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3.1《蜀道难》教学设计课后反思选择性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3.1《蜀道难》教学设计课后反思选择性必修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09:1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道难》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1.教学设想:
宏观地把握一篇文章需要选好切入点,需要找到行文的线索,需要找到牵一线而动全篇的这“一线”。如果做到这样,再长的文章,我们也能迅速地总体把握,宏观掌握。因此,我抓住了“一线”。那就是唐代诗评家殷蹯对《蜀道难》的一句评价“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中的一个“奇”字来贯穿课堂,设计了三个环节贯穿整堂课:
初读:体味诗的风格基调之奇。
精读:赏咏诗的艺术手法之奇。
悟读:探究诗的意蕴主旨之奇
所有课堂环节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尽量让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游离其外,从而保证了课堂环节的清晰有效。
2.重视诵读  
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诗歌课堂教学的灵魂。为了使学生深刻领悟诗歌深邃的意境与意蕴,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及多样的手法,感受诗歌雄奇豪放的风格,获得艺术美的熏陶,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注重了诵读这一诗歌教学、学习方法的运用,以诵读贯穿本堂课的教学始终。
一是注重教师的朗诵示范作用。在背景音乐那沉郁而又昂扬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诵读之中,神游于蜀地那卓绝的险与美之中。这种投入也感染了学生们,并将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起。
二是通过学生的齐读、悟读、品读和美读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意蕴,品味语言,揣摩手法,领略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以《蜀道难》前两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诵读为例。
3.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而品读诗歌本身就是一项个体自主性极强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领略诗歌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诗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主体性的激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运用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来理解文本,实现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切实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比如在“精读:赏咏诗的艺术手法之奇。”时,我要求学生从诗歌中找出他认为表现“蜀道难”最精彩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让课堂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一堂课就好像一篇文章,应该是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 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标志性的语句,筛选信息、找要点,把握诗歌的整体思路,使学生在具体研习课文时有一个纲,起到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在诵读入境的基础上,我选择了本诗创作中的“一咏三叹”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诗分别在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旋律。通过诵读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反复咏叹,在这一唱三叹之间,艺术地展现了蜀道之高、险、凶的面貌,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蜀道难。
  总之,关于诗歌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努力提高学生对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又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如何引导学生去品析、研读诗歌,是许多教师都在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诗歌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采用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优秀诗歌蕴含的美和创造性因素发挥它神奇的力量,去吸引、撼动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广阔的思维和心灵空间。
《蜀道难》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欣赏本诗,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抓好朗读。新的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3).教学难点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另外,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蜀道难》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我便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出现了三次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来把握全文。抓住了这个关键的问题,学生就能迅速地把握全诗,整体感悟全诗。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所以我就用一个早读时间让学生预习,通过交流与检查发现这种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
在正式上课时,我较为注重教师自己的朗诵示范作用。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绝的险与美之中,面对着同学们朗诵完这首诗后,感染了学生们,他们给我最热烈的掌声.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改变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分析剥夺了学生主动体验诗歌的时间,教师先入为主的见解束缚了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态度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教学气氛的压抑和单调,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能引导学生产生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研读诗歌对学生而言就只能是味同嚼蜡了;如果教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泳、感悟和思索,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诗歌教学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了。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诗歌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采用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摈弃短视和功利,以一种渐进、持续、从容的姿态深入学生的心灵,让优秀诗歌蕴含的美和创造性因素发挥它神奇的力量,去吸引、撼动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广阔的思维和心灵空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法。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蜀道难》效果分析
我抓住了“一线”。那就是唐代诗评家殷蹯对《蜀道难》的一句评价“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中的一个“奇”字来贯穿课堂,设计了三个环节贯穿整堂课:
初读:体味诗的风格基调之奇。
精读:赏咏诗的艺术手法之奇。
悟读:探究诗的意蕴主旨之奇
所有课堂环节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尽量让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游离其外,从而保证了课堂环节的清晰有效。
2.重视诵读  
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诗歌课堂教学的灵魂。为了使学生深刻领悟诗歌深邃的意境与意蕴,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及多样的手法,感受诗歌雄奇豪放的风格,获得艺术美的熏陶,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注重了诵读这一诗歌教学、学习方法的运用,以诵读贯穿本堂课的教学始终。
一是注重教师的朗诵示范作用。在背景音乐那沉郁而又昂扬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诵读之中,神游于蜀地那卓绝的险与美之中。这种投入也感染了学生们,并将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起。
二是通过学生的齐读、悟读、品读和美读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意蕴,品味语言,揣摩手法,领略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以《蜀道难》前两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诵读为例。
3.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而品读诗歌本身就是一项个体自主性极强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领略诗歌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诗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主体性的激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运用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来理解文本,实现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切实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比如在“精读:赏咏诗的艺术手法之奇。”时,我要求学生从诗歌中找出他认为表现“蜀道难”最精彩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让课堂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一堂课就好像一篇文章,应该是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 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标志性的语句,筛选信息、找要点,把握诗歌的整体思路,使学生在具体研习课文时有一个纲,起到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在诵读入境的基础上,我选择了本诗创作中的“一咏三叹”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诗分别在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旋律。通过诵读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反复咏叹,在这一唱三叹之间,艺术地展现了蜀道之高、险、凶的面貌,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蜀道难。
《蜀道难》评测练习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巉岩(chán)飞湍(tuān)
B.喧豗(huī)砯崖(pīng)吮吸(shǔn)
C.崔嵬(wéi)峥嵘(zhēng)万壑(hè)
D.猿猱(náo)秦塞(sè)咨嗟(jiē)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天梯石栈扪参历井万壑雷
B.峥嵘崔嵬冲波递折横绝峨眉倚缺壁
C.飞湍瀑流猿猱攀援匪亲弗居萦岩峦
D.磨牙吮血以手抚膺蚕丛鱼凫仰胁息
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开国何茫然!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④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⑥猿猱欲度愁攀援
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⑧使人听此凋朱颜
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⑿所守或匪亲
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⒁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⒂侧身西望长咨嗟!
