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荷》
使用时间 :2010年5月 主备:裴萌萌 审核人:孙佳佳 家长签名: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1、欣赏荷花的美,了解荷的有关知识。
2、学习咏荷诗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的领悟能力。
3、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以“荷”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学习难点: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老师点拨,结合幻灯片,视频,解决疑难问题。
学习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导言:
首先我们一起猜迷语。“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杉,坐在绿船上。” (打一植物)同学们能猜出来吗?(荷)对,这位美丽的小姑娘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这个专题。
【走进荷家族】
1、你对荷花了解多少?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①、你能说出多少种荷花的颜色?我们常见的荷花是什么颜色的?
②、荷有哪些别名?
莲 莲花 芙蕖 芙蓉 菡萏 藕花 水芝 水芸 泽芝 玉环 水华 六月春等
③、荷由那几部分组成?
叶,花,莲蓬,莲子,藕。
④、荷有什么实用价值?(结合《芙蕖》)
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2、解密荷花(视频)
解密一:荷花为什么能够做到洁身自好?
解密二:荷花的起源和分布。
解密三:荷花与城市的关系。
三、小结
小结: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莲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赏荷花风情】
荷图片欣赏。
荷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并赞美的对象,许多文人墨客都为之挥毫泼墨。你还知道哪些诗词?(本课除外)
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②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宋·李清照)
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
④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静乱世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夏韦太守良宰》)
⑤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 (白居易《长恨歌》)
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 汉乐府)
第二课时
【荷花与文学】
赏析诗歌:《采莲曲》、《莲 叶》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试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
采莲女唱着歌,在河塘里采莲,绿色的罗裙的田田的绿叶,美丽的脸庞和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让人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罗裙,哪是荷花,哪是少女的脸庞······
《莲 叶》-----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
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
雨中留得盖鸳鸯。
2、试给每句诗加一个小标题“ 图”,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试作赏析。
“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沙图,鸳鸯戏莲图。”
“多谢浣纱人未折”从侧面写出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雨中留得盖鸳鸯”写荷叶在雨中为美好的事物的象征——鸳鸯遮风挡雨,进一步写出了莲叶的高尚品质。
赏析散文:《爱莲说》、《荷塘月色》
《爱莲说》
1、了解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著名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子全书》。“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了解文体:“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事物,也可以说明议论,但是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3、读准字音:
颐( yí ) 甚蕃( fán ) 淤泥( yū ) 濯( zhuó )清涟(lián ) 噫 ( yī)
亵玩( xiè ) 不蔓( màn ) 鲜(xiǎn)有闻
4、解释字词句:
可爱者甚蕃 :多 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清水
不蔓不枝 :生藤蔓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亵玩 :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 : 以为,认为
陶后鲜有闻 :少 宜乎众矣 :当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叶没有旁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啊。
5、讨论并思考:
作者分别从那些方面来描写莲花?莲花有哪些高贵品质?这些品质与哪种人相似?完成下表。
语言
描写角度
赋予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
生长环境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生活习性
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中通……不枝
体态
正直,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
气味
芳名远扬
亭亭……玩焉
风度
行为端庄,气质高雅,不容侵犯
6、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托物言志: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 , 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9、总结: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荷塘月色》
听朗读,赏名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器官上的感受,而歌声则是听觉器官的感受,虽然感觉的来源是不同的,但都有一种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让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是他们的共同点。这 种修辞手法我们称之为通感。
2、 仿照这个例子,从文中选择一个句子进行赏析。
3、思: 站在河塘边,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绿。一直连到天边,那种清雅、温柔就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觉:一首优雅的小提琴曲、触觉:妈妈的话语、微风拂过脸颊、妈妈的吻)
第三课时
【联荷花文化】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荷花的印记。我们会学到写荷的文章;老师会教我们画荷花;藕粉圆、藕也是我们的家常菜;碗、窗、衣服上有荷的纹饰;唱的歌、荷与佛教,观音的莲花宝座、荷花和舞蹈、荷花与神话,哪吒、何仙姑,荷与城市······原来我们生活和荷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在中华民族的血管里就流淌着荷的血液。
1、荷文化发展史:
荷文化的发展
在秦国,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等各个领域。西汉开始,江陵、合肥等地的特产——莲藕进入北方,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又有“种莲子法”。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其中有《采莲曲》等,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成为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
荷文化的兴盛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已成为名贵补品。同时荷花还进入了私家园林。还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宋代的染纺业也有荷花图案。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在我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荷花的艺术精品更是丰富多彩:如《出水芙蓉》,“芙蓉鸳鸯图”等。
荷文化的光大
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多次提倡大力发展荷文化,并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友好的邻邦。1918年,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带去了九颗辽东半岛普来店出土的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古莲子栽植成功。1979年4月,森本孝顺长老将中日两国专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的莲藕捧交给邓颖超。
近年以荷花为市花的城市日益增多。把荷花作为文化精神的象征。自1987年以来,我国等地举办了大规模的荷花展览。
观看《都市花影》视频
【写荷与画荷】
通过刚刚的交流,我们已感受了荷花那清新淡雅,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纯洁。我想,此刻,同学们的心中肯定涌出了许多对荷花的难以抑制,不得不流于笔端的情感。
1、以“荷 ,我的最爱”为主题来描绘我们今天所学的荷。
2、课后画一幅有关荷花、莲蓬、莲藕或荷塘的画,配上诗文。要求:(1、最好是一人独自完成,也可以2-3人合作完成。2、实在不行,收集一幅关于荷的画,自己配上诗文。)
3、自我阅读专题中其他的诗词和文章,完成课本225页“议荷”的题目。
结束语: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荷用他顽强的生命力来到贫瘠的地球上,而一千一百年前,荷则悄悄走进了一个叫周的王朝,走进一个叫华夏的民族。从此以后他们就结伴而行,荷的枝蔓已经伸进了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今天我们在欣赏荷的美丽、高雅的同时也在感受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和高贵。让我们为这种伟大和高贵而尽情歌唱吧!
