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选修2.2简谐运动的描述课件(31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选修2.2简谐运动的描述课件(31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30 14:53: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2节简谐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课题
简谐运动的描述
单元
2
学科
物理
年级
高二
教材分析
教材以弹黄振子为例,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简谐运动位移变化的周期性?引出数学上的正弦函数,再给出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相位)及简谐运动在任意时刻位移的表达式。最后通过“做做”
和“科学漫步”栏目将相关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材根据正弦函数的性质和特点,运用数学推导,得出圆频率与周期之间的关系,这种利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立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位这个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对相位这个概念提出很高的教学要求,而是通过数学表达式、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对两个振动的相位进行感受和比较,这有利于化解难点。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描述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相位等物理量的含义科学思维:经历测量小球振动周期的实验过程,能分析数据、发现特点、形成结论。科学探究:经历观察实验,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培养分析数据、发现特点和形成结论的能力,能用这些概念描述、解释简谐运动。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数学和物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
重点
理解全振动、周期、振幅、相位、相位差等物理量的概念。
难点
会利用数学工具描述简谐运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思考与讨论1:振动,作为运动的又一典型代表,与前面所学的运动模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又是用什么样的物理量来进行描述的呢?取向右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正方向,则可得振动图像为:
尝试画出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思考有哪些物理量可以描述弹簧振子的运动。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结合思考讨论的问题,引出新课内容,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讲授新课
观察:两个振子的运动位移有何不同?一、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1、振幅1)、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动的振幅,国际单位是m。2)、振幅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振子振动能量(E=EK+EP)的高低。3)、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常用字母A表示。4)、振子振动范围的大小,就是振幅的两倍,2A思考与讨论2:振幅和位移的区别是什么?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1、振子的位移是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故时刻在变化;但振幅是不变的。2、位移是矢量,振幅是标量,它等于最大位移的数值。思考讨论3:振子的运动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2、全振动振子在AA'之间振动,O为平衡位置。如果从A点开始运动,经O点运动到A'点,再经过O点回到A点,就说它完成了一次全振动,此后振子只是重复这种运动。(1)从O→A→O→A'→O也是一次全振动(2)从B→A→O→A'→O→B也是一次全振动思考讨论4:从振子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思考一个完整的全振动过程,有什么显著的特点?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一定是振子连续两次以相同速度通过同一点所经历的过程。(强调方向性)一次全振动的特点:振动路程为振幅的4倍一次全振动:振动物体从某一初始状态开始,再次回到初始状态(即位移、速度均与初态完全相同)所经历的过程。3、周期和频率(1)周期T: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O
→B
→O
→A

O
t=?O→B
→O
t=?O→B
t=?(2)频率f: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次数
(3)周期越小,频率越大,运动越快。思考讨论5:如图所示,为一个竖直方向振动的弹簧振子,O为静止时的位置,当把振子拉到下方的B位置后,从静止释放,振子将在BC之间做简谐运动,给你一个秒表,怎样测出振子的振动周期T?思考讨论5:如图所示,为一个竖直方向振动的弹簧振子,O为静止时的位置,当把振子拉到下方的B位置后,从静止释放,振子将在BC之间做简谐运动,给你一个秒表,怎样测出振子的振动周期T?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采用累积法测振子的振动周期T,即用秒表测出发生n次全振动所用的总时间t,可得周期为T=t/n弹簧振子的周期由振动系统本身的质量和劲度系数决定,而与振幅无关,所以常把周期和频率叫做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思考讨论6:若从振子向右经过某点P起,经过半个周期以后振子运动到什么位置?思考讨论7:弹簧振子在四分之一周期内的路程是A吗?有可能是A,有可能大于A,有可能小于A.【小结】弹簧振子在一个周期内的路程一定是4A,半个周期内路程一定是2A,四分之一周期内的路程不一定是A。二、简谐运动的表达式1.同时释放,运动步调一致。2.先后释放,运动步调不一致。3.为了描述振动物体所处的状态和比较两振动物体的振动步调,引入相位这个物理量相位:描述周期性运动在某个时刻的状态。表示物体振动的步调。例如:两个用长度相同的悬线悬挂的小球,把它们拉起同样的角度同时放开,我们说它们的相位相同,如果两小球不同时释放,则后释放的小球相位落后于前一个的相位。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振动图象:正弦曲线振动方程:思考与讨论1、一个物体运动时其相位变化多少就意味着完成了一次全振动?相位每增加2π就意味着发生了一次全振动。2、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相差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乙总是比甲滞后1/4个周期或1/4次全振动
。叫相位差(两个具有相同频率的简谐运动的初相之差)。对频率相同的两个简谐运动有确定的相位差。(1)同相:相位差为零,一般地为Δψ=2nπ?
