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太空一日 一课一精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太空一日 一课一精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2 07:5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舷窗(xuán)
俯瞰(kàn)
调整(tiáo)
模拟(nǐ)
B.摩擦(chā)
调头(diào)
烧灼(zhuó)
凝神(níng)
C.轮廓(kuò)
概率(lǜ)
严谨(jǐn)
遨游(áo)
D.炽热(zhì)
褐色(hè)
确凿(záo)
捕捉(b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猜测
预案
叮嘱
耐人寻味
B.剥落
裂缝
无虞
五脏六腑
C.瞬间
释然
稠密
千均重负
D.步骤
验证
即使
惊心动魄
3.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1)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2)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
”(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的错觉。
(3)这时舷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
(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B.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C.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D.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些国家。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进入快速太空提供了新的方式。
B.2019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宣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的所有权属于国务院新闻办。
C.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约占在美留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D.一座大型冰川湖一夜之间突然干涸,通过对湖床进一步地勘察,使科学家认为裂缝是湖水巨大的压力造成的。
6.请将下面的内容按照飞船归航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
①引导伞、减速伞、主伞抛出。
②飞船进入稠密大气层。
③制动发动机关机。
④飞船外面的防烧蚀层剥落。
排序:

二、素能进阶
7.在“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综合性学习中,班级将就“手机的使用”开展探究活动。请你根据这次活动,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确定一个探究主题,并根据探究主题阐明探究目的。
(2)请根据你所确定的探究主题,写出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三个问题。
(3)请你用排比句就正确使用手机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三、阅读训练
(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2分)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9.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4分)
10.文中第④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2分)
11.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解决问题。(3分)
材料: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与众不同,它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这些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
问题: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是如何利用浅层地温能的?
(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神秘黑洞终现身!首张黑洞照片面世
【消息发布】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7分,世界上第一幅黑洞的照片终于在中国上海天文306会议室揭开了面纱,与上海一样,全球其他5个城市(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也都在同一时间公布了这张令天文学家兴奋的照片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质量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该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这个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
【科普一下】
什么是黑洞?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它一般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恒星的核心被压缩成一个体积几乎为零的数学点,在那里它有无限的密度,这个点被命名为奇点,发生这种情况时,需要比光速还大的速度才能逃脱出去,因为理论上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所以无论是物质还是辐射都无法逃逸,任何经过黑洞边界的东西,包括光,都永远被吞噬而无法脱了。
虽然名字都叫黑,但长得可不一样,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之分,黑润家族也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
小不点
恒星级质量黑洞
质量是太相的几十倍到上百倍
第二类
中等身材
中等质量黑洞
质量大约是大阳的几千倍到几万倍
第三类
巨无霸
超大质量黑洞
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
但星级质量黑润太小了,以现有的技米,直抽到它们的真客几乎不可能4月10日亮相的主角,是超大质量黑洞。
【热点一】
为什么能给不发光的拍照?
这些年,黑洞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对它有些了解,恒星级质量的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核心发生引力坍缩而成。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封黑洞形成的具体方式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是由小黑洞合并形成,也可能是由黑洞通过吞噬物质逐渐形成,还可能是由大量气体物质直接坍缩形成。
黑洞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吞噬一切,甚至光线,如果是孤零零的黑洞,我们真的是没办法采用电磁波手段进行拍摄了。
但通常都有物质环绕在黑洞周围,组成一个盘状结构,叫“吸积盘”,吸积盘内的物质围绕黑洞高速旋转,相互之间由于摩擦而发出炽热的光芒,释放出包括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光、到X射线波段的连续辐射,吸积盘处于黑洞“视界”的外部,因此发出的辐射可以逃到远处被我们探测到。
因此,我们拍摄到的不是黑洞本身,而是利用其边界上的物质发出的辐射勾勒出来的黑洞的轮廓,就像看皮影戏一样。
【热点二】
为什么选择银河系中心和M87星系中心的黑洞作为研究对象?
