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突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突破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突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突破卷(一)(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30 19:1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统编教材六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突破卷(一)
得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共34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9分)
1.huāpǔ(
)里的花儿都开了,huāruǐ(
)散发出香气,小qiūyǐn(

xíguàn(
)把这里作为它的活动领域。
2.wèiguǒ(
)的资料,你sōují(
)到什么阶段了?
3.我在买shíyán(
)的路上不小心踩进水坑,脏水jiàn(
)了我一身。
选择题。(1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锲(qì)而不舍?
?赴(fū)汤蹈火
灵(ling)感
坚硬(yìng)
B.?蒙(mēng)头转向
势如累(lěi)卵
汝(rǔ)辈
学奕(yì)
C.?皱(zōu)皱巴巴
恶贯满盈
(yíng)
齿(chǐ)轮
蜇(zhē)人
D.?鄙(pǐ)夷不屑
鸿鹄(hú)之志
钵(bǒ)子
弓缴(zhuó)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辩论
争辨
辫子
B.机械
柔和
声泪具下
C.领域
唯恐
盘盂
D.盐酸
凝问
见微知著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研究科学要有严谨的态度,更要有追根溯源的精神!???????
?B.?秋雨过后,这森林给人一种沧沧凉凉的感觉。
C.
他从小性格锲而不舍,不愿与人亲近。???????
?D.?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下列学习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勤问勤查,这样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
B.不懂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并作批注。
C.坚持每天读课外书,只要喜欢,什么都可以,这样可以丰富知识面。
D.完成习作后再读一遍,并用修改符号修改不通顺的地方,让习作更好。
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父不在,乃呼儿出
乃破琴绝弦
B.故园无此声
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C.一人虽听之
虽与之俱学
D.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是其智弗若与
6.下面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C.孰为/汝多知乎?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7.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①发明
②发现
③创造
④前进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三、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
,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

穷则变,

。《

,不比法古;苟周于事,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



”,二十多年过去了,他的成就早已超过了老师。《

赵孟頫是
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
,点画

结构

。《
》是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
阅读与理解(36%)
(阅读一)小古文
(8分)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雨墙坏
雨:下雨
B.其邻人之父亦云
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

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
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
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
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阅读二)非连续性文本(11分)
材料一:英国《卫报》在2002年评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获此“光荣”称号的就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
塑料袋家族包括用塑料制成的快餐饭盒、包装纸、餐用杯盘、饮料瓶、酸奶杯、雪糕杯等等。这些废弃物形成的垃圾,数量多、体积大、重量轻、不易降解,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散落在田间、路边及草丛中的塑料餐盒,一旦被牲畜吞食,就会危及牲畜的健康甚至导致牲畜死亡。填埋废弃塑料袋、塑料餐盒的土地不能生长庄稼和树木,还会造成土地板结,而焚烧处理这些塑料垃圾则会释放出多种有毒气体,其中一种被称为二
英的化合物毒性极大。此外,在生产塑料袋、塑料餐盒的过程中使用的氟利昂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也极为严重。研究还表明塑料袋和发泡餐具在高温条件下溶出的有毒物质会危害人体健康。凡此种种,表明塑料袋确实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用于商品包装的塑料袋总量约为160万吨。据测算,生产1吨塑料需要消耗约3吨石油,那么我国一年仅生产塑料袋就需要消耗将近480万吨石油。
材料三:记者调查某超市19:15—19:35的20分钟内消费者的塑料袋使用情况,20分钟内共有57人付款,下面是他们使用塑料袋情况的统计图:
某超市19:15—19:35塑料袋使用情况统计
1、英国《卫报》评出的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3分)
(1)快餐饭盒、饮料瓶、酸奶杯、雪糕杯不属于塑料袋家族。( 
 )
(2)短文中“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和“光荣”这两处引号的作用是相同的。
(  
)
(3)“据测算,生产1吨塑料需要消耗约3吨石油,那么我国一年仅生产塑料袋就需要消耗将近480万吨石油。”句子中的“仅”和“将近”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会改变。(

3、“凡此种种”说明不止一种,塑料袋的危害还有很多。你知道塑料袋还有哪些危害?(至少说出2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更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你喜欢材料三中运用统计图的这种表达方式吗?请说明理由。(3分)
(阅读三
)(15分)
好奇
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噗噗噗地往上跳。那么多人看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子上提下来,只有瓦特很好奇,他非要弄明白壶盖为什么能被水蒸气顶起来,于是后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人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苹果捡起来吃了。只有牛顿很好奇,他深入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没有好奇心的人,觉得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口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好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又如心如止水的高僧,其实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颗麻木不仁的灵魂。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其实却视而不见;他们的耳朵虽然也没堵着,其实却充耳不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肤浅的认知也注定了他们庸庸碌碌的一生。
有好奇心的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他们从来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总想看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给人们带来一个旖旎的新世界。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着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
好奇,是生命焕发光彩的字眼。好奇,是人类发展提升的源泉!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徘徊不前,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为了阐述观点,文章用了四个典型事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词语。(2分)
(1)司空见惯: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司空见惯”写一个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看破红尘的过客”指的是不能观察、体会生活,不能有所发现的人。
B.“心如止水的高僧”指的是能参透世间万物的规律,领悟透彻的人。
C.“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批判了找借口掩饰自己的人。
D.“浮光掠影”批判了看问题肤浅,认知也会肤浅的人。
5.读文中画“___”的句子,根据句式和短文主旨,仿写句子。(3分)
如果你不想你的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天地(30%,其3%为书写分)
记忆里,爸爸在厨房为我烹制美味的佳肴;记忆里,窗边的小鸟和妈妈依偎在一起……动人的画面总是让人难忘。请以“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适当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把事情经过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50个。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
一.1.花圃
花蕊
蚯蚓
习惯
2.魏国
搜集
3.食盐

二.1.B
2.C
3.C
4.C
5.A
6.C
7.A
三.
专心致志
有鸿鹄降至
思援弓缴
弗若之矣《学奕》
变则通
通则久
《周易》
苟利于民
不必循旧《淮南子》
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着凉乎?《两小儿辩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自然
圆润多姿
严谨端庄
严正宽绰
《三门记》
第二部分:阅读和理解
阅读小古文
B
B
D
C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1、塑料袋
2、(1)× (2)× (3)× 
3、略。
4、列数字 示例:我国每年因生产塑料袋而消耗的能源多
5、示例:喜欢。因为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数据,便于进行数据间的比较,从而发现问题。
三、阅读小短文
1、保持一颗好奇心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完成本题要阅读全文,可以从题目、事例和文章结尾的归纳中提炼出主要观点。
2.(1)瓦特改良蒸汽机
(2)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3)竺可桢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4)袁隆平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本文的典型事例集中在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分别是瓦特、牛顿、竺可桢和袁隆平的事例,细读文章,用简练完整的语言概括下来即可。
3.(1)看得多了,不足为奇。(2)示例:习以为常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完成解析:本题要结合本文内容,也可以回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司空见惯”的近义词还有“不足为奇”“屡见不鲜”等。
4.B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进行判断。第二自然段批判了那些类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和“心如止水的高僧”的人,批判了他们对世事的冷漠、认识问题的肤浅,所以全段都是对他们的否定和批判,而B项却给予了肯定,所以是错误的。
5.示例:经历贫乏无味
导引你的脚步攀上高峰
解析:本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首先要体会画线句的主旨,也就是“保持一颗好奇心”;其次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更加深入地体会“保持一颗好奇心”的益处;最后按照提示,仿照句式完成仿写。
第三部分:习作天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