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专题复习提升训练卷2(7章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五一假期专题复习提升训练卷2(7章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5-01 08:4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一假期专题复习提升训练卷2(7章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的是
A. 烟雾弥漫 B. 雪花飞舞 C. 香气扑鼻 D. 尘土飞扬
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这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B.月球车不可以使用橡胶充气轮胎
C.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D.晒衣服时,衣服变干,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观察下列四组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的图是
A. B. C. D.
4、人类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首先发现了( )
A. 电子 B. 中子 C. 夸克 D. 质子
5、如图所示,一根支在支架上的塑料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带电吸管的一端,吸管被吸引,说明吸管在与餐巾纸摩擦的过程中,餐巾纸(  )
A.失去电子带正电 B.失去电子带负电
C.得到电子带正电 D.得到电子带负电
6、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 B. C. D.
7、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中哪个图形最相似( )
A. B. C. D.
8、为了揭示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奥秘,科学家们进行不懈的探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建立了类似于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B.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分子间没有吸引力
D.我们看到灰尘飞舞是因为分子在运动
9、绝缘丝吊着的两个轻质小球,静止后如图所示.关于它们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带异种电荷 B. 带同种电荷 C. 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D. 两个都不带电
10、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 )
A. 柳絮纷飞 B. 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
C. 花香四溢 D.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11、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柱相互紧压,发现两者粘在一起,由此得出分子间存在引力。小华认为此实验不能排除是大气压把两个铅柱压在一起。于是小明先后做了四个实验(如图所示)( )

①挂一个钩码,铅柱不分离; ②挂两个钩码,铅柱不分离;
③铅柱略错开,铅柱不分离; ④置于真空罩内,铅柱不分离。
其中能帮助小华释疑的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④
12、机场安检过程中,防暴犬功不可没.即使隔着多层包装,防暴犬也能嗅出炸药的气味,这说明组成炸药的分子
A. 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B. 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C. 相互之间存在排斥力 D. 相互之间存在吸引力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微观世界中最小的粒子
B 中子带正电,质子不带电
C. 原子中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一定相等
D. 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高速绕核运动
14、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 )
A. C带正电,B带负电 B. C带负电,B带正电
C. C带正电,A带负电 D. 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15、关于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B. 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C. 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D. 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相对静止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是分子 B.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9m
C.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它时刻在保持静止 D.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只存在排斥力
17、在物理学中,原子、原子核及其更深层次的物体统称为微观粒子,以下微观粒子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A.夸克?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B.夸克? 原子核? 质子? 原子
C.原子? 原子核? 质子? 夸克
D.原子核? 质子? 夸克? 原子
18、如图所示的现象,由静电引起的是(  )
A. 压紧的铅柱可以吊起钩码 B. 黑板擦吸在磁性黑板上
C. 吸盘吸在墙壁上可以挂重物 D. 摩擦后气球可以吸引纸屑
二、填空题
19、在原子中,_____带正电,_________带负电,_________不带电(选 填“质子”“中子”“电子”).通常情况下,原子对外_____(选填“不显”或“显示”) 电性。
20、每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原子的中心有带_____电的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绕其运动,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可以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橡胶棒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1、在带电体A附近放置一只点燃的蜡烛,发现火焰会偏向带电体.这说明带电体能__________.

22、a、b、c是三个轻质泡沫小球,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b球相互排斥,则a球带电情况是______ ,则b球带电情况是______,则c球带电情况是______。

23、吃过晚饭,小丽要把剩菜放进冰箱冷藏室,可妈妈说要用带盖的饭盒或用保鲜膜包裹后再放进去,否则冰箱里的食物容易变干和相互“窜味”.从物理角度分析,食物“窜味”属于________现象.
24、干燥的天气里将毛衣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如图所示的令人惊奇的现象,这是由于气球摩擦后_____,会_____不带电的头发.

25、请将分子、病毒、质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入右边微观世界尺度图中.①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6、雾霾天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应对雾霾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如图所示,是某校科技小组研制的净化器原理图。闭合开关、 后,风扇旋转吸入空气,处的颗粒物也被吸入净化器,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B时,受到强烈的吸引力,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 ________ 的性质。颗粒物与光洁金属网B接触后也带上负电,会受到金属网B对它的斥力而离开,被带有正电荷的活性炭棉芯层C牢牢吸引,这是利用 ________ 的原理,最终达成对空气的净化用。

27、物理课上,老师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两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所示).抽出玻璃板后,下面瓶内气体颜色逐渐变_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