本次首先公布的是星系M87中心黑洞的照片,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据悉,在银河系内,人已发现了20多颗恒星级质量的黑洞,距离我们最近的3400多光年,但为什么不选择这些相对较近的黑洞进行观测非要舍近求远选择26000光年之外的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和5500万光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呢?这是因些恒星级黑洞的质量太小,直径相对也较小,因此从地球上观测,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
计算表明,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2400万千米,M87星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390亿千米。看清银中心的黑洞,需要53微角秒的角分辨率,看清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则需要22微角秒的角分辨率,它们都落在了视界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范围内。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直径比M87星系中心黑洞的视直径要大一些。
【热点三】
照片是如何拍出来的?
黑洞图像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日组织获得的。EHT把地球上的8台射电望远镜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少的“虚拟”望远镜,照片拍摄于2017年4月,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项目在全球使用8台望镜进行为期5天的观测结果,照片展示了一个中心为黑色的明亮环状结构,其黑色部分是黑河投下的“阴影”,明亮部分是绕黑洞高速旋转的吸积盘,望远镜接收到的光是5500万年前发出的。天文望远镜获取的数据量非常大,一晚上就能收集到2PB(约2000B).如此庞大的数据难以用网络传输,必须装到硬盘里,空运到MIT。约半吨重的硬盘在2017年6月义给了凯蒂﹒布曼博士和她的机器算法团队。
他们不仅需要整合数据,还需要过滤像大气温度等因素产生的嗓声,并且要精确同步各地望远镜捕获的信号,布曼领导了一系列精心测试,旨在确保ET获得的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在某一个测试阶段,需要把合作组织拼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据,直到他们绝对确信各自的分析结果,原本预计一年洗好的照片,花了两年时间才让世界看到。
12.关于世界首张黑洞照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这张照片是首次获得的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2019年4月在全球6个城市同时公开对外发布。
B.这张照片拍摄的对象是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
C.这张照片的拍摄工具是位于全球各地的8台射电望远镜,它们被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
D.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17年4月,天文望远镜拍摄获取的数据量非常庞大,科学家们过了两年时间才对外公布照片。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就会形成黑洞。黑洞家族有多种类型,本次拍摄的属于其中的“巨无霸”。
B.有很多恒星级质量黑洞距离地球相对较近,但是它们的质量太小,直径相对也较小,从地球上观测,张角比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
C.科学家们对银河系中心的黑洞也进行了观测,这个黑洞距地球26000光年,视界直径约2400万千米,目前它的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
D.布曼博士将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据,这样确保了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
14.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次黑洞照片拍摄活动参与人员多,调动的科研设备范围广,照片从拍摄到公布经历的时间长。
B.黑洞本体是无法直接被拍摄的,但吸积盘与黑洞发生摩擦会产生辐射,这个辐射可以被探测到。
C.人类对于黑洞的认识,目前还是很有限的,比如对一些黑洞的形成原因,科学界就有不同的猜测。
D.事件视界望远镜尽管具有强大的观测能力,但很难拍到那些恒星级质量黑洞的照片。
5.请根据文本内容,给“超大质量黑洞”下定义。(4分)
6.为了能拍到黑洞并保证照片的可信度,科学家们采用了哪些方法?请分点概括。(5分)
23.《太空一日》答案与解析
1.C本题考查字音。A.“舷”应读xián。B.“擦”应读
cā。D.“炽”应读chì。
2.C
本题考查字形。C.均一钧。
3.【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与运用。结合语境和词义,根据日常积累的成语的意思,对号入座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答案】(1)耐人寻味
(2)本末倒置(3)屏息凝神
4.A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A.“神舟五号”应用单引号引起来,不能用书名号。
5.B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语序不当,应把“进入快速”改为“快速进入”。C.语义重复,应去掉“约”或“左右”。D.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应在认真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课文内容的先后排序。
【答案】
③②④①
7.【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探究的能力。(1)“探究主题”即探究的内容或方向。“探究目的”即指明通过对这个主题的探究想达到怎样的目标。(2)本题与第(1)题紧密相连,围绕第(1)题确定的主题,从三个角度选择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点出来即可。(3)发出倡议时,要有号召性、鼓动性。另外,本题限定了修辞手法,构思时注意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即可。【答案】
(1)(示例)(主题:)对初中生使用手机的看法
(目的:)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手机。
(2)(示例)①大多数初中生使用手机是为了和同学、朋友聊QQ.聊微信:②一部分初中生使用手机是为了玩游戏;③一部分初中生使用手机是为了看电视消磨时间。
(3)(示例)同学们,为了学习查资料,我们可以用手机;为了亲情不疏远,我们不要玩手机;为了保护视力,熄灯不能碰手机。
8.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第④段是说“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选项中缺少“通常情况下”这个限制性用语,不符合事实。