(n=0,1,2,……)。振动步调完全相同。(2)反相:相位差为π,一般地为Δψ=(2n+1)π?(n=0,1,2,……)。振动步调完全相反。课堂练习1、物体A做简谐运动的振动位移,
,物体B做简谐运动的振动位移,。比较A、B的运动
(  )A.振幅是矢量,A的振幅是6
m,B的振幅是10
mB.周期是标量,A、B周期相等为100
sC.A振动的频率fA等于B振动的频率fBD.A的相位始终超前B的相位π/3【答案】C、D【解析】振幅是标量,A、B的振动范围分别是6
m、10
m,但振幅分别为3
m、5
m,A错;A、B的周期T=
s=
s=6.28×10-2
s,B错;因为TA=TB,故fA=fB,C对;Δφ=φAO-φBO=,D对,故选C、D。例题:如图,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为0点,在B、C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B、C相距20
cm。小球经过B点时开始计时,经过0.5s首次到达C点。(1)画出小球在第一个周期内的x-t图像。(2)求5s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及5s末小球的位移。解:(1)以O点作为坐标原点,沿OB建立坐标轴,如图2.2-5。
以小球从B点开始运动的时刻作为计时起点,用正弦函数来表示小球的位移-时间关系,则函数的初相位为π/2.由于小球从最右端的B点运动到最左端的C点所用时间为0.5
s,所以振动的周期T=
1.0s;由于B点和C点之间的距离为0.2m,所以,振动的振幅4=0.1
m。根据,可得小球的位移-时间关系为。据此,可以画出小球在第一个周期内的位移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2)由于振动的周期T=
1
s,所以在时间t=5s内,小球-共做了n=5次全振动。小球在一次全振动中通过的路程为4A=
0.4
m,所以小球运动的路程为s=
5x0.4m=2m;经过5次全振动后,小球正好回到B点,所以小球的位移为0.1
m。
通过观察实验演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振子位移的不同。比较振幅和位移的区别。往复性、重复性、周期性。从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思考弹簧振子运动的特点。分组讨论探究如何测出弹簧振子的周期,并探究影响弹簧振子周期的因素有哪些。完成思考问题。总结弹簧振子的位移、路程和周期的关系。理解相位的概念。小组之间讨论问题。完成课堂练习。完成课本例题。
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先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振幅的意象,再用物理语言帮学生作出总结,建立物理概念。通过对比树立概念模型。通过学生的直观体验,引出周期和全振动的概念。结合圆周运动中周期频率的概念理解简谐运动。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相同的弹簧振子从同一高度先后释放,用实验现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位”的概念。通过练习和课本例题掌握简谐运动中周期、振幅、频率、相位、相位差等物理量的概念。
拓展提高
1、如图所示,弹簧振子以O为平衡位置在B、C间振动,则(  )A.从B→O→C为一次全振动B.从O→B→O→C为一次全振动C.从C→O→B→O→C为一次全振动D.从D→C→O→B→O为一次全振动答案:C 解析:从全振动中路程与振幅间的固定关系上解决本题。A项对应的路程是振幅的2倍,B项所述路程为振幅的3倍,C项所述路程为振幅的4倍,D项对应的路程大于3倍振幅而小于4倍振幅。2、(多选)一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振动周期是2×10-2
sB.第2个10-2
s内物体的位移变化量是-10
cmC.物体的振动频率为25
HzD.物体的振幅是10
cm解析:周期是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所以周期是4×10-2
s,故选项A错误;又,所以f=25
Hz,则选项C正确;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表示振幅,所以振幅A=10
cm,则选项D正确;第2个10-2
s内的初位置是10
cm,末位置是0,位移变化量x=x2-x1=-10
cm,选项B正确。答案:BCD3、一物体沿x轴做简谐运动,振幅为8
cm,频率为0.5
Hz,在t=0时位移是4
cm,且向x轴负向运动,试写出用正弦函数表示的振动方程。解析:简谐运动的方程一般表示为根据题意A=0.08
m,ω=2πf=π
rad/s,所以,将t=0时,x=0.04
m代入得0.04=0.08sin
φ,解得初相。因t=0时,速度方向沿x轴负方向,即位移在减小,所以,即振动方程为。答案:
完成拓展提高。
通过完成拓展提高,巩固基础知识。
课堂小结
一、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1、周期2、振幅3、频率4、相位、相位差二、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建立知识框架。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简谐运动的描述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1
新知导入
思考与讨论1:振动,作为运动的又一典型代表,与前面所学的运动模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又是用什么样的物理量来进行描述的呢?