28、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光滑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5年后,发现“金中有铅,铅中有金”,这一现象说明 ___________
29、为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某企业引进静电除尘设备,治理生产中的空气污染。启动静电除尘设备,混浊空气进入除尘腔即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由于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其中的电子会向设备的阳极板(带正电)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尘粒,使尘粒带上___________(选填“正”或“负”)电荷,带了电的尘粒继续运动,碰到阳极板失去电性,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底部的集尘板。
30、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请将太阳系、地月系、宇宙、银河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初春南京的梅花山上,处处飘溢着梅花香,这是________________现象;气温高时,这种香味更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其原子核对电了的束缚本领弱而带______电;实验室用验电器检验,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33、如图是“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为了使现象更明显,老师一般会先将器材烘一烘,这说明干燥的环境更_____(选填“容易”或“难”)产生静电现象。
(2)实验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也相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会相互吸引,这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是______(选填“同”或“异”)种电荷。
34、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后,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在用一束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1)卢瑟福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b)所示,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2)原子结构的行星绕日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的 _____ ,虽然占有的体积很 _____ (填“大”或“小”),但它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3)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卢瑟福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被反弹回来的α粒子是因为撞击到质量较大的某种粒子而返回的,这种粒子最可能的是 ( )
A.核外电子 B.原子核 C.原子核或核外电子 D.夸克
35、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情况.
(1)布朗运动________分子运动.
A.是 B.不是
(2)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________分子的运动.
A.水 B.花粉 C.空气
(3)请设计出使布朗运动加快的一种方法.________.
36、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______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______;
(2)图______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______.
37、经科学研究发现,两个带电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1、q2,当它们之间的距离为r(远大于小球直径)
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其中常量k=9×109N·m2/C2。
(1)如图1,将甲、乙两个带电小球放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若甲球带正电荷、乙球带负电荷,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______力(选填“引”或者“斥”),此时两球将相互______(选填“靠近”或者“远离”)。
(2)如图2,为了使这两个小球在原来的位置静止,沿着甲、乙两球的球心连线方向,在乙球的右边某位置放上一个电荷量为q3的小球丙,此时恰好使得三球均保持静止。则丙球应该带______电荷(选填“正”或者“负”),且丙球的电荷量q3______(选填“>”、“<”或者“=”)乙球的电荷量q2。

五一假期专题复习提升训练卷2(7章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的是
A. 烟雾弥漫 B. 雪花飞舞 C. 香气扑鼻 D. 尘土飞扬
【答案】C
【详解】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是肉眼看不见的运动,机械运动是物体的运动,是宏观上的运动,是看的见的运动;A、B、D选项中的现象都是肉眼看的见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而香气扑鼻是微观上的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选C。
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这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B.月球车不可以使用橡胶充气轮胎
C.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D.晒衣服时,衣服变干,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A
【解析】面包疏松多孔,肉眼都可以看得出来,与分子间隔无关,分子间隔是肉眼看不到的,故A错误;
月球表面没有空气,不存在大气压,因此月球车不可以使用橡胶充气轮胎,否则会因内外气压差过大而爆开,故B正确;摩擦起电是电子的转移,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带正电,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故C正确;晒衣服时,衣服变干,说明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是液态的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变成了水蒸气,故D正确。
3、观察下列四组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的图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A图表明组成物体的分子很小,数目很多;
B图说明分子存在引力作用;
C图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D图为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之中;
故C符合题意.
4、人类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首先发现了( )
A. 电子 B. 中子 C. 夸克 D. 质子
【答案】A
【详解】1897年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发现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故选A.
5、如图所示,一根支在支架上的塑料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带电吸管的一端,吸管被吸引,说明吸管在与餐巾纸摩擦的过程中,餐巾纸(  )
A.失去电子带正电 B.失去电子带负电
C.得到电子带正电 D.得到电子带负电
【答案】A
【解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电子)的转移;
(2)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玻璃棒靠近带电吸管的一端,吸管被吸引,说明吸管带负电。吸管与餐巾纸摩擦过程中,吸管得到电子带负电,餐巾纸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 B. C. D.
【答案】A
【详解】A.抽出玻璃后,二氧化氮和空气之间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A符合题意;
B.玻璃和水接触时,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距离比较近,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所以要用力才能将玻璃拉开,B不符合题意;
C.用力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后棉花燃烧起来,C不符合题意;
D.两铅块紧密接触后,因分子间的引力而吸在一起,只有用力才能分开,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中哪个图形最相似( )
A. B. C. D.
【答案】D
【详解】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是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相类似.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核外电子绕核高速运转,就像太阳系中绕太阳运动的行星.故D符合题意为答案.
8、为了揭示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奥秘,科学家们进行不懈的探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建立了类似于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B.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分子间没有吸引力
D.我们看到灰尘飞舞是因为分子在运动
【答案】A
【解析】A.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类似于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A正确;
B.太阳只是宇宙中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它不是宇宙的中心,故B错误;
C.“破镜不能重圆”,这是因为镜破处分子间的距离大都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分子间相互吸引力的作用微乎其微,故C错误;
D.灰尘是肉眼可见的宏观物体,灰尘飞舞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9、绝缘丝吊着的两个轻质小球,静止后如图所示.关于它们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带异种电荷 B. 带同种电荷 C. 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D. 两个都不带电
【答案】B
【详解】两个轻质小球带有异种电荷,相互吸引,A不符合题意;两个轻质小球带有同种电荷,两个小球相互排斥,B符合题意;两个轻质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会出现相互吸引现象,C不符合题意;两个轻质小球都不带电,不会发生相互间的作用,不会出现排斥和吸引现象,由于重力小球会自由下垂,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 )
A. 柳絮纷飞 B. 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
C. 花香四溢 D.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答案】A
【详解】A、柳絮纷飞,柳絮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很小,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正确.B、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较大,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C、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故选A.
11、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柱相互紧压,发现两者粘在一起,由此得出分子间存在引力。小华认为此实验不能排除是大气压把两个铅柱压在一起。于是小明先后做了四个实验(如图所示)( )

