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呀飞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二年级第九单元“飞呀飞”。此单元包括歌曲《小蜜蜂》、《小乌鸦找妈妈》,欣赏《蜜蜂》、《蝴蝶》等教学内容。编者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和表演,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欣赏器乐作品《蜜蜂》、《蝴蝶》学唱《小蜜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小乌鸦爱妈妈》,以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并进行小组合作打击乐器。用故事导入法进行教唱歌曲,通过学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教育学生要爱妈妈、爱长辈的情感,凸现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意图,教师拓展了教学内容,此课属于“表演与演唱”“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
二、学情分析:
“蜜蜂”、“蝴蝶”、“小乌鸦”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小动物,他们在生活中已通过实物、电视、画片等不同渠道贮存了有关的“蜜蜂”和“蝴蝶”的表象和知识,但对于用音乐来表现“蜜蜂”和“蝴蝶”的学习还是首次。小乌鸦在本课是以一个懂事、爱妈妈的“好孩子”形象出现,成为了同学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榜样,让音乐课堂升华为美育、德育的综合课堂,本课中音乐形象生动而鲜明,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此次教学对象为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雍景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整体音乐素质得到了长期的教学训练,有较好的音乐素养。两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优良,文体活动丰富,孩子见识面广,知识较为丰富,同学们都热爱音乐,音乐课堂活跃。
三、总体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聆听和表演,感受音乐所表现“飞”的音乐形象,感受动物的可爱。
2、学生在充分的聆听中获得对音乐作品的自主感受和体验,并能够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展开充分的想象,进行大胆的模仿、表现。
3、能够安静的聆听并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蜜蜂》、《蝴蝶》、《小乌鸦爱妈妈》中飞的形象,领会音乐要素(节奏、音色、速度、旋律)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以及音乐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4.通过学唱《小蜜蜂》和《小乌鸦爱妈妈》、欣赏《蜜蜂》《蝴蝶》、打击乐伴奏、飞的动作创编、用自己身体拍打表演节奏等一系列教学、结合课堂故事情节使课堂教学流畅、生动有趣。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感受“飞”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自主创编打击节奏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歌曲后,感受爱心,并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
1、歌词的学习和学生自主创编旋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创编节奏的能力
五、设计意图和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主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注意了:
1、体现课改理念,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首先注意尊重学生——这一欣赏主体对音乐的独特体验,然后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形象与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获得进步的过程。
所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求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逐步主动的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同时巧妙的引用了奥尔夫音乐教学元素及理念到课堂中。
2、突出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课既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又要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那么,在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的学习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安静聆听——学会聆听——能根据音乐进行表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六、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感受大雁飞
(二)听音乐,感受小鸟飞
师: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小鸟也飞来了,让我们随着音乐和小鸟一起飞吧!
生:听《飞呀飞》,模仿小鸟飞。
师:这次飞和刚才模仿的大雁飞,有什么不同?
(三)学唱《飞呀飞》
1.学习歌词
(1)师: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来学一首“小鸟飞”的儿歌吧!(板书出示第一段歌词。)
(2)老师有节奏地教读第一段歌词,生有节奏地学读第一段歌词。
(3)老师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熟记歌词。
师:你们看,这又是谁来了?(出示纸飞机)
生:飞机飞来了!
师:小鸟拍着翅膀飞,飞机又是怎样飞呢?
生:飞机是伸直翅膀飞的。
(4)完整有节奏地朗读《飞呀飞》
2.学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棒!还有小朋友会唱呢!不信,你们听听!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清唱歌曲。
(2)在学唱过程中,老师及时纠正错误,反复演唱。
(3)引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4)情感处理
师: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如果你是一名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翱翔,你觉得怎么样?
生:(略)
引导学生神气、自豪地演唱歌曲第二段。
师:小朋友们唱得真好!我也忍不住要来唱一唱了。(师生一问一答演唱)
(四)创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