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专题0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生物圈
一、单选题
1.为了适应干旱环境,仙人掌的叶在进化过程中退化成针形,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实例与此不相符的是( )
A.?生活在寒冷环境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B.?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
C.?雷鸟的羽毛在冬天成白色,春天换为灰色???????????D.?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2.下列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的是(
)
A.?对外部系统的依赖性???????????????????????????????????????????B.?绿色植物占的比例较高
C.?人类是消费者的主体???????????????????????????????????????????D.?食物链简化,营养关系倒置
3.如图表示abc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下表选项中所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符合图中所示包含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A.
动物
植物
非生物
B.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C.
细胞
组织
器官
D.
光能
电能
化学能
A.?A???????????????????????????????????????????B.?B???????????????????????????????????????????C.?C???????????????????????????????????????????D.?D
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B.?光照???????????????????????????????????C.?湿度???????????????????????????????????D.?土壤pH
5.全年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
A.?以乔木为主?????????????????B.?土壤肥沃?????????????????C.?不施农药和化肥?????????????????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
6.下面四幅图均表示在一个食物链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在每一个图最下面一层都表示生产者。其中,可以表示“草→虫→山雀→食雀鹰”这一食物链的是(????
)
A.????????B.????????C.????????D.?
7.一片森林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
)
A.?一个种群????????????????????????B.?一个物种????????????????????????C.?一个生物群落????????????????????????D.?以上都不是
8.下列能够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的是(????
)
A.?一群鹿中有个子高的和个子矮的小鹿??????????????????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C.?森林中的树木间隙中有较多的灌木和杂草???????????D.?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9.香港首次在汀角红树林发现树栖蟹,取名“汀角攀树蟹”(如图),为全球新品种。对于汀角攀树蟹认识错误的是(???
)
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
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0.2009年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下列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湿地的生产者是浮游动物????????????????????????????????????B.?小鱼一大鱼是湿地中的一条食物链
C.?湿地中的所有鱼类是一个生物种群??????????????????????D.?湿地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11.一段时期内当某一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生物数量将(?
)
A.?逐渐上升???????????????????????B.?逐渐下降???????????????????????C.?不会变化???????????????????????D.?不断下降后再回升
12.大气中的碳进入生态系统主要是通过(???
)
A.?呼吸作用???????????????????????????B.?扩散作用???????????????????????????C.?光合作用???????????????????????????D.?蒸腾作用
13.下列实例中,与食物链有关的是(???
)
A.?酸雨?????????B.?温室效应?????????C.?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二、填空题
14.绿色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依靠叶片________?作用产生的动力,通过导管将水分运输到叶、花、果等部位.其中叶能将水分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所以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________?。
15.如图为某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能完成Ⅱ和Ⅲ过程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2)氮元素以N2、
(亚硝酸根离子)等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________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这属于新陈代谢中的________(选填“同化作用”或“异化作用”)。
(3)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16.习总书记于2020年3月31日到杭州西溪国家地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
图示为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问题:
(1)除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外,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
(2)图示的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________
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
(3)在该食物网中,除了体型差别外,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数量比水蚤数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
17.当前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有科学家调查了影响脊椎动物灭绝的常见原因,结果如下表所示。
每一种原因所占比例(%)
类群
生境消失
过度开发
物种引进
捕食控制
其他
还不清楚
哺乳类
19
23
20
1
1
36
鸟类
20
11
22
0
2
45
爬行类
5
32
42
0
O
21
鱼类
35
4
30
0
4
27
注:生境消失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森林和草地等大面积减少。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表中的“生境消失”是指在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层次上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从上表结果分析,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首先通过食物链的缩短或减少,而降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3)如果要比较上表中的“生境消失”过度开发”和“物种引进”等三大原因分别对脊椎动物物种灭绝的影响程度,应对上述数据先进行________处理,再对处理结果进行比较。根据你的分析,上述三大原因中的________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18.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煤山
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它们是________关系。
(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________、________?
