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北师大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30 20:5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现实背景,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以及运用。
教学难点:
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经验
秋高气爽的季节,人们特别喜欢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美!看,我们先到花园里看一看,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黄花3朵,红花5朵。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朵花?)列式计算。
3+5=8
5+3=8两种列法(3朵加5朵还是5朵加3朵,和都是8朵)
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相同点:得数相同,不同点: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因为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式子改写成一个等式。
3+5=5+3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唤醒对于运算积累的经验,感受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
二、探究新知,发现交换律
(一)加法交换律
1、猜想
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在加法里,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一个等式就敢轻易下结论啊!那个只能算是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验证。
2、验证
(1)交流验证方法:怎么验证呢?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
(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2)举例验证
a.独立完成
b.交流汇报
你们举了哪些例子,又有怎样的发现?
7+8=8+7,
200+500=500+200
两位同学举的例子略有不同,一个全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另一个则有一位数加一位数、二位数加两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比较而言,你更欣赏谁?
举的例子更全面。举例就应该这样,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们觉得下面这位同学的举例,又给了你哪些新的启迪?
教师出示:0+8=8+0,6+21=21+6,1/9+4/9=4/9+1/9。
因为我们不只是要说明“交换两个整数的位置和不变”,而是要说明,交换——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看来,举例验证猜想,还有不少的学问。现在,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了吗?
有没有谁举例时发现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变了?这样看来,我们能验证刚才的猜想吗?
3、得到加法交换律。
(导入课题)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除了得到这一结论外,你还有其它收获吗?(我们怎样得到的加法交换律)通过算式进行观察·猜想·验证·得到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算式,发现问题,进行猜想-举例验证-得到加法交换律,关注孩子的思维过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发现和归纳运算律,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5、个性化表示
请用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加法交换律。(说说你怎么想的?)
总结:为了沟通和交流方便,一般我们用a、b代表两个数,通常用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
(二)乘法交换律
1、再次猜想
同学们,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比如(教师指读刚才的结论,加法的“加”字予以重音),“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在——
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不会也不变呢?
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会不会也不变?
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会不变吗?
如果把加法交换律中“两个加数”换成“三个加数”、“四个加数”或更多个加数,不知道和还会不会不变?
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这些猜想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放手让孩子队自己感兴趣的猜想,进行数学研究,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举例验证
(学生选择猜想,举例验证。教师参与,适当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全班交流。)
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一”,又是怎样验证的?
8-6=2,但6-8却不够减;3/5-1/5=2/5,但1/5-3/5却不够减。所以我认为,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的,也就是减法中没有交换律。
刚才所提到的符合猜想的例子,数学上我们就称作“正例”,至于不符合猜想的例子,数学上我们就称作――反例。
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那我们就能肯定猜想是错误的。
关于其它几个猜想,你们又有怎样的发现?汇报
3、得到乘法交换律
(1)语言总结
在乘法里,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2)用a、b代表两个数,你能写出乘法交换律吗?
a×b=b×a
(三)总结比较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规律的思考过程,我们得到了加法、乘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都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只是一个是乘法运算一个是加法运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体会规律的内涵,归纳概括出规律。分析两个运算律由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我规律的内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填一填。
45+76=(
)+45
45×102=102×(

28+13=(
)+(

296×200=(
)×(


)+(
)=(
)+(


)×(
)=(
)×(

2、你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的道理吗?
358+276=634
5×107=535
358
276
107
+276
验算
+358
×
5
634
634
535
小结:在加法计算中,我们可以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同样,在乘法里,我们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竖式计算。希望我们同学们在计算时,养成良好验算的习惯。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918+395
35×27
3、比比谁算得快!
25+49+75
60+58+40
50×18×2
说说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设计意图:层次练习,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运用所学的验算,体会交换律的应用;最后简便运算,既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感知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同时,根据孩子作答情况,找出知识漏洞,及时调整教学。】
四、课堂总结,再现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的验血型,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在加法里,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在乘法里,交换乘数位置,积不变。
3+5=8
5+3=8
5×6=30
6×5=30
3+5=5+3
5×6=6×5
12+16=16+12
100×19=19×100
……
……
a+b=b+a
a×b=b×a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单凝练地呈现了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巩固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