取向右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正方向,则可得振动图像为:
新知讲解
观察:两个振子的运动位移有何不同?
新知讲解
3)、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常用字母A表示。
1)、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动的振幅,国际单位是m。
2)、振幅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振子振动能量(E=EK+EP)的高低。
1、振幅
静止位置
振幅
振幅
:即平衡位置
4)、振子振动范围的大小,就是振幅的两倍,2A
一、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新知讲解
思考与讨论2:振幅和位移的区别是什么?
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
1、振子的位移是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故时刻在变化;但振幅是不变的。
2、位移是矢量,振幅是标量,它等于最大位移的数值。
新知讲解
思考讨论3:振子的运动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往复性-重复性-周期性
新知讲解
A/
O
A
振子在AA'之间振动,O为平衡位置。如果从A点开始运动,经O点运动到A'点,再经过O点回到A点,就说它完成了一次全振动,此后振子只是重复这种运动。
(1)从O→A→O→A'→O也是一次全振动
B
2、全振动
(2)从B→A→O→A'→O→B也是一次全振动
A/
A
O
B
新知讲解
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一定是振子连续两次以相同速度通过同一点所经历的过程。(强调方向性)
一次全振动:振动物体从某一初始状态开始,再次回到初始状态(即位移、速度均与初态完全相同)所经历的过程。
一次全振动的特点:振动路程为振幅的4倍
思考讨论4:从振子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思考一个完整的全振动过程,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新知讲解
(2)频率f: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次数
O
→B
→O
→A

O
t=?
O→B
→O
t=?
O→B
t=?
T
T/2
T/4
3、周期和频率
(3)周期越小,频率越大,运动越快。
(1)周期T: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新知讲解
思考讨论5:如图所示,为一个竖直方向振动的弹簧振子,O为静止时的位置,当把振子拉到下方的B位置后,从静止释放,振子将在BC之间做简谐运动,给你一个秒表,怎样测出振子的振动周期T?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采用累积法测振子的振动周期T,即用秒表测出发生n次全振动所用的总时间t,可得周期为
T=t/n
新知讲解
弹簧振子的周期由振动系统本身的质量和劲度系数决定,而与振幅无关,所以常把周期和频率叫做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新知讲解
思考讨论6:若从振子向右经过某点P起,经过半个周期以后振子运动到什么位置?
A′
O
A
P
v
平衡位置
P

半个周期后振子到了P′点
半个周期内的路程是多少呢?
2A
x
x
新知讲解
A′
O
A
P
v
平衡位置
P

x
x
思考讨论7:弹簧振子在四分之一周期内的路程是A吗?
有可能是A,有可能大于A,有可能小于A.
