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视频《孔子拜师》。《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它传达出来的道理却发人深省:孔子以圣人之尊,不耻以7岁孩童为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师学习在他心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些时期,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有些人,其贤不及孔子。在唐初,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社会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师说》。
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多媒体展示问题】
1.文章一共四段。文中哪段集中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的学风?第二段
下面让我们齐读这段,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在这一段中,哪一句话概括表现了这种学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的?三个角度
下面让我们分析这三个角度。
【明确】第一组:从师态度结果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愚己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第二组: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愚己
于其身:“耻师”大遗愚子
第三组:巫医乐师类:“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愚人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三组对比中,谁的危害更大些?第三组。从愚己、愚子到愚民,愚的范围越来越大,愚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在对比中,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点拨分析】
在两组对比的基础上,作者批判的锋芒直指士大夫之族,挖出了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猛烈抨击“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锋芒所指何处,便一清二楚了
2.为什么会觉得学习为耻呢?
【明确】时代、社会
资料链接: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3.在这种恶劣的风气中。也有人如一股清流般背道而驰,不同流俗。这个人是谁?李蟠。
他也是韩愈创作缘由。韩愈为什么创作这篇文章送给他呢?原文中告诉了我们几点原因?
【明确】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思考:这些原因与韩愈、与本文有联系吗?
【明确】①李蟠“好古文”与韩愈、古文运动的关系。
②李蟠“不拘于时”在当时时代的难能可贵。
资料链接: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4.不从流俗的何止李蟠一人,还有一个隐形的勇士?韩愈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韩愈直面了些什么?
【明确】一方面,韩愈不从流俗,迎合时代风气,而是移风易俗,行古道。另一方面,广招后学,提携后人,关心学业,鼓励进步。
在各种嬉笑怒骂下,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资料链接: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补充:《师说》写于802年,803李蟠参加高考,就高中进士。唐代科举“五十少进士”说,五十岁考中进士还算年轻,,一方面说明李蟠厉害,另一方面说明韩愈的学问大和教学质量高。可见老师是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5.韩愈赞赏李蟠能行古道,那么,古代的从师之道是怎样的?(重点阅读第1、3自然段)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6.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明确】择师的原则: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三、思维延展,合作交流
学史以鉴今。在教育事业大力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温故而知新”,在继承中发展。
韩愈的《师说》其实就是自己的师道观,即韩愈对于“师”和“道”的理解,对此你有何看法?并试着说说《师说》中的观点在今天对国家社会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借鉴意义?
明确:
从老师的作用、择师的标准、新型师生观、教师的态度等角度,学生各抒己见。
四、课堂小结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附: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圣人无常师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唐朝学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愚己
于其子于其身愚己
愚子
巫医类士大夫愚人
《师说》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文言文,具备了继续学习文言文的条件。同时,对韩愈的文章也并不陌生,如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的《马说》。还有有关于“说”这种文体的文章如《捕蛇者说》《爱莲说》等。
其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有限,阅读时会遇到许多的语言障碍,对文言词语或句子常常会望文生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常常会出现偏差或错误。文言文的教学要放低重心,落到“实”处,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文言文教学中,单纯的老师讲解看似全面、快速,但是效率并不高,学生很容易疲惫。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被动的感觉的,所以,我把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在轻松的环境中,他们也能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老师的工作主要放在重点问题的点拨上。
2.学生能力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应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学生学习热情分析: 适当运用多媒体,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内容,设计引导思考的问题;借助视频既增大了课堂容量,主要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机会,激发其学习热情。
本文比较短,相对难度不大,教学应立足于在实践中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师说》效果分析
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当初设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了韩愈创作本文的缘由,并且真正把握了韩愈“师道观”的内容,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节课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导入新课(以视频导入,为后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分享——拓展延伸;重难点突出,教法学法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
整节课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教学环境的创设,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结构设计合理,过程主次分明;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四大教学环节紧凑,步步紧扣,紧张而有序。
整节课学生学习状态积极,课堂上分组讨论,有实效,通过合作学习,缓和了课堂的氛围,学生互帮互助,互为补充,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多媒体制作匠心独运,使用得当,体现出组合优势;同时板书设计简洁,能反映主要内容。
视频播放,分组回答,精彩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
学生对文本研读和合作探究题的回答,证明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积极回答问题、从容背诵等,都显示出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师说》教材分析
韩愈的《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文章。本专题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尊重知识、获得教养。
《师说》是一篇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论证严谨,气势夺人,不仅扭转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且对后世的学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并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学会正反对比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韩愈论述的从师之道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感知文本—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从师的意义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在当今这个社会,学生更应该养成尊师重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师说》评测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
今之众人()师道之不传也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士大夫之族()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③或师焉,或不焉()
②吾师道也()④吾从而师之()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2)之:①择师而教之()③古之学者()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⑤句读之不知()⑥蚓无爪牙之利()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于: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5)吾从而师之
(6)今之众人
(7)小学而大遗
●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而耻学于师
(6)师不必贤于弟子
(7)不拘于时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教后反思
《师说》是韩愈早年推行“古文运动”时的一篇“檄文”,篇幅短小却立论全面,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称得上是典范的说理文。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此文,我们不仅要能把握住“求学之道”这一板块内容,而且要能从文体的角度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之上质疑,碰撞出学生的思维之花。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带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逐步认识了韩愈创作本文的缘由,真正理解了韩愈的“师道观”,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但是在分析文本内容过程中,很多细节方面做的还不到位,比如说学生自主讨论和发言的时间稍少点,时间允许的话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多让几个学生谈谈,这样能更好的理解文本。
在分析韩愈的“师道观”时,可以结合当时韩愈所处的历史时代、生活经历及处境身份等来讲解,这样可以更好的有助于学生来把握韩愈当时的表现和志向。
要让学生善于动嘴、动脑、动手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还有上课过程中老师激情不足,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来。
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多读书、多跟同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多锻炼自己!
《师说》课标分析
一、课程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词句的含义,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言课文中的深层思想内涵,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联系实际、古为今用,最终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实施建议: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鉴于对课标课程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本节课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主要采用自主式、启发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课堂结构: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朗读课文——自主诵读,思考回答问题(文本研读)——析读品味,合作探究。这样,突出重难点,教法学法都合乎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