等微生物。
(3)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________。
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森林中的所有血雉
C.森林中的所有苔藓
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三、实验探究题
19.“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见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咒)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
查样方总面积为2×104米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
捕获
?
标记
?
雌性
?
雄性
?
初捕
?
32只
?
32只
?
14只
?
18只
?
重捕
?
36只
?
4只
?
18只
?
18只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数量(N)的计算公式:________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
只/104米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________???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四、解答题
20.?????
图甲、乙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甲?????????????????????????????
乙
(1)写出图甲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判断哪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更容易被破坏,并说出理由________.
21.松毛虫是严重危害松树的森林害虫,我国松林管理中已广泛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赤眼蜂把卵产在松毛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幼虫以松毛虫卵里的营养物质为食物,因而使松毛虫的卵不能孵化。请回答:
(1)以上三种生物是否可称为群落?说明理由。
(2)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
22.南极洲是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2010年11月11日至2011年4月1日,我国完成了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下面是科考队员在南极的一些做法:
(1)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南极科考队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主要是因为南极生态系统中????
;
A.生产者很少
B.消费者很少
C.分解者很少
(2)如图是今年2月底我国科考队员在薄冰上卸载卡特比勒车时的情景,车质量为2.5×104kg,履带与地面接触总面积为2.5m2
.
(取g=10N/kg)
①为移动此车,在冰面上铺木板是为了________?;
②此车对木板的压强为多少________??
23.青藏高原有一种蝙蝠蛾,它的幼虫生活在地下,喜食头花蓼等植物的根,当幼虫感染了某种真菌后会僵硬而死,继而真菌菌柄从它的头部长出,吸取虫体营养,这就是冬虫夏草。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蝙蝠蛾的生殖方式属于 (选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把头花蓼与蝙蝠蛾划分成两类的依据是 。
(3)这个生态系统中,从组成成分看该真菌属于 。
24.宁波四明山风景秀丽,物种丰富某同学对部分生物进行调查,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简图。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含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________。
(2)写出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3)H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解析】分析: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解答:A、生活在寒冷环境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脂肪能抵卸严寒,海豹很厚的皮下脂肪与它生活的环境相适应,A错误;
B、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粪便与土壤都是非生物不存在适应关系,B正确;
C、雷鸟的羽毛在冬天成白色,春天换为灰色,冬天雪后环境以白色为主,春天雪溶后大地以灰色为主,所以雷鸟的换羽毛是对环境的适应,C错误;
D、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这是动物的模拟,是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
故选B
2.
B
【解析】解答: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支配作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城市生态系统由少量的植物(生产者),人、少量的动物(消费者),分解者以及生活环境组成.但是,生产者的数量较少,制造的有机物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需要从城市外购进大量的农副产品,才能保持平衡即对外部系统的依赖性大;由于生物种类较少,因此食物链简化.因此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的是绿色植物占的比例较高.
故选:B.
分析: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3.
B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基础概念的掌握;
解答:由图可知,c包含在b中,b、c都包含在a中;
A、动物与植物之间不存在包含的关系;故A错误;
B、种群包含在群落中,群落包含在生态系统中;故B正确;
C、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故C错误;
D、化学能与电能、光能之间可以转化,但不存在包含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
B
【解析】分析:根据引起森林群落垂直分层的因素解题。
解答:解:森林的垂直分布主要是受阳光的影响,一些喜阳的植物,生长高大;喜阴植物生活在高大的乔木下层;
故答案为:B。
5.
D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根据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分布来比较两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
解答: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多,有高大的植物也有低矮的灌木,不同层次间都有植物的分布,当光照下来时上下植物都能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对光的利用率较高。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单一,由于生长的同时性植物一般在同一层面,对太阳光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植物群体的分层结构增加了对太阳能的利用率,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6.
C
【解析】解答: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状结种链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在传递过程中由于由于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呼吸消耗,以及每个营养级的枯枝落叶尸体等难以被下一营养级所利用,物质和能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所以图示中表示“草→虫→山雀→食雀鹰”这一食物链的最下层生产者的矩形框最大,向上随营养级的升高,矩形框逐渐变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7.
