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7《醉花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必修四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四7《醉花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必修四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09:1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花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遭遇,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读出词的意境美。
3.熟练准确地背诵《醉花阴》。
过程与方法:
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品味鉴赏酒黄花等意象,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读出词的意境美。
2.品析词中关键词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郭沫若题某女词人纪念馆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从这幅对联中,大家知道这位女词人是谁吗?(李清照)
对联包含信息:
《漱玉集》是李清照的词集。
《金石录》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他俩都酷爱收集古玩字画。
“文采有后主遗风”指的是李清照的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设计意图:师生对话,以对联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1分钟)
引导学生浏览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预设学生的学习结果,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激励学习动机。
三、知人论世(3分钟)
(一)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二)李清照现存词近50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闺情、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其词感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
设计意图:让学生和作者建立一种关系,让他们通过这种关系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容思想。
四、品读鉴赏(27分钟)
(一)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分钟)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创,双调小令,押仄韵格,按照本词,它押的是ou韵,朗读时,我们要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感情浓厚又不热烈,带有哀伤的基调,适当停顿。比如:薄雾/浓云/愁/永昼。
2.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示朗读风采。
设计意图:“三分诗七分读”,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回归诗性。
(二)二读整体感知,读出情感(4分钟)
1.学生再读全词,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再提问:词人因何而愁?(思夫——相思之愁)
展示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调官异地。深闺寂寞,她深深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她便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
设计意图:写作背景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领悟文本意蕴,引起情感共鸣。
(三)三读咀嚼品味合作探究(20分钟)
1.引导学生细读全词,思考:
作者在词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整合答案。
3.学生代表起立展示回答,老师适当提示、点拨,其他学生做补充。
4.重点预设: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突出词人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在这一展示环节,可能会出现多个学生分析一句话,或者会出现有的词句没被分析,老师要根据课堂实况点拨、强调、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问题讨论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对词的学习上,既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又集思广益,取他人之长处补己之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课堂拓展(4分钟)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设计意图:拓展李清照前期的词作,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世界,进一步体会李清照在这首词中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3分钟)
熟练背诵《醉花阴》。
设计意图:注重落实,以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醉花阴
李清照
思夫——愁——瘦
因果
设计意图:使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突出重难点,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空间.
《醉花阴》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诗词的方法,他们能理解分析浅显的诗词,但是有时需要老师补充扩展许多课外知识,比如背景、词人经历遭遇等等。所以,在导学案中我设计了“知人论世”“背景介绍”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二、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
高一学生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初步具备了独立思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尝到了智慧共享带来的快乐和进步,意识到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不能肤浅地思考问题,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思想。但是之前都是零散的学习,所以对诗歌鉴赏的语言掌握的很少,不会灵活的运用。因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教学模式的主流,在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以提高学生自主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生的年龄特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虽然不足以体会到作者表达的夫妻之间的思念之情,但是他们思维比较活跃,探索知识的欲望也非常强,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感情上进入了朦胧期,对爱情有了一些懵懂的想法,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初尝到了爱情的美味。所以,在探究《醉花阴》时,是能够感受到李清照的那种愁绪的,也是可以理解词中部分细节刻画的,这对整首词的把握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也是能够客观地展示自己对词主旨的透彻分析。