①挂一个钩码,铅柱不分离; ②挂两个钩码,铅柱不分离;
③铅柱略错开,铅柱不分离; ④置于真空罩内,铅柱不分离。
其中能帮助小华释疑的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④
【答案】D
【解析】①②图挂一个或两个钩码时,改变的是对铅柱的拉力大小,可以探究两铅柱之间的引力大小;③图铅柱略错开时,改变了铅柱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探究引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④图将两个粘在一起的铅柱置于真空罩内,铅柱不分开,可以表明不是大气压的作用使两铅柱粘在一起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2、机场安检过程中,防暴犬功不可没.即使隔着多层包装,防暴犬也能嗅出炸药的气味,这说明组成炸药的分子
A. 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B. 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C. 相互之间存在排斥力 D. 相互之间存在吸引力
【答案】B
【详解】即使隔着多层包装,由于炸药的分子是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当炸药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时,防暴犬就会闻到炸药的气味.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微观世界中最小的粒子
B 中子带正电,质子不带电
C. 原子中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一定相等
D. 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高速绕核运动
【答案】D
【详解】A.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A错误;B.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电子带负电,故B错误;C. 原子中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一定相等不正确;D. 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高速绕核运动正确.
14、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 )
A. C带正电,B带负电 B. C带负电,B带正电
C. C带正电,A带负电 D. 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答案】B
【详解】选B.解决本题时,可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加以分析判断,由于A、B、C、D四个全是带电体,且D带正电,根据B和D相互排斥可知B也带正电;而C和B相互吸引可判断C带负电,而A和C互相排斥,判定A带电与C相同带负电.
15、关于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B. 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C. 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D. 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相对静止
【答案】A
【详解】解答:A. 原子是原子核及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故A正确;B. 原子是原子核及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故B错误;C. 原子是原子核及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故C错误;D. 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а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故D错误.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是分子 B.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9m
C.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它时刻在保持静止 D.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只存在排斥力
【答案】A
【详解】A.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是分子,故A正确;B.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故B错误;C. 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D.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D错误;
17、在物理学中,原子、原子核及其更深层次的物体统称为微观粒子,以下微观粒子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A.夸克?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B.夸克? 原子核? 质子? 原子
C.原子? 原子核? 质子? 夸克
D.原子核? 质子? 夸克? 原子
【答案】A
【解析】因为物体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所以,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正确排序是: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故选A.
18、如图所示的现象,由静电引起的是(  )
A. 压紧的铅柱可以吊起钩码 B. 黑板擦吸在磁性黑板上
C. 吸盘吸在墙壁上可以挂重物 D. 摩擦后气球可以吸引纸屑
解:A、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而使两块铅块粘在一起,不易分开,故A不符合题意;
B、黑板擦吸在磁性黑板上,是由于磁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金属的性质,属于磁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非静电引起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吸盘要固定在墙壁上,需要先用力挤压塑料吸盘,把盘内的空气挤出,然后吸盘就被外界的大气压紧压在了墙壁上,是非静电引起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摩擦后的气球带上了电荷,能吸引不带电的纸屑,是由静电引起的,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二、填空题
19、在原子中,_____带正电,_________带负电,_________不带电(选 填“质子”“中子”“电子”).通常情况下,原子对外_____(选填“不显”或“显示”) 电性。
【答案】 质子 电子 中子 不显
【解析】人类认识到,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20、每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原子的中心有带_____电的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绕其运动,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可以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橡胶棒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答案】 (1). 正 (2). 得到
【详解】[1]原子的中心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绕其运动。
[2]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强得到电子,橡胶棒因得到多余的电子带负电。
21、在带电体A附近放置一只点燃的蜡烛,发现火焰会偏向带电体.这说明带电体能__________.

