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30 21:16: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三组词语中,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腊月 骡马 间(jiān)断
B.饺子 通霄 正(zhēng)月
C.榛子 蜜饯 即(jí)使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达的意思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运动会百米赛跑时,小明跑得可真快,转眼之间就到达了终点。
B.冬季易发流感,呼吸之间都有可能被传染,请同学们做好预防措施。
C.上次李芳数学居然考了全班第一,老师还表扬了她,没想到是县花一现,这次又回到了她原来的水平。
D.现在我们已经是六年级下学期了,转瞬之间小学生活就只剩半学期了。
3.下列对北京过春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B.除夕真热闹。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除夕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C.初一这天,男人们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D.正月十五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过了正月十五,春节也就算结束了
4.句子中画线部分换成词语。(??? )
我们的轮船在没有风,没有浪,非常平静的大海上行驶。
A.风平浪静 B.留连忘返 C.连绵不断 D.迫不及待
5.与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A.风景 B.景象 C.背景 D.景观
6.《腊八粥》这篇课文的主要线索是(  )
A.八儿的心理活动 B.八儿的语言
C.八儿和母亲的对话 D.母亲熬腊八粥的经过
7.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素”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 除部首外还有 ______ 画。 “素”的解释有: ①与“荤”相对; ②本来的,原始的;③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④一向,向来, 从来。“素材”中的“素”应选第____种解释;“素不相识”中的“素”应选第 ____ 种解释。
8.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面具运用象征(____)夸张的手法(____)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____)性格鲜明(____)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根据之一(____)
2.燕子去了(____)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____)有再青的时候(____)桃花谢了(____)有再开的时候(____)
3.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____)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____)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____)昏倒在床上了(____)
9.读拼音,写词语。
jiǎo zi yuán xiāo rán fàng qīn qi tān fàn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zhāng dēng jié cǎi wàn xiàng gēng xīn wàn bù dé yǐ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藏戏的三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藏戏面具运用___________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3.藏戏主要靠____________得以传承。
4.学习了课文,你想对唐东杰布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体会语句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句中画横线的词语都运用了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读起来更有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阅读题。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轻烟散入五侯家。
12.在原文中补充诗句。
13.诗歌前两句用____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__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14.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________渲染的美丽景色。
15.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①壳入口。或 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③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并:连同。②坐:因为,由于。③强(qi?ng):本文中指 “勉强”
17.“北人”自护其短的说辞,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 )
A.强词夺理 B.无所不知 C.有理有据 D.铿锵有力
18.关于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下列表述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各地有各地的风俗、特产等,要做到都了解,不然会闹笑话。
B.因水土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所以菱角在南方生长在水里,而到了北方却生长在山上。
C.对于菱角,“北人”的吃法是一种创新,不应耻笑他。
D.面对没接触过的事物,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不能为了面子而胡乱说话。
19.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20.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竞有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在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这篇短文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__________、皮影制作、____________、广泛流传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作者详细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略写其他,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26.根据短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引用《汉书》记载的故事,既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B.皮影的绘画也有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水、草、云等纹样为图案
C.皮影的高度比较统一,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D.其他戏剧和皮影戏一样,在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27.文中画线句中的“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28.小练笔。
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令人垂涎欲滴。请你再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B
6.A
7.糸 4 ② ④
8.、 , 、 , 。 , , ; , 。 “ ”, , 。
9.饺子 元宵 燃放 亲戚 摊贩 张灯结彩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10.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 象征、夸张 师传身授 唐东杰布,您太伟大了,为了帮助人民,为了带给人民更多欢乐,您翻山越岭,历经艰辛,为人民架起了一座座走向希望的桥梁。您的善心,您的壮举,永远成为人民心目中的丰碑。
11.儿化音 北京语言的特色 更有北京春节的味道以及地方特色
12.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13.花 、柳 汉宫、五侯
14.春城无处不飞花
15.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16.“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17.A
18.D
19.他是一个不懂装懂、爱面子而最终闹出笑话的人。
20.因为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
21.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摆出贡品,边赏月,便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在分食贡月食品。
22.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23.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24.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文中指布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生动逼真。
25.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皮影制作 皮影表演 突出重点,让皮影戏这一民间戏剧深入心田,留下深刻印象
26.A
27.不能去掉。“之一”表示传到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除了皮影戏之外还有其他的,去掉后就改变了原来的意思,表达不够准确。
28.刚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能出去赚钱的大孩子,满头银发的老孩子,提到大白兔奶糖,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感觉呢?把蛋白,细砂糖,奶粉,黄油,炼乳等合拢来,按比例用锅搅拌均匀,把它用糖纸包好。单看糖纸上那只可爱的大白兔,闻闻搅拌的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包大包的装着,大颗大颗往嘴里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