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须上9《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须上9《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必修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09: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设想:
本词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鉴赏诗词的能力,也熟悉了古诗词鉴赏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大胆尝试让学生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并让他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疑自答。教师适度指导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实现“少教多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目标
1、掌握怀古诗词的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通过诵读感受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点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学生通过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历史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呢?
(学生讲述历史史实)
时光虽然过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位伟大人物就是苏轼。
2、明确目标
1、《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大家说说鉴赏词我们应重点探究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与教师在讨论中明确目标)
2、根据教学目标指名学生以口头形式设计本堂课的学习过程。
3、相关知识准备
(一)词复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
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
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
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
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二)学生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4、诵读训练,并理解全词内容。
(一)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明确了该词的写作背景,大家对词的感情有了大致的猜测,现在我们结合词作的内容和作者的形象来进行诵读训练。
1、小组内成员自读。
2、小组内成员之间展示,并互相指正不足,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进行诵读。
3、教师适当点评。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4、播放诗歌诵读录音材料,学生自我纠正。
5、全班齐读。
(2)理解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展示)
参考:
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5、合作探究,鉴赏诗歌。
(1)、分析上阙
1、男生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或疑惑,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指导学生讨论,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3、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补充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预设: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正是诗人豪放之风的集中体现。
②.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预设:“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4.学生再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参考: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5、集体朗读并试背上阕。
(2)、分析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学生思考后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指导学生讨论,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3、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补充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①.下阕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
预设: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预设: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教师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③、参与赤壁之战的英雄有很多,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出示课前预习布置的人物简历表: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务东吴都督(24岁)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通过对比学生回答。
参考: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④.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预设参考: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4、.学生范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学生小结: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三)教师总结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拓展延伸
《吹剑录》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查阅苏轼的诗作总结回答)
预设: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豪迈气势,还融合了千古英雄的丰功伟绩,将江山的壮美与怀古的豪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写“周郎”与“赤壁”,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七、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八、布置作业
运用相关知识赏析杜甫的《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高一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的心情,因此要通过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
但是,我教授的是理科普通班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经过第4课《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1、教学过程中,应以诗歌诵读法来贯穿课堂。
诗歌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仅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贯穿诵读的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萦绕着朗朗的读书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诗词教学。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法。
诵读应该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读,在第一诵读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来组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情感。第二环节是通过录音范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诵读能力。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所以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在分析形象时候,再读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赏析结束时,学生在来诵读诗歌,这时的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2、教学每个环节,都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教学设计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教师会完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进行着机械的教学。课堂缺乏活力,教师挥汗如雨,学生却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课堂角色定位的失误。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应是所有人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如果一人唱独角戏那么这一活动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在课堂上要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明确学习目标,并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在教学的中心环节中也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苏轼为什么单单想起周瑜这位大英雄?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在对比中学生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评测练习(第1课时)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
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炽烈(chì)对称(chèng)万箭攒心(c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  桅杆  淘气  永葆生机
B.已而  凭吊  纶巾  繁冗拖沓
C.赤壁  风姿  樯橹  绘声绘色
D.故垒  酒樽  罗网  安份守己
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评测练习(第2课时)
1.“遥想公瑾当年”句中“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  )
A.小乔初嫁了。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C.小乔……羽扇纶巾。D.小乔……樯橹灰飞烟灭。
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A(B项笺应读jiān;峭应读qiào。C项砭应读biān。D项称应读chèn。)
2.D(份——分)
3.B(B当“所以”讲,其它都当“旧”讲)
4.C(C是词的比喻用法,其它都是名作状)
5.C(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6. C
7.C(“卷”并非拟人手法。)
8.B(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第二课时
1.D
2.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D项理解欠妥)
3.D(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通过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
一、我的收获
1、教学过程中,应以诗歌诵读法来贯穿课堂。
诗歌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仅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贯穿诵读的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萦绕着朗朗的读书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诗词教学。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法。
诵读应该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读,在第一诵读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来组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情感。第二环节是通过录音范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诵读能力。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所以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在分析形象时候,再读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赏析结束时,学生在来诵读诗歌,这时的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2、教学每个环节,都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教学设计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教师会完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进行着机械的教学。课堂缺乏活力,教师挥汗如雨,学生却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课堂角色定位的失误。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应是所有人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如果一人唱独角戏那么这一活动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在课堂上要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明确学习目标,并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在教学的中心环节中也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苏轼为什么单单想起周瑜这位大英雄?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在对比中学生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我的困惑
首先我对名家范读这一环节产生了疑虑,在我们的课堂上到底应不应该引入名家范读呢?范读应放在哪一个环节效果更好呢?
我在学生诵读环节的最后播放了诵读材料,学生听完之后再读诗歌时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感情也较之前的诵读更到位。但是有很多学生停留在了模仿的水平上,即使是在诗歌分析结束后再读依然没有读出自己的感情,依然在模仿名家的诵读。学生心目中已然有了一个标准,这一标准束缚住了很多人的自由。今后在课堂上应该尝试灵活使用范读材料。
其次是对于人物情况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到底应置于教学的哪一个环节更合适呢?
我在课堂刚开始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已经让学生对作者和背景进行了介绍,但在分析下阙“为什么写周瑜”这一个问题时似乎出现了对这一环节的重复,使得课堂不够紧凑。我们是否可以打破语文教学的这一常规程序,灵活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呢?
再是,语文教学和数理化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少教多学”理论是否适用于语文教学,或者说是否适用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一直内心存在着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继续去探索。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标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