【小结】弹簧振子在一个周期内的路程一定是4A,半个周期内路程一定是2A,四分之一周期内的路程不一定是A。
新知讲解
1.同时释放,运动步调一致。
2.先后释放,运动步调不一致。
3.为了描述振动物体所处的状态和比较两振动物体的振动步调,引入相位这个物理量
二、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新知讲解
相位:描述周期性运动在某个时刻的状态。表示物体振动的步调。
例如:两个用长度相同的悬线悬挂的小球,把它们拉起同样的角度同时放开,我们说它们的相位相同,如果两小球不同时释放,则后释放的小球相位落后于前一个的相位。
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
振动图象:正弦曲线
振动方程: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振幅
圆频率
相位
初相位
新知讲解
2、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相差为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乙总是比甲滞后1/4个周期或1/4次全振动
1、一个物体运动时其相位变化多少就意味着完成了一次全振动?
相位每增加2π就意味着发生了一次全振动
思考与讨论
新知讲解
(1)同相:相位差为零,一般地为??=2n?
(n=0,1,2,……)。振动步调完全相同。
(2)反相:相位差为?
,一般地为?=(2n+1)?(n=0,1,2,……)。振动步调完全相反。
(?2-
?1)叫相位差(两个具有相同频率的简谐运动的初相之差)。对频率相同的两个简谐运动有确定的相位差。
课堂练习
1、物体A做简谐运动的振动位移,
,物体B做简谐运动的振动位移,
。比较A、B的运动
(  )
A.振幅是矢量,A的振幅是6
m,B的振幅是10
m
B.周期是标量,A、B周期相等为100
s
C.A振动的频率fA等于B振动的频率fB
D.A的相位始终超前B的相位π/3
课堂练习
【答案】C、D
新知讲解
例题:如图,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为0点,在B、C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B、C相距20
cm。小球经过B点时开始计时,经过0.5s首次到达C点。
(1)画出小球在第一个周期内的x-t图像。
(2)求5s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及5s末小球的位移。
新知讲解
解:(1)以O点作为坐标原点,沿OB建立坐标轴,如图2.2-5。
以小球从B点开始运动的时刻作为计时起点,用正弦函数来表示小球的位移-时间关系,则函数的初相位为π/2.
由于小球从最右端的B点运动到最左端的C点所用时间为0.5
s,所以振动的周期T=
1.0s;由于B点和C点之间的距离为0.2m,所以,振动的振幅4=0.1
m。
根据
,可得小球的位移-时间关系为
据此,可以画出小球在第一个周期内的位移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2)由于振动的周期T=
1
s,所以在时间t=5s内,小球-共做了n=5次全振动。小球在一次全振动中通过的路程为4A=
0.4
m,所以小球运动的路程为s=
5x0.4m=2m;经过5次全振动后,小球正好回到B点,所以小球的位移为0.1
m。
拓展提高
1、如图所示,弹簧振子以O为平衡位置在B、C间振动,则(  )
A.从B→O→C为一次全振动
B.从O→B→O→C为一次全振动
C.从C→O→B→O→C为一次全振动
D.从D→C→O→B→O为一次全振动
答案:C 
解析:从全振动中路程与振幅间的固定关系上解决本题。A项对应的路程是振幅的2倍,B项所述路程为振幅的3倍,C项所述路程为振幅的4倍,D项对应的路程大于3倍振幅而小于4倍振幅。
拓展提高
2、(多选)一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振动周期是2×10-2
s
B.第2个10-2
s内物体的位移变化量是-10
cm
C.物体的振动频率为25
Hz
D.物体的振幅是10
cm
解析:周期是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所以周期是4×10-2
s,故选项A错误;又f=
,所以f=25
Hz,则选项C正确;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表示振幅,所以振幅A=10
cm,则选项D正确;第2个10-2
s内的初位置是10
cm,末位置是0,位移变化量x=x2-x1=-10
cm,选项B正确。
答案:BCD
拓展提高
3、一物体沿x轴做简谐运动,振幅为8
cm,频率为0.5
Hz,在t=0时位移是4
cm,且向x轴负向运动,试写出用正弦函数表示的振动方程。
课堂总结
简谐运动的描述
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周期(T)
振幅(A)
频率(f)
相位、相位差
板书设计
简谐运动的描述
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周期(T)
振幅(A)
频率(f)
相位、相位差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和同步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