四、高一16班特色
16班学生纪律性强,求知欲望高,思维比较活跃,一些学优生(如陈占洲、李海建、姬学奥等)思考问题深刻透彻,表达能力较好,这些学优生在班内能够起到带头作用。而且在我将近一个月的指导下,他们知道了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规范地回答问题。
《醉花阴》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即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课后通过听课老师的反馈和学生的反映,我认为这堂课达到了如下结果:
1.朗读提升了情感品位。读在语文课堂中尤为重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宋词,目的是在读中理解词意,在读中体会主旨情感。实践证明,学生朗读呈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趋势,从一开始的字音准确到后来的节奏适当再到后来的情感朗读,让我见识了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无限魅力。
2.合作交流彰显了共享智慧的乐趣。“人无完人”,千百年的真理,包括人的思想。“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合作恰恰能弥补这样的遗憾。本节课我看到了学生因为一个字或一句话争论起来,听到了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分析,感觉到了所有学生因知识的共享而表现出来的兴奋,这是思想的火花在绽放,这是智慧的溪水在流淌。
这堂课,让我领略了学生在知识面前那种如饥似渴的吮吸状态,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少年身上熠熠生辉。
《醉花阴》教材分析
《新语文课标》指出,要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唐诗宋词应该为学生所理解内化为自己的修养。李清照的《醉花阴》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板块里的一首词。这一板块选取了李清照、岳飞、陆游、姜夔的词作,都是南宋词的代表作,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
相思之愁属于传统题材,《醉花阴》含蓄地述说闺中女子的寂寞哀愁,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她前期作品主要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是主要感情基调。因而在这首词中能领略到李清照前期作品的风格魅力。
《高考考试说明》中也规定高中生“要识别和记忆名句名篇”“要具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后,教会学生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并学会分析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以后的诗词学习做知识储备。
《醉花阴》评测练习
一、默写全词
醉花阴
李清照
,,,
,。
,,,
,。
二、研读思考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评测练习参考答案
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1.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醉花阴》课后反思
我的儿子现在上小学二年级,每晚写一篇日记,这是一项任务,也形成了一种习惯。作为教师,每上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著名教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课后反思也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反思《醉花阴》,我想到了几点:
一、达到预期效果的环节
1.朗读展现出声音之魅力。诗词最基础的就是准确熟练地诵读,在读中享受古典文学之美,在读中体味作者抒发之情,在读中思考百味人生。课堂里,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认真去读、用心去读。从展示来看,他们不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仔细体会词中情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传递文字之妙。
2.合作探究尽显智慧共享之强大。“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的教学原则是“一个都不能少”,语文即是生活,会生活就会语文,我们要让每一名学生收获学习的快乐。实践证明,合作给予他们愉悦和乐趣。他们会因为一个字或词而争论,会因为某种艺术手法而搬出许多实例,通过合作,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更增进了同学感情。
3.赏析词句展示用心方能进步。我们的学生基础薄弱,但他们一直在努力。可能他们在分析词句时不会有太多的专业术语,却可以找到关键点。比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学生能抓住关键词“瘦”,能说出“憔悴”,能进一步联系到“愁”。用心的孩子最美!
二、需要第二次备课的环节
1.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弱。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话语零零散散,不成系统,甚至不合逻辑,但话语里意思全有,专业术语匮乏。在考试中,这叫做“答不到点上”。所以,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补充专业化的语言,并让他们记住,且学以致用。
2.不会进行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导入语运用郭沫若题济南李清照纪念馆的对联,其中有“文采有后主遗风”,当问到“南唐后主是谁”时,有的学生不知道,有的不确定不敢说,再让学生联系南宋历史,就更不能说出一二了。他们学历史就是历史,语文就是语文,不会灵活地交叉联系。
总体说来,本堂课优大于差。我的课堂教学进展顺利,学生也收获颇丰。李清照走进了师生的心里,南宋历史走进了师生心里,中国传统文化走进了师生心里!
《醉花阴》课标分析
《新语文课标》课程理念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抓住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这个课程目标,我设定目标:
(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品味鉴赏酒黄花等意象,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2.《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诵读的篇目,传承中华文化。在教学目标中,我设定了“准确熟练背诵《醉花阴》”的知识目标。
3.《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也是我们学校一直倡导并实行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本节课“学习指导三”中,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词人是如何表达愁绪的?”让学生在文中做批注,然后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这样达到了“智慧共享”的效果。
4.《新课标》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而,在每一堂课中,我都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且引导他们往深层挖掘,尤其要注重时代紧密相连。比如,这堂课中分析“瑞脑销金兽”,一名女生说:“香烟有燃完的时候,但李清照的愁却是没完没了的。”我认为这个分析是很有创意的,也是很符合词的主旨的。适当地放手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且行且品读”,语文在成长,课标在成长,语文老师更应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