C
【解析】分析: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解答:一片森林(一定生活环境)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C.
8.
D
【解析】分析:生活在同一森林里的各种植物种群,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形,有的长得高些,有的长得矮些;有的挺拔粗壮,有些则纤细矮小。这样就出现了植物群落的层次性或垂直结构。一般高大的乔木处于森林的上层,灌木和小树处于森林的中层,一些草本植物处于森林的下层,贴着地面生长的是一些地衣和苔藓等植物。在雨后的森林里,有时还能看到蘑菇等大型真菌。
解答:A.一群鹿中有个子高的和个子矮的小鹿,同一物种间不同个体间形态形似或相同,所以小鹿个子高矮不可作为群落分层的依据。A不符合题意。
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同一物种间不同个体间形态形似或相同,所以竹子高矮不可作为群落分层的依据。B不符合题意。
C.森林中的树木间隙中有较多的灌木和杂草描述的是水平结构上的差异。C不符合题意。
D.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每一层在森林的垂直方向上处于不同位置,能够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
C
【解析】分析:(1)身体和足都分节具有这一特点的动物属节肢动物;
(2)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3)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解答: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由图可知树栖蟹身体和足分节属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认识正确,A错误;
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树栖蟹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认识正确,B错误;
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只构成一个种群,认识错误,C正确;
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认识正确,D错误。
故选C
10.
D
【解析】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2)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湿地中的生产者是植物,而浮游动物是消费者,A不正确;
B、小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因此湿地中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小鱼→大鱼,B不正确;
C、湿地中的所有鱼类不是一个物种,因此湿地中的所有鱼类不是一个生物种群,C不正确;
D、湿地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D正确。
故答案为:D
11.
A
【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生物数量将逐渐上升。
12.
D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解答:A、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碳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A错误;
B、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与大气中的碳进入生态系统无关,B错误;
C、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C正确;
D、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与碳的循环无关,D错误.
故选:D.
13.
C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物富集作用.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解答:A、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但是不会通过食物链富集,A错误;
B、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到大气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也不会通过食物链富集,B错误;
C、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汞与镉、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所以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能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C正确;
D、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大气动力学解释,所以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不会通过食物链富集,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4.
蒸腾;生产者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
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
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也较凉爽,形成良性循环。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
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由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据此解答。
解答: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生产者自身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为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被固定下来,并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即叶能将水分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所以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
故答案为:蒸腾
?
?
生产者。
15.
(1)分解者
(2)蛋白质;同化作用
(3)植物→动物A→动物B
【解析】分析:(1)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有绿色植物。它们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所以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称为消费者。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蚯蚓等),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所以被称为分解者。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会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新的自身组成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
(3)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解答:(1)动物遗体、排泄物及植物残枝中的含氮化合物又通过分解者转化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因此能完成Ⅱ和Ⅲ过程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氮元素以N2、NO2-等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物质,这属于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3)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植物),图中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动物A→动物B。
16.
(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8
(3)鲶鱼较水蚤为更高级的消费者,根据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鲶鱼获得的能量少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1)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图中的食物链包含了藻类→孑孓→划蝽→青蛙→绿鹭;藻类→孑孓→鲶鱼→绿鹭;藻类→水蚤→划蝽→青蛙→绿鹭;藻类→水蚤→划蝽→鲶鱼→绿鹭;藻类→水蚤→鲶鱼→绿鹭;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青蛙→绿鹭;藻类→轮虫→划蝽→鲶鱼→绿鹭;藻类→轮虫→水蚤→鲶鱼→绿鹭;共8条食物链;
(3)由食物链可知,鲶鱼是比水蚤等级更高的消费者,而食物链中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越来越少的,等级越高的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故答案为:(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8;(3)鲶鱼较水蚤为更高级的消费者,根据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鲶鱼获得的能量少。
?
17.