《爱莲说》课后练习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 甚蕃________________ ⑵ 亵玩________________ ⑶ 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答案1.(1)蕃:多 (2)亵:亲近而不庄重(3)宜:应当
2. 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3. 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专题《荷》
使用时间 :2010年5月 主备:裴萌萌 审核人:孙佳佳 家长签名: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1、欣赏荷花的美,了解荷的有关知识。
2、学习咏荷诗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的领悟能力。
3、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以“荷”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学习难点: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老师点拨,结合幻灯片,视频,解决疑难问题。
学习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导言:
首先我们一起猜迷语。“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杉,坐在绿船上。” (打一植物)同学们能猜出来吗?(荷)对,这位美丽的小姑娘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这个专题。
【走进荷家族】
1、你对荷花了解多少?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①、你能说出多少种荷花的颜色?我们常见的荷花是什么颜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荷有哪些别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荷由那几部分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荷有什么实用价值?(结合《芙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密荷花(视频)
解密一:荷花为什么能够做到洁身自好?
解密二:荷花的起源和分布。
解密三:荷花与城市的关系。
三、小结
小结: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莲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赏荷花风情】
荷图片欣赏。
荷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并赞美的对象,许多文人墨客都为之挥毫泼墨。你还知道哪些诗词?(本课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荷花与文学】
赏析诗歌:《采莲曲》、《莲 叶》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试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莲 叶》-----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
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
雨中留得盖鸳鸯。
2、试给每句诗加一个小标题“ 图”,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散文:《爱莲说》、《荷塘月色》
《爱莲说》
1、了解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_________。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周敦颐的谥号。
2、了解文体:“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事物,也可以说明议论,但是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3、读准字音:
颐( ) 甚蕃( ) 淤泥( ) 濯( )清涟( ) 噫 ( )
亵玩( ) 不蔓( ) 鲜( )有闻
4、解释字词句:
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_____ 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_______ 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亵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谓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 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讨论并思考:
作者分别从那些方面来描写莲花? 莲花有哪些高贵品质? 这些品质与哪种人相似?完成下表。
语言
描写角度
赋予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玩焉
6、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总结: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荷塘月色》
听朗读,赏名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器官上的感受,而歌声则是听觉器官的感受,虽然感觉的来源是不同的,但都有一种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让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是他们的共同点。这 种修辞手法我们称之为通感。
2、 仿照这个例子,从文中选择一个句子进行赏析。
3、思: 站在河塘边,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绿。一直连到天边,那种清雅、温柔就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觉:一首优雅的小提琴曲、触觉:妈妈的话语、微风拂过脸颊、妈妈的吻)
第三课时
【联荷花文化】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荷花的印记。我们会学到写荷的文章;老师会教我们画荷花;藕粉圆、藕也是我们的家常菜;碗、窗、衣服上有荷的纹饰;唱的歌、荷与佛教,观音的莲花宝座、荷花和舞蹈、荷花与神话,哪吒、何仙姑,荷与城市······原来我们生活和荷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在中华民族的血管里就流淌着荷的血液。
1、荷文化发展史:
荷文化的发展
在秦国,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等各个领域。西汉开始,江陵、合肥等地的特产——莲藕进入北方,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又有“种莲子法”。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其中有《采莲曲》等,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成为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
荷文化的兴盛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已成为名贵补品。同时荷花还进入了私家园林。还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宋代的染纺业也有荷花图案。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在我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荷花的艺术精品更是丰富多彩:如《出水芙蓉》,“芙蓉鸳鸯图”等。
荷文化的光大
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多次提倡大力发展荷文化,并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友好的邻邦。1918年,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带去了九颗辽东半岛普来店出土的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古莲子栽植成功。1979年4月,森本孝顺长老将中日两国专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的莲藕捧交给邓颖超。
近年以荷花为市花的城市日益增多。把荷花作为文化精神的象征。自1987年以来,我国等地举办了大规模的荷花展览。
观看《都市花影》视频
【写荷与画荷】
通过刚刚的交流,我们已感受了荷花那清新淡雅,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纯洁。我想,此刻,同学们的心中肯定涌出了许多对荷花的难以抑制,不得不流于笔端的情感。
1、以“荷 ,我的最爱”为主题来描绘我们今天所学的荷。
2、课后画一幅有关荷花、莲蓬、莲藕或荷塘的画,配上诗文。要求:(1、最好是一人独自完成,也可以2-3人合作完成。2、实在不行,收集一幅关于荷的画,自己配上诗文。)
3、自我阅读专题中其他的诗词和文章,完成课本225页“议荷”的题目。
结束语: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荷用他顽强的生命力来到贫瘠的地球上,而一千一百年前,荷则悄悄走进了一个叫周的王朝,走进一个叫华夏的民族。从此以后他们就结伴而行,荷的枝蔓已经伸进了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今天我们在欣赏荷的美丽、高雅的同时也在感受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和高贵。让我们为这种伟大和高贵而尽情歌唱吧!
《爱莲说》课后练习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 甚蕃________________ ⑵ 亵玩________________ ⑶ 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