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1 13:5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第五单元
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同步练习(含答案)
基础知识。
给下列字词注音。
棱角(
)??
骤然(

?
虔诚(

??恭顺(

蠕动(
)??
凄凉(
)??懈怠(

黧黑(

敦实(
)??
蜿蜒(

消长(
)?
酝酿(
)???
衰竭(

漫溢(
)??演绎(
)?
丛莽(
)??
虔诚(

诅咒(

蜷卧(

接踵而至


?????
眩晕(

砾石(
)??
大煞风景(

鲜有人迹(

2.解释词语。?
黧黑:
棱角:
骤然:
明媚:
尊容:
酝酿:
丛莽:
砾石:
虔诚:?
恭顺:?
诅咒:
眩晕:
蜷卧:
冰窟:
懈怠:
敦实:?
蜿蜒:
衰竭:
漫溢:
演绎:
安营扎寨:?
秋高气爽:
风云变幻:
气势磅礴:
接踵而至:????
大煞风景:
鲜有人迹:
历历在目:
无所不能:
川流不息:?
3.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B.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C.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4.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文中记述了游览见闻,描摹了山水风光,抒发了作者的情思。
。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D.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正面写出了格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
5.选词填空。
(1)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    (防守 驻防 守护)三两个月。?
(2)(他们)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走动 移动 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
(3)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    (卖弄 显示 显现)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3)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
(    )
二.简答题。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2.“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3.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作者游览各拉丹东时的心态。
5.如何理解“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格拉丹东的近旁”?
6.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7.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8.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9.作者把走路,比作劈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
10.“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1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12.“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从对伙伴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
13.“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14.第?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15.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旨。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一)
阅读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①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这里便是著名
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1.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只是“实话实说”,用词很“日常”,比较不经意,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从这两段文字中举例赏析。
?
2.联系全文,“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是指什么?
?
阅读理解(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1.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
2.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来%源:@z~&z#]
3.从全文看,选文最后一段中“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有何作用?
阅读理解(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②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③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1.选文第①段中第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2.选文中作者写到“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作者很悲观?为什么?
3.理解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八下第五单元
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给下列字词注音。
棱角(léng)???骤然(zhòu)
?
虔诚(qián)
??
恭顺(gōng)
蠕动(rú)???
凄凉(qī)???懈怠(xiè
dài)
黧黑(lí)
敦实(dūn)???
蜿蜒(wān
yán)
消长(zhǎng)?
酝酿(yùn
niàng)???
衰竭(shuāi
jié)
漫溢(yì)???演绎(yì)?
丛莽(mǎng)??
虔诚(qián)
诅咒(zǔ
zhòu)
蜷卧(quán)
接踵而至
(zhǒng)
?????
眩晕(xuàn
yùn)
砾石(lì)??
大煞风景(shā)
鲜有人迹(xiǎn)
2.解释词语。?
黧黑:形容人的脸色黑。
棱角:指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骤然:来的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
明媚:鲜明可爱。
尊容:意思是尊贵的容貌。
酝酿:指事情逐渐成熟的准备过程。
丛莽:指山林上的草丛与树丛。
砾石:有尖锐棱角的岩石或矿物碎屑物。
虔诚: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恭顺:指恭敬并服从。?
诅咒: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眩晕: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蜷卧:蜷缩卧倒。
冰窟:冰块里的一个开口空间。
懈怠:松散怠慢。
敦实:敦厚诚实。?
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衰竭:指衰弱至极。
漫溢:指水满向外流。
演绎:铺陈、表现的意思。
安营扎寨: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秋高气爽: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
风云变幻:意思为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
接踵而至:指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或事情持续发生。????
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鲜有人迹:很少有人的踪迹出现。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会不能做的,指智慧与力量,样样能做。
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3.A
4.D
5.(1)驻防 (2)蠕动 (3)卖弄
6.(1)拟人 (2)拟人 (3)比喻
二.简答题。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①在海拔六千米的草坝子上呼吸困难,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②在冰塔林摔了一跤,折断了尾椎骨;③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高原,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8.补充说明我们过冰河的方式。
3.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4.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作者游览各拉丹东时的心态。
敬畏自然,豁达乐观
如何理解“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格拉丹东的近旁”?
格拉丹东环境很恶劣,而人也很伟大;这种“伟大”不是征服,而是“活在近旁”的敬畏。
6.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7.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8.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9.作者把走路,比作劈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效果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
10.“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蠕动”一词传神地写出了人在冰谷里行走时身影的渺小,侧面表现了冰谷的宽阔巨大。
1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本题运用赏析句子三步法。“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12.“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从对伙伴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我”正遭受着缺氧反应与新伤的剧痛,无法行动,而伙伴们却兴致高昂继续工作,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我”郁闷的心情及对伙伴们的羡慕之情。
13.“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
14.第?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通过对“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
15.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旨。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三.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一)答案:
1.示例:“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句子亲切自然。“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语言幽默风趣。(举一处,有赏析即可)
2.联系全文,“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是指什么?
阅读理解(二)答案
1.“据说”有不确切、不确定之意,体现出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这句话又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秘色彩。
2.写了长江考察热及中外勇士的探险。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增强了可读性。
3.设置悬念,为下文自己遭遇的种种不适埋下了伏笔。
阅读理解(三)答案
1.补充说明我们过冰河的方式。
2.不是;作者是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描写冰河、雪域高原给人带来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冰河下面的水流就是长江的源头,这一刻不停的流水孕育了奔腾千里的长江;深层含义是这长江的源头不仅孕育了长江,更孕育了长江沿岸的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流露出作者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