(1)生态系统
(2)自动调节
(3)对各列中的数据计算总和(或取平均值);物种引进
【解析】分析:
根据生态系统的知识可以知道:(1)生态系统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环境所构成的整体.
(2)生态平衡之所以能维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我们在处理数据时经常是求和,然后计算平均值.
据此可以完成本题.
解答:
答:(1)由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题干中生境消失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森林和草地等大面积减少可以知道:生境指的是生态系统.
(2)由题干可知: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食物链、食物网的单一化,也就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对列表中的数值处理是求和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可能减少误差,同时也代表普遍性,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外来物种是脊椎动物灭绝的最大原因.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
(2)自动调节;
(3)对各列中的数据计算总和(或取平均值),外来物种.
18.
(1)捕食;竞争
(2)细菌;真菌
(3)B
【解析】分析:森林群落中,植被常常有分层现象,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会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在植物的每个层次中,都有一些特别适应在那里生活的动物。
解答:(1)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所以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三者间属于竞争关系;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所以血雉和昆虫间属于捕食关系。(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细菌、真菌等微生物。(3)由种群的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可知森林中的所有血雉属于一个种群。
故答案为:(1)捕食;竞争;(2)细菌;真菌;(3)B
三、实验探究题
19.
(1)N=Mn/m
(2)144;高
(3)8/9
(或32/36)
(4)2.5:1
【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解答:(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14+18)÷(18+18)=32:36=8:9。
(4)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故答案为:
(1)N=Mn/m
(2)144???高
(3)8:9
(4)2.5:1
四、解答题
20.
(1)草→鼠→鹰(草→昆虫→鸟→鹰)
(2)乙,乙中生物种类少,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低。
【解析】分析: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这种摄食关系,实际上是太阳能从一种生物转到另一种生物的关系,也即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动和转换。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解答:(1)食物链是通过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形成的,甲中食物网存在较多的食物链任意写一条即可;故答案为:草→鼠→鹰(草→昆虫→鸟→鹰);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生物种类的多少来体现的,生物种类越多,构成的食物网越复杂越难以破坏,由图可知甲生态系统中物种种类远远高于乙生态系统;故答案为:乙,乙中生物种类少,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低;
故答案为:(1)草→鼠→鹰(草→昆虫→鸟→鹰);(2)乙,乙中生物种类少,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低。
?
21.
(1)不能,因为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森林里除了松树、松毛虫和赤眼蜂外还有其他的生物。
(2)可以减少农药污染
【解析】分析:从群落的概念以及生物防治的方法切入解题。
解答:(1)不能,因为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森林里除了松树、松毛虫和赤眼蜂外还有其他的生物。
(2)生物防治是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因此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手段最大优点是可以减少农药污染,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故答案为:(1)不能,因为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森林里除了松树、松毛虫和赤眼蜂外还有其他的生物(2)可以减少农药污染
?
22.
(1)C
(2)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压强;F=G=mg=2.5×104kg×10N/kg=2.5×105Np===105Pa答:车对木板的压强为105Pa.
【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南极科考队员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主要是因为南极气候寒冷,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很难生存,因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很少,不能将动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故选:C
(2)车的重力不变,车对冰面的压力不变,铺上木板,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23.
?(1)有性生殖;
(2)形态结构;
(3)分解者。
【解析】分析:(1)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因此科学家对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特性等。
(4)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1)从图中看出,蝙蝠蛾的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因此蝙蝠蛾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科学家对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因此把头花蓼与蝙蝠蛾划分成两类的依据是形态结构。
(3)真菌主要靠分解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属于分解者,因此从组成成分看该真菌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1)有性生殖;(2)形态结构;(3)分解者。
24.
(1)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2)A→D→F→G→H
(3)太阳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2)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食物相互交错成网状的形式称为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解答:(1)图中所示成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加上分解者,统称为生物因素,所以还缺少的是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2)
写出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A→D→F→G→H?。
(3)A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其为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化学能的转移过程,所以H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故答案为:(1)
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2)
A→D→F→G→H
;(3)
H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