;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带有X染色体;因此,甲袋内的棋子代表卵细胞性染色体的组成,即X染色体;B袋内的棋子代表精子性染色体的组成,白色棋子代表X染色体,黑色棋子代表Y染色体.
故答案为:(1)右方;组织;(2)无机盐的有无;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3)Y染色体.
分析:(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实物放大的倒像,所以所观察到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2)土壤浸出液中有无机盐,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
(3)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和Y两种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X的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