9.【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抓住相关语句,概括作答。从第④段“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这个总结句来看,对于“浅层地温能”优点的具体表述应在其前面几段,确切来说是第②③段。抓住这两段的中心句(每段首句)和重点句(第③段中“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据此可筛选提炼出3条优点。但本题4分,故应还有一条,通读文章后可在第④段找到“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由此可见第4个优点。
【答案】
①资源量丰富;②可就近利用,成本低;③清洁无污染;④可循环利用。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明文要介绍人们不熟悉的科学知识,往往从人们熟悉的事物谈起,这样可以使文章通俗易懂。本题所说的情况便是以人们熟悉的“水泵”入手,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答案】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
11.【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的迁移与运用。审题可知,要联系第④段关于浅层地温能的利用方式的表述说明来作签。根据材料中的“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这些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可知,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的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根据第④段中的“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可知使用“热泵”传递浅层地温能,可以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而世博会的“热泵”是管道,那就是通过管道中的水传递热能,储存热量。
【答案】①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的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②使用“热泵”传递浅层地温能,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③通过管道中的水传递热能,储存热量。
12.B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掌握。B.由【消息发布】中的“该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这个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可知,拍摄的对象是“黑洞”,而不是“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
13.C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根据【科普一下】中的“它一般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黑洞家族也可分为三类”可知,选项中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缺少限定词“质量足够大的”,扩大了条件范围,以及选项中的“黑洞家族有多种类型”将“三类”扩大为“多种类型”。B.根据【热点二】中的“这些恒星级黑洞的质量太小,直径相对也较小,因此从地球上观测,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可知,选项中的“张角比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的说法与材料不符。D.根据【热点三】中的“在某一个测试阶段,需要把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据,直到他们绝对确信各自的分析结果”可知,只是“在某一个测试阶段”把合作组织进行拆分,选项中的“布曼博士将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有一直拆分之意,与材料不符。
14.B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根据【热点一】第3段中的“吸积盘内的物质围绕黑洞高速旋转,相互之间由于摩擦而发出炽热的光芒,释放出….连续辐射”可知,辐射是由吸积盘内的物质相互摩擦产生的,而不是“吸积盘与黑洞发生摩擦”产生的。
15.【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事物的基本特征。解答本题,可先弄清“下定义”的概念,再从材料中寻找与“超大质量黑洞”相关的内容,抓住要点,为其下定义。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科普一下】。“黑洞”最突出的特征:“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结合“超大质量黑洞”的特征“巨无霸”“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以及【热点一】中“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具体方式目前还没有定论”可知,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方式目前还无法确定,它的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并且密度极大体积极小,被称为“巨无霸”。根据这些特征,用通顺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得出对“超大质量黑洞”的定义。
【答案】
超大质量黑洞是一种形成方式目前还无法确定的、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的、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
16.【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筛选信息。在筛选信息时,首先要目标明确,然后围绕目标找出相关的信息,信息量较大的时候,分点概括。根据【热点二】中的“看清银河系中心的黑洞,需要53微角秒的角分辨率,看清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则需要22微角秒的角分辨率,它们都落在了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范围内”,【热点三】中的“EHT把地球上的8台射电望远镜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在某一个测试阶段,需要把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据,直到他们绝对确信各自的分析结果”等有关语句概括作答。
【答案】①经过缜密的分析、测算,选定落在望远镜观测范围内的黑洞;②组合8台射电望远镜,形成“虚拟”望远镜;③凯蒂·布曼团队,排除干扰,精心测试,拆分团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