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河中石兽 一课一精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5 河中石兽 一课一精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2 08:0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精练
25.河中石兽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曳(yè)
纪昀(yún)
圮于河(pǐ)
B.颠(diān)
铁钯(pá)
棹数小舟(zhào)
C.木杮(shì)
啮沙(niè)
湮于沙上(yān)
D.倒掷(zhì)
溯流(sù)
臆断(yì)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簸)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
B.以为顺流下矣
C.阅十余岁
D.尔辈不能究物理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果得/于/数里外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下列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求二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之”所代指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7.下列叙述不符合课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进行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素能进阶
9.(2019·湖北咸宁中考)近两年来,中国科技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上天入地、通江达海·…你校将举行以“走近中国科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参照示例,从上面四幅图片中任选一幅,根据最近发生的与图片有关的重要事件,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示例:全球同时速最长动车组列车“复兴号”上线运行。
(2)你校邀请了上面图片中某个人物或成果创造者、设计师来做报告,在互动交流环节,你获得了一次向对方提问的机会,请你做出恰当的表述。(图片任选其一,要求语言得体,提问有针对性)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2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山门圮于河
圮:(

(2)湮于沙上
湮:(

(3)如是再啮



1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一老河兵闻之


(2)沿河求之


1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1分)
众服为确论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4.联系原文中寻找石兽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6分)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翼军史,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1)曳铁钯
曳:拖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

(3)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已:(

(4)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但:(

(5)使赵不将括即已
将:(

(6)佯败走
佯:(

16.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不知其二者多矣
(2)分断其军为二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非木非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18.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填空。(4分)
【甲】文最后一句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引人深思,给我们以
的启示。成语纸上谈兵出自【乙】文,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讲学家寻石兽失败和赵括战败的共同原因是

(2019·湖南湘潭中考)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8分)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注】①瘿:(yǐng)颈瘤病。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凡饮之者辄病瘿
病:(

(2)不求善药去尔病
善:(

20.文中画横线句子体现了南歧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3分)
21.这则寓言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25.《河中石兽》答案与解析
1.C
本题考查字音。C.“杮”应读
fèi。
2.C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C.颠:颠倒,错乱。
3.B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判断。B.“以为”古今义都是“认为”。A.“并”古今义分别是“一起”“并且”。C.“阅”古今义分别是“经过,经历”“检阅”。D.“物理”古今义分别是“事物的道理、规律”“物理学”。
4.C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C.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果/得于/数里外”。
5.C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省略成分的理解。C.此处应补充介词“于”。“于”是“在”的意思。
6.C
本题考查对课文中指示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判断。①代指在下游寻找石兽的事,③代指前文提到的寻找石兽的道理,所以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的“之”都代指“石兽”,所以②和④句相同。
7.D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判断。D.文中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
8.【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作答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啮,咬,句中是冲刷的意思。不已,不停止。
【答案】(1)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9.【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一句话新闻。首先仔细观察图片,从周围环境、人物穿着、人物行为、图片标题等推断与图片有关的重要事件。拟写一句话新闻,注意题图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2)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提问时,语言要得体、礼貌,要有适当的称呼、问候语,还要根据对被采访者及其所从事的事业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注意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太肤浅。
【答案】(1)图1。(示例1)美国全面封禁华为。(示例2)任正非创立的华为集团被多个国家围猎封杀。(示例3)任正非就华为事件接受央视采访。
图2。(示例1)曹原被评为2018年度科学人物,位居榜首。(示例2)曹原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
图3。(示例)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图4。(示例)建筑史上里程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通。
(2)如选图1。
(示例1)任总您好!现在很多人认为要是不挺华为就是不爱国。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示例2)任总,您觉得当前这种严峻的形势对于华为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能简单回答一下吗?
(示例3)任总您好!谷歌事件令很多用户担心未来华为手机不能用安卓系统。您该如何去应对?
(示例4)任总您好!面对华为被多个国家封杀的现状,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10.【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句子中的实词。解答此类题,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如“啮”的原义是咬,在句中的意思是“冲刷”。
【答案】(1)倒塌(2)埋没(3)冲刷
1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解答本题,必须紧扣原句,根据句意,推测“之”所指代的内容。第(1)句的句意:一个年老的河兵听了讲学家所说的话。因此这句中的“之”指代“讲学家所说的话”。第(2)句的句意:顺着河流寻找石兽。这句中的“之”指代的是“石兽”。【答案】(1)讲学家所说的话(2)石兽
12.【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解答本题,可根据句意进行划分。这句话的句意: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因此根据句意应划分为,众服/为确论。
【答案】众服/为确论
13.【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此类题,可采用直译法,要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正确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本句是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如其言,果于数里外得。翻译时,应正确调整句子的语序。
【答案】(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讲学家根据石头和沙子的性质,提出“渐沉渐深”的看法。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的理论,提出应“求之于上流”的观点。因此,文中的“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分别指的是讲学家和老河兵各自不同的看法或观点。据此分析,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与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1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古今异义词:“但”,只。【答案】(1)拖(2)研究、探求
(3)停止
(4)只
(5)以……为将(6)假装
16.【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1)句意为“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不知其二者”为主语,与后面可划开。(2)句意为“把他的军队断开成为两部分”,“为二”是动宾结构,可与前面划开。
【答案】(1)不知其二者/多矣(2)分断其军/为二
17.【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关键词语,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还要做到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是”“岂能”“暴涨”“尝”“难”“善”等词语的意思。
【答案】(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2)(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难住(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18.【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甲】文最后一句是对这件事的评论,因此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总结出不可主观臆断的启示。【乙】文赵括只会用文字谈用兵策略,而不联系实际情况,可概括为“纸上谈兵”。通过对两文的理解总结出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缺乏实践,只会依靠理论。
【答案】
议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进行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来判断(或“事物的变化是多样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纸上谈兵
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罢了
【参考译文】
【乙】赵括从年少的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难住(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然而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更改了全部(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假装失败逃走,却断绝他的粮道,把他的军队断开分成两部分,赵军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
19.【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联系句意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如本题中,“病”,名词用作动词,患病。
【答案】(1)患病(2)好
20.【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语境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意思是“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再结合“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一句可知,南岐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
【答案】南岐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外方人。
2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结合故事内容和生活实际谈启示。南岐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外方人。由此可以看出,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混淆黑白,不能明辨是非。
【答案】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颈瘤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颈瘤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群小妇人们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来人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颈瘤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细而有病吗?”刚刚笑的人说:“我们全乡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最终也不知道是自己丑。
图2:青年科学家曹原
图1: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图4:港珠澳大桥
图3:嫦娥四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