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
好的
爱
A:你这是什么意思(1)?
B:没有什么,意思意思(2)。
A:那你就不够意思(3)了。
B:小意思,小意思(4)。
A:你这人真有意思(5)。
B: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6)。
A那我就不好意思(7)了。
B:不,是我不好意思(8)了。
意思
长信秋词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珠帘换成门帘如何?
玉枕换成枕头怎样?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歌语言是精妙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因此,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不能单单凭借概念。
说“木叶”
林庚
林庚(1910-2006),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后,他作为一名自由体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另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作者简介
林庚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当时,林庚先生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四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
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作者简介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他在楚辞方面的研究也较深刻透彻,《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研究的结晶。他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古典文学专著有《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作者简介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应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词语理解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 格的运用。
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
词语理解
万应锭:万能药。锭:锭药。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得鱼忘筌:喻达到了目的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词语理解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千古言秋之祖”,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对“木叶”这一意象溯源,引出全文所要评说的对象,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第1段诗歌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这篇赋通过假设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从而使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
第1段诗歌
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 )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第1段诗歌
王褒原为南朝梁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说明屈原诗句对此后历代诗人的影响。
“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当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学者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第2段诗歌
“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徕服”适宜南方水土。徕,同“来”。服,习惯。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橘颂》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
桂树丛中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第2段诗歌
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其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
空格处为文中第2段所引诗句。请先用双色笔将文中引用的诗句圈画出来,再猜猜看哪句诗歌匹配哪首诗,最好可以翻译。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萧纲《折杨柳》
(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陶渊明《拟古》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第2段诗歌
(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遗(wèi):赠送,赠与。
致:送到。
贵:珍贵。一作“贡”。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第2段诗歌
《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上春”,即早春。“画角”,军中吹器。“并”,犹,总是的意思。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古诗中常以柳喻送别情事。
(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城高短箫发, 林空画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萧纲《折杨柳》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第2段诗歌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这首诗以比兴的手法,感叹好景不长、青春易逝的悲哀。佳人酣歌,终将衰老;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
(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其七)》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空格处为文中第2段所引诗句。请先用双色笔将文中引用的诗句圈画出来,再猜猜看哪句诗歌匹配哪首诗,最好可以翻译。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诗》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第2段诗歌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第2段诗歌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本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炽火兮焚旗,贞风兮害蛊。
——庾信《哀江南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这之前我离国使北,辞别洞庭湖和涔阳浦。当时大火烧了旗帜,出现贞风害蛊现象,全部烧掉十多万藏书,在石柱上折断龙纹宝剑,中兴大业灰飞烟灭。
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树
饱满
枝叶繁茂
青翠葱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叶
浓密
枝叶繁茂
浓阴匝地
木叶
疏朗
飘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落木
萧瑟
凄凉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
空阔
归纳比较“(落)木(叶)”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 叶
?
?
?
?
春夏
之交
秋风
叶落
枝叶
繁茂
脱尽
叶子
绿、
褐绿
饱含水分
饱满绵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总监致辞
这些“木”给你怎样的联想
这些联想和什么季节有关系?为什么?
无叶的形象
微黄的颜色
干燥的观感
秋日的落叶
秋日的金黄
秋日的干燥
秋日的疏朗
暗示
渲染秋日氛围
①“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②“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第5段)
③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音词。((第2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了。)
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作者在行文中信手拈来,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
请找出几处所引用的材料,并体会一下引用的作用。
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⑦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⑧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⑨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一方面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课文主旨
本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进行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说“木叶”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1-3段)
第二部分
(4-6段)
第三部分
(7段)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
诗人钟爱的“木叶”(第1段)
古诗少用“树叶”(第2段)
“木叶”“树叶”形象有别(第3段)
含有落叶的因素(第4-5段)
暗示颜色(第6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
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相去甚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的《哭晁卿衡》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月
暗示性:圆月,有变化,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
联想:团圆,人生悲欢离合,高贵的品质以及深情
鸿
雁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暗示性:南飞习性 孤雁离群
联想:归乡 孤独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杨万里《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杜鹃
暗示性:鸟嘴尖一抹红,叫声像啼哭时的哽咽
联想:劝诫、思恋(鹧鸪与此类似)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梧桐
暗示性:笔直挺拔、可制古琴,叶宽而早落
联想:高洁品质,高雅生活、悲愁
柳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喻送别
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活语言(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语言(形象解释) :
酒 雁 梧桐 雨(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