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五课时 唱歌《乃哟乃》
年级:小学一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
教学目标:
能初步听辨高低不同的音,在听辨“1”“3”“5”三个音的基础上,模唱歌曲唱名。
用欢快、活波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加上表演动作。
在学唱和表演《乃哟乃》过程中引领学生初步感受、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与韵味,丰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用声势参与歌曲表现。
教学重点: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在听辨“1”“3”“5”三个音的基础上,模唱歌曲唱名。
教学准备:电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律动:(手舞足蹈)
师:同学们好,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他们的音乐丰富多彩,先让我们和哈尼族小朋友一起表演《其多列》,“其多列”是什么意思呢?(快快来)请模仿老师召唤远处的小朋友:5 3 5—,现在让我们来手舞足蹈。
【设计意图】用“其多列”召唤哈尼族小朋友,以新颖的方式开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向远处呼喊时,感受气息的支撑;通过手舞足蹈进行音乐课学习的热身。
导入:
师:感受了哈尼族音乐,让我们告别他们,从云南的哈尼族地区飞往湖南的土家族山寨,去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与音乐。
进行新课
简介土家族
师:迎接我们的是土家族姑娘西兰,由她向我们介绍土家族。
(出示课件结合图片介绍)
(1)同学们好,我们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居住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2)我们住在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脚楼上,下面圈养牲畜,上面住人,因为南方多雨潮湿,毒蛇、猛兽多,住在楼上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
(3)土家族妇女穿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下着八幅罗裙或筒裤,男子对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4)我们的织锦闻名于世,有1500的历史,400多种传统图案。
(5)我们的节日也很多,有赶年节、社巴节、牛王节、女儿节,节日里最热闹的就是跳摆手舞。
【设计意图】让土家小姑娘介绍土家风土人情,让学生置身在土家山寨,并了解土家。
2.初听歌曲:
西兰:了解了我们的风土人情,接着来欣赏一首土家族歌曲。
师:谢谢西兰姑娘的介绍,请认真听可以跟节奏点头。欣赏完歌曲,这首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欢快、活泼)。,今天我们就重点来感受土家族的音乐。
3.找出骨干音
(1)师:我们来观察乐谱,看看是哪几个数字,组成了这首欢快的歌曲?请你在大屏幕上圈出来。
(2)介绍1、3、5三个音,出示土家男孩图片介绍三个音的唱名。
(3)唱唱、排排、(在黑板上按音高从低到高重新排列卡片位置)加入手势辅助音高学唱。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数字引入唱名的介绍,由土家男孩介绍唱名继续让学生处在同一环境中,抓住歌曲特点,让学生学会借助手势提示音高演唱。
4.歌谱接龙
教师演唱曲谱,学生找出重复的地方:53 1,然后师生接龙演唱。
学唱曲谱:
教师示范用手势表示音高教唱曲谱,学生模仿演唱。
奇妙的乐器
师:接下来,老师将用一件奇怪的土家族乐器演奏这首乐曲,(揭开水杯),水杯怎么能演奏乐曲呢?请你仔细观察,寻找答案。
师演奏水杯琴,学生寻找答案。
师生合作演奏水杯琴。
师:生活中人们还用树叶、竹子等自然物品制成各种乐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就可以创造音乐创造快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
揭示课题
师:土家族民歌是民族音乐里的一朵绚丽的花,这首歌是什么呢?让我们来揭晓答案,(撕下贴在黑板上的花朵图案,露出课题)《乃哟乃》这是一句土家族语言,意思是“快快来”,让我们再用土家族语召唤远处的小朋友:53 5—。
【设计意图】以别样的方法揭示课题,让学生印象深刻。用“乃哟乃”呼唤土家小朋友,再次体会气息的支撑,同时与开始的环节相呼应。
学习歌词
再听歌曲,解决不认识的字。解释乃哟嗬等。
学生读歌词,了解歌词内容。(孩子相邀去玩耍,表现了土家孩子幸福生活。)
请你像我这样读。教师手拍响板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学唱歌曲
听录音范唱,边打拍子边轻声哼唱。
跟录音接唱“乃哟嗬”这个重复的部分。
听唱法教唱歌曲。
师生接龙演唱歌曲。
男女生接龙演唱。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纠正错误。(用手势提醒学生练唱跳进的旋律)
歌曲处理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点评,总结:坐端、微笑、有感情、快速演唱,在重复处拍手伴奏。学生模仿老师演唱。
同桌讨论在重复处还可以采用哪些声势动作伴奏并表演。(请几组同桌展示,大家点评。)
【设计意图】加强聆听,引导自学,教授方法,鼓励创新。
学跳摆手舞
师:学会了土家歌曲,让我们再来欣赏土家姑娘的摆手舞。
观看视频。(做个文明小观众)
分解动作练习。
表演摆手舞。
小结:
师:今天的音乐之旅到此结束,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请你评价土家族是怎样的民族?(学生交流)
师:听到大家的话,看到大家开心的笑脸,老师也很高兴,让我们下节课再见!
下课《歌声与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