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文档属性

名称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07 12:0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回溯: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弊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经济方面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积极性。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斯大林个人手里,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盛行,忽视民主法治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学习目标
1了解赫鲁晓夫的改革;
2 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的解体
3 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体会我们汲取的教训
自学导航(5分钟)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目的 措施 结果 评价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结果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时间 背景 措施 结果
4八一九事件的时间 目的 结果 影响
5苏联解体的时间 过程 实质
1953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一、赫鲁晓夫改革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将个人崇拜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这种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
克服斯大林时期的弊端
措施:
评价:
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① 经济方面;
②政治方面。
实行管理体制大改组
 把原属中央企业,一律由各地方管理。只是换了企业的上级领导人,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
“厨房辩论”
尼克松
赫鲁晓夫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批判个人迷信 平反冤假错案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一方面,他是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旧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影响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他改革中出现许多错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改革的成效不大,所以又是失败的改革家。
勃列日涅夫改革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二、苏联的解体
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不仅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模式,进而否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立陶宛宣布独立
结果:
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一党制变成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快。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高级官员为了挽救苏联,通过苏联电台播发声明: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状况不可能履行苏联总统职责,苏联总统全权移交给副总统,副总统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并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军队开入莫斯科。
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指责副总统等违背宪法,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市民游行,军人倒戈。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三天,政变就失败。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国家全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权力,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八一九”事件
8。19事变叶利钦在俄罗斯议会大厦一辆坦克上演讲
叶利钦的支持者同副总统坦克部队士兵搏斗
8。19事变中,支持苏副总统部队遭到市民的阻挡在莫斯科
8.19事变几千名示威者向副总统军队公开反对事变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权力高端的博弈,
谁是最后的赢家?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3、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试图挽救苏联
1991年8月19日
八一九事件
时间
目的
结果
加速苏联的解体
从苏联到独联体
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解体含义:苏联分成好多国家,社会制度被资本主 义制度取代
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加速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初步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正式解体。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问题探究
讨论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会存在下去?
因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僵化(根本原因)
2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3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其他原因)
4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思想混乱政局失控(直接原因)
4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会解体。
讨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拓展迁移
邓小平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农 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对国有企业改革
广东深圳经济特区
广东珠海经济特区
广东汕头市经济特区
福建厦门经济特区
海南岛经济特区
中国上海浦东新区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掀起新的大潮。党和国家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设置上海浦东新区,使之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并以此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开发浦东,既是沿海开放的进一步扩展,又奏响沿江开放进军内地的序曲。
东方明珠塔
因为中国的改革做到了以下几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3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 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经济腾飞。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畅所欲言
从中苏不同结果的改革中我们悟出哪些启示?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四 八一九事件
五苏联解体
—直接导致解体
—加速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乱”  “僵”  “垮”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1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首次冲击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3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点击反馈
A
D
D
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戈尔巴乔夫
读下列材料答题:
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
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不
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8日,“独联体”宣布成立,1991
年底,苏联解体。
请回答:
⑴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⑵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⑶假若没有这件事情的发生,苏联会继续存在下去吗?
阻止苏联解体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不会,因为苏联的解体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苏联领导人
错误指导思想,政治、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综合作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