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和比兴手法。
2.结合课下注释能较准准确理解文本,能说出重要词语的基本义。
3.品味语言,体味诗句更加丰富的“意外之意”。
4.分析人物形象,不贴标签,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课时: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流畅诵读。
2.理解:结合课下注释,查词典,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质疑: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交流。关于人物、主题等的更多疑问,画下来,课上集体讨论。
二、课堂教学、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在形容文学艺术历史悠久的时候,往往喜欢用源远流长这个词?那么,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呢?一般认为,是《诗经》。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下注释一中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随后,请几位同学回答几个相关知识(如,对《诗经》的评价、《诗经》反映的时代、《诗经》的内容等。)
二、初读感知
1.同学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找同学读,师生一起正音。)
2.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情节。如有疑问,同桌、前后位同学可一起交流。
(给同学充裕的时间理解诗歌内容。教师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掌握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乘”,“夙”;“匪”,“爽”;“贰”,“靡”。总结几种记忆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如结合语境推断,联系生活中的词语推断,以旧知解新知等。)
3.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三、分析鉴赏
1.这首诗有两个主要人物,人们一般喜欢分析女子,但也不妨分析男子。理由有三:第一,分析男子的形象更有挑战性;第二,在那个时代,女子的不幸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是要由男子来主导的;第三,痴情女子是相似的,负心的男子却各有各的不同。
对于这位男子的描写,相对而言要少一些,让同学务必认真挖掘。先看前三段,认真分析相关诗句,看看这个男子是不是从一出场就具有忘恩负义的“潜质”。
(该部分分析讨论的焦点问题就是:男子一开始对女子有没有真情。引导学生抓住重要词语进行分析,如“氓之蚩蚩”,“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子无良媒”,“将子无怒”,“以我贿迁”等。)
2.根据后面的三段文字,继续分析氓的形象。
(主要分析“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等。让学生重点体会“暴”字的含义。)
四、问题探究
1.男子在诗歌的后半部分,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坏人了。感觉是刚把女子娶进门,马上就翻脸了。变化这么快,总得有点原因吧。让同学们从文中找依据。
(主要有如下观点:1.生活越过越好,他却越来越暴戾。2.女子一味的顺从,让男子觉得女子好欺负。3.女子美貌不再,男子变心。4.女子过于沉迷于爱情,使她不够理智,自然在婚姻问题上就陷入了被动局面。重点要学生分析“耽”字。女子的痴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耽字,在诗中有充分的体现,同学课下可以再找一找。结合相关诗句,补充比兴手法。)
2.女主人公的命运,是非常不幸的,对此我们报以深深的同情。她的态度只是哀怨吗?有没有一点让人振奋的亮色呢?
(主要观点:1.这位女子面对男子的无情和不负责任,毅然选择了离开。2.女主人公还表达了对男子的怨恨,也是值得钦佩的。在那个时代,女子处于卑微的从属地位,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教师总结:哀其不幸,钦其有争。)
三、学习效果评测方法设计
1.背诵、默写监测。
2.写作监测。谈一谈所学文学作品中的“女强人”形象。
学情分析
一、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同学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于阅读古典诗歌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二、初中教材中,有《诗经》中的作品,比如《蒹葭》和《关雎》,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三、对于爱情婚姻话题,同学并不陌生。他们的阅读经验中,这类话题较多。影视作品中,这类题材的故事并不少见,所以间接的经验还是有的。再加上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应该能够比较客观地谈论相关问题。
四、的孩子还是有较好的文化积淀的,能够从历史和社会学等角度分析爱情和婚姻等问题。
效果分析
一、课前同学的自学效果较好,从课堂自学检测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
二、同学掌握了一定的分析人物的方法,但做到比较全面地分析人物还是有些困难的。课堂气氛热烈。这说明,教学设计还是不错的,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通过对人物分析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大拓展。
四、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古典诗歌还是有些隔膜,不能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培养。
五、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应该更好地结合。这样一来,语文学习就比较立体和多元了。
《氓》教材分析
一、《氓》在整个高中课程中的地位
古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氓》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语言凝练生动,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反应的社会主题具有代表性。
二、两种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处理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氓》这首诗。指导学生背诵时,可让他们有意识地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来记诵。此外,可以采取“化整为零”法来背,即先背一些容易背下来的诗句或段落,然后再贯穿起来背整首诗。
2.可稍微讲一点关于赋、比、兴的知识,但不要求学生判断诗歌里哪些是赋、比、兴,只要求学生能找出使用了比兴(比、兴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因此一般笼统地称“比兴”)手法的句子即可。
3.对于这两首诗中人物情感的把握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从具体的诗句入手,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硬贴标签。
4.《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复关”“尔”“士”等,称呼的变化源于感情的变化,教学时可注意这一点。
鲁人版教材教学建议:
1.背诵氓。
2.摘录氓中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解释其在文中的含义。
3.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讲述氓的故事情节。
4.了解什么是赋比兴,从诗中找出运用赋比兴的诗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5.分析诗中的女性形象,依据文本,谈谈其性格特点。
三、教材内容的整合
结合两种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意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氓》这首诗。
2.了解什么是赋比兴,从诗中找出运用赋比兴的诗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对于这两首诗中人物情感的把握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从具体的诗句入手,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四、课程教学资源的取舍
文学作品注重品味语言,所以舍弃了一些花俏的课件及其他多媒体手段,就是让学生在对文字的咀嚼鉴赏中体会作品的魅力。也不旁征博引,而是就作品论作品,不旁骛。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是学生背诵、默写《氓》这首诗,还有就是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是认识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六、课时与课型
因为本课课下注释十分详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课前让同学充分预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课上以导读教学、对话教学为主,一课时基本完成主要教学目标。背诵等任务放到课下去完成。
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愆期()将子无怒()
载笑载言()靡有朝矣()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2.解释加点词含义
乘彼垝垣()来即我谋()体无咎言()
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
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
抱布贸丝()及尔偕老()言笑晏晏()
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3.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氓之蚩蚩
将子无怒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4.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
二、鉴赏与拓展
1.根据课堂学习的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氓中女子的形象特点。
2.能从自己熟悉的诗或歌曲中找一个运用了比兴手法的例子吗?
