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某部电视剧以唐代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 “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在白天定时开闭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2.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4.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主要是指
A.维护清朝统治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5.1915年,在巴拿马泛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张裕公司生产的白兰地、红葡萄酒、雷司令等产品荣获金质奖章。当时以张裕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下列有关“短暂的春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结果 B.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酿酒业
C.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D.使中国民族工业逐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6.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7.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A.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B.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C.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8.对于中国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专家预测未来两年每年将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4万亿元投资主要投向三农、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这可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采取的类似措施是
A.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B.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机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C.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10.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时认为:20世纪“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其中与“选饭吃”有关的是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11.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了“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指的是
A.长期战争的破坏 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
12.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13.右图为一时事漫画《全球货币——美元》。代表美国、日本、西欧的三个人组成了一个美元的符号,美国人高高在上,得意扬扬。该漫画的寓意主要包括
①美元的优势地位明显
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③西欧、日本共同阻止美国经济的扩张 ④美国、日本、西欧均用美元作为本国的流通货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中国加入世贸,就好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23 000亿美元的嫁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15.于丹教授的《论语》讲座很受欢迎,很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 B.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C.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D.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在现代的意义
16.春秋战国时期,下列学派或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存在某些对立面的是
①老子—韩非子 ②墨子——孙武 ③荀子——庄子 ④孔子——墨子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
A.一管毛笔,一叠纸张 B.一部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C.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拓本 D.一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19.《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0.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C.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切的尺度
21.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此人最有可能是
A.但丁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
22.“……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主语)应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空想社会主义
23.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等。这说明了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的一击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根基 ③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荒诞派戏剧经典作品《等待戈多》中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戈多是“焦点人物”。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没有露面。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等等,都是一个谜。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现西方人的危机意识,揭示人类生存现状的荒诞
B.表现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C.表现了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神秘的憧憬
D.反映了在绝望中等待渺茫希望的西方现代人的共同心理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4分)
材料一:17、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年份国别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45~55 0 0 4 17 17 6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3 9 6.7 3.5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3分)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22分)
材料一 经济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摘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的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5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及特点,(4分)并分析他们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原因。(3分)
⑶材料三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措施相比较,有何特点?(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⑷“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借鉴哪些有益经验。(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6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年)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1613——1682年)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1619——1692年)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共”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1689——1755年)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1694——1778年)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1712——1778年)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2分)
该主张顺应还是违背了历史潮流?(1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人各自的主张。(3分)
(3)上述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试从两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条件三方面分别加以比较分析。(6分)
26.(1)①社会财富分配不均;②工人极端贫困;③“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④犯罪率增加;⑤阶级矛盾激化。(5分)
⑵措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或立法保障失业者和低收入者)。(2分)
特点:①立法;②涉及多方面;③自愿为主。(答任2点得2分)
原因: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②社会矛盾尖锐;③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④受自由主义影响;⑤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等。(答任3点得3分)
⑶特点:①政府主导(管理);②形成完整的体系;③从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答任2点得4分)
影响:①英国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②扩大了社会消费,促进经济繁荣。 (4分)
⑷①坚持以民为本、保护人民利益;
②注意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