4.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秦蜀气势磅礴忧虑与关切
B.蜀秦气势磅礴忧伤与无赖
C.秦蜀气贯长虹忧虑与关切
D.蜀秦气贯长虹忧伤与无赖
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5~8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6.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7.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8.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二、拓展训练
(一)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回答问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据《汉书》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9.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
①山从人面起②见说蚕丛路③云傍马头生④芳树笼秦栈⑤春流绕蜀城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⑤
(二)默写课文
4.蜀道难参考答案
一、1.D 2.B 3危:高。于:比。何:多么。当:挡。钩连:沟通相连。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度:越过。但:只。从:跟随。凋:使动用法,使……凋谢。去:离。盈:满。倚:靠,。湍:急流。砯:拟声词。夫:人。当:挡。匪:同非。朝……,夕……:互文见义。虽:虽然。⑥长:深深。 4.A 5.“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6.“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7.逶迤千里,峥嵘高峻。8.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二、(一)9.C
《蜀道难》课后反思
《蜀道难》是李白最具浪漫主义的诗作,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在这首诗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浪漫主义又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具审美价值的一个亮点,因此通过诵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让学生走进激情、浪漫、放达的诗歌意境就成了这节课的主要授课目标。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条教学思路:
初读:体味诗的风格基调之奇。
精读:赏咏诗的艺术手法之奇。
悟读:探究诗的意蕴主旨之奇
一、老师激情的诵读,调解了课堂气氛。
有人说: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就是引领学生去倾听诗中那怦怦的心跳声,用心去读,去品,去感受,与诗人同哭同笑。通过吟诵,去体味诗歌的音律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所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对于一堂成功的诗歌鉴赏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义主题的大胆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大胆的放手给学生
1.重视诵读  
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诗歌课堂教学的灵魂。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注重了诵读这一诗歌教学、学习方法的运用,以诵读贯穿本堂课的教学始终。
一是注重教师的朗诵示范作用。在背景音乐那沉郁而又昂扬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诵读之中,神游于蜀地那卓绝的险与美之中。这种投入也感染了学生们,并将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起。
二是通过学生的齐读、悟读、品读和美读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意蕴,品味语言,揣摩手法,领略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以《蜀道难》前两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诵读为例。
2.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而品读诗歌本身就是一项个体自主性极强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领略诗歌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诗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主体性的激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运用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来理解文本,实现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切实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比如在“精读:赏咏诗的艺术手法之奇。”时,我要求学生从诗歌中找出他认为表现“蜀道难”最精彩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让课堂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一堂课就好像一篇文章,应该是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 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标志性的语句,筛选信息、找要点,把握诗歌的整体思路,使学生在具体研习课文时有一个纲,起到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在诵读入境的基础上,我选择了本诗创作中的“一咏三叹”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诗分别在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旋律。通过诵读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反复咏叹,在这一唱三叹之间,艺术地展现了蜀道之高、险、凶的面貌,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蜀道难。
4.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在主题上具有多义性,老师并不好讲解,让学生确立自己的观点,然后去寻找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议论文写作能力,一举两得,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堂课都是有遗憾的,这一堂课也不例外。
对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我觉得设计的是较为合理的。从课堂气氛与学生反映上看,也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但我认为本堂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堂时间较紧,就使得一些内容教得不够透彻,欲面面俱到,反面面不到。
二是,诵读教学使用的方式多样,但学生的诵读兴趣与诵读能力被调动得还不够,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诵读。
三是,对于诗人李白,在课堂教学中虽有涉及,但预期的作用没有很好达到,仅仅作为线索与材料来使用,学生对其整体印象不够深刻。
四是,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加之紧张,还有平时上课的一些随便语,使课堂语言不够精炼。让自己语言更简练,纯净。作为语文老师,学会发声的技巧,提高普通话的美感;还有希望注意自己的动作,教态,力争优雅、迷人!
五是,因为技术原因,录像课没有剪辑做后期处理,所以就是常态的实录课。再说,本人不想经过试讲多遍,交给大家一堂不实在的课。
总之,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由扎实的语文知识,较高的语文品味,大的语文境界,温暖明亮的人文精神构成的,这节课基本体现了我的这几点思考。但是教学是有遗憾的艺术,为了这份遗憾,我将永远上下求索,直至终老。
《蜀道难》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欣赏本诗,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总之,关于诗歌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努力的方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这一基本思想,努力提高学生对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