尊重“生成”,方显课堂本色
——兼谈“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
对我个人而言,《氓》这堂课是“生成”冲击“预设”最大的一节课。
前面的几个环节,是较好遵循了课堂预设的,也就是说基本是按照教学设计的环节逐步推进的。比如导入新课,诵读正音,疏通文意,梳理情节乃至分析氓的形象特点等,循序而进,整体是比较顺利的,我个人也感觉课堂驾驭得比较轻松,学生们的回答也基本上“入吾彀中”。我一边引导同学们更深入地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一边较为轻松地和同学们开着善意的玩笑,做谈笑风生状。
眼看着进入最后的探究环节——分析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这堂课就鸣金收兵了。哪知道,忽然间,等闲平地起波澜,课堂转入了一个让我几乎hold不住的状态。
按照课前预设,分析完氓的形象后,我会追问:“男子在诗歌的后半部分,的确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了。他变化这么快,总得有点原因吧?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同学的分析,也就基本集中而稳定,无外乎以下几点:一,生活一变好,男人就变坏;二,女子的顺从让男子觉得好欺负;三,女子美貌不再;四,女子沉迷于爱情,不够理智……然后,很自然就分析到被遗弃女性此时的内心情感和态度,表达一下对女子的同情甚至是钦佩就万事大吉了。
可能是我的疏忽,分析完氓的形象后,我的追问和原来的预设发生了一点偏离,变成了:他们的婚姻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在我当时的意识里,这个问题和原来预设的问题没有太大差异,绝大多数过错肯定在男子。可我万万料不到,学生们的观点要丰富得多,思维要活跃得多。
如果老师们认真观看了课堂实录,会发现,在探究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异常活跃,惊人的言论层出不穷。当然,有明显认识偏差的,我轻松就否定了。比如“女子偷偷回家,惹得男子恼怒”,“他们分属的阶级、受教育程度差别较大”等等。而对有的观点,就只有侧耳聆听的份了。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点:一,婚姻生活趋于平淡,感情自然变淡;二,这首诗歌是女性的自诉,没有给男性辩驳的机会;三,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四,女子的感情充满浪漫色彩,但婚后要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很多现实问题;五,他们之间是私定终身,女子也不够矜持……特别是当一位同学从道德的角度对婚姻和爱情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朦朦胧胧觉得他们对女性的同情程度不大充分,就匆匆忙忙引导着强化了一下。课,在对婚姻的简单反思中拉上了帷幕——结束了。
同学没有把板子过多地甚至完全打在男子身上,是很可贵的。但我下课后,仍然忍不住内心的惶惑: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固然鼓励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可以现代化到这种程度吗?
我无法在脑海中还原课堂,只能凭印象去回忆;回忆又只能是断片似的,所以提心吊胆愧悔了好几天。当时为何让学生这么随心所欲地乱弹而没有加以限制与导引呢?说一句要注意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行吗?让学生注意从课文中找根据不行吗?当时竟然全都忘记了。
课堂录像是在六天以后才得以重温的。奇怪的是,这次再听一遍同学的观点竟然不像初闻那样惊诧,甚至可以说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立得住脚的。因为是对探究题的回答,可以不必也无法拘泥于诗中的文字;因为去那个时代太过久远,所以关注时代背景也只能是句空话。对一篇古代的经典作品的解读,融入一点现代人的情感不是很好吗?我倒觉得像我预设的那样,喊几句对女性的赞美有些苍白。
课既然上完了,就拿出来让大家批评吧。
选择分析男子形象,已经让一些老师觉得荒唐,我也不怕“更向荒唐演大荒”了。
课标分析
《氓》是一首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培养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对于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有明确而清晰的表述。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理解是第一位的。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诗歌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明珠,精光闪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诗歌的涵泳咀嚼,离不开朗读。不仅要做到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还要做到以情带声,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诗歌教学中,朗读环节的落实要充分,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但诗经大多是四言诗,诗句短促,读出感情是很困难的,我们要尽量做好。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不能简单贴标签,流于肤浅化和表面化,要能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但也不能仅限于此,否则的话,作品就失去了永久的活力。还要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时代有变,人们的观念有变,但人性是永恒的。
评价人物,分析作品,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诗经文字古朴,还是有较大阅读障碍的。要善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一定要熟读成诵,特别是对于重点篇目而言。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