【答案】吸引轻小的物体
【详解】带电体A的附近放置一只点燃的蜡烛,发现火焰会偏向A,说明带电体吸引轻小的物体(火焰).
22、a、b、c是三个轻质泡沫小球,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b球相互排斥,则a球带电情况是______ ,则b球带电情况是______,则c球带电情况是______。

【答案】带负电或不带电 带正电 带正电
【解析】[1][2][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去靠近b球相互排斥,说明是同种电荷,即b球带正电;由图可知,ab两球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可知,a球带异种电荷或不带电,即a球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bc两球相互排斥,则bc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即c球带正电。
23、吃过晚饭,小丽要把剩菜放进冰箱冷藏室,可妈妈说要用带盖的饭盒或用保鲜膜包裹后再放进去,否则冰箱里的食物容易变干和相互“窜味”.从物理角度分析,食物“窜味”属于________现象.
【答案】扩散
【详解】所谓的串味,是这种食物中有另一种食物的味道.这是由于组成这种食物的部分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食物中而造成的,属于分子的扩散现象.
24、干燥的天气里将毛衣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如图所示的令人惊奇的现象,这是由于气球摩擦后_____,会_____不带电的头发.

【答案】 (1). 带电 (2). 吸引
【详解】与毛衣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气球吸引头发,这是因为与毛衣摩擦过的气球摩擦起电,从而吸引不带电的头发.
25、请将分子、病毒、质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入右边微观世界尺度图中.①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答案】 (1). 病毒 (2). 质子
【详解】病毒是由分子构成的,故而病毒的体积大于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则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则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而分子的体积是远远的大于质子的.
26、雾霾天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应对雾霾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如图所示,是某校科技小组研制的净化器原理图。闭合开关、 后,风扇旋转吸入空气,处的颗粒物也被吸入净化器,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B时,受到强烈的吸引力,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 ________ 的性质。颗粒物与光洁金属网B接触后也带上负电,会受到金属网B对它的斥力而离开,被带有正电荷的活性炭棉芯层C牢牢吸引,这是利用 ________ 的原理,最终达成对空气的净化用。

【答案】 (1) 吸引轻小物体 (2). 异种电荷相互明吸引
【详解】[1]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B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B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正电荷的活性炭棉芯层C牢牢吸引,这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7、物理课上,老师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两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所示).抽出玻璃板后,下面瓶内气体颜色逐渐变_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

【答案】 (1). 浅 (2).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详解】下面瓶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虽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是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28、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光滑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5年后,发现“金中有铅,铅中有金”,这一现象说明 ___________
【答案】 (1).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2).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详解】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柱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发现“金中有铅,铅中有金”,说明铅分子运动到金里面去了,金分子也运动到铅里面去了,彼此进入到了对方中去,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29、为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某企业引进静电除尘设备,治理生产中的空气污染。启动静电除尘设备,混浊空气进入除尘腔即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由于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其中的电子会向设备的阳极板(带正电)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尘粒,使尘粒带上___________(选填“正”或“负”)电荷,带了电的尘粒继续运动,碰到阳极板失去电性,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底部的集尘板。
【答案】吸引 负
【解析】[1]启动静电除尘设备,混浊空气进入除尘腔即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电子带负电,阳极板带正电,由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所以其中的电子会向设备的阳极板运动。
[2]在运动过程中电子遇到尘粒容易被吸附,使尘粒带负电(接触带电),带了电的尘粒继续运动,碰到阳极板失去电性(发生电中和),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底部的集尘板。
30、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请将太阳系、地月系、宇宙、银河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详解】由宇宙的宏观结构可知, 宇宙由大量的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 银河系又是宇宙的一个星系,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员,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所以太阳系、地月系、宇宙、银河系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31、初春南京的梅花山上,处处飘溢着梅花香,这是________________现象;气温高时,这种香味更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扩散 (2).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详解】初春南京的梅花山上,处处飘溢着梅花香,这是花的香味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气温越高时香味更浓,这是因为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3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其原子核对电了的束缚本领弱而带______电;实验室用验电器检验,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
【答案】正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解析】[1]丝绸摩擦玻璃棒时,丝绸能从玻璃棒上得到电子,所以玻璃棒束缚电子能力弱失去电子带正电;
[2]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三、解答题
33、如图是“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为了使现象更明显,老师一般会先将器材烘一烘,这说明干燥的环境更_____(选填“容易”或“难”)产生静电现象。
(2)实验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也相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会相互吸引,这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是______(选填“同”或“异”)种电荷。
【答案】容易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
【解析】干燥的环境容易产生静电;根据实验现象即可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1]实验时,为了使现象明显,一般先将器材烘一烘,这说明干燥的环境易产生静电;
(2)[2]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也相互排斥;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带的都是同种的,所以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异种的,所以靠近时,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
34、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后,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在用一束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1)卢瑟福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b)所示,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2)原子结构的行星绕日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的 _____ ,虽然占有的体积很 _____ (填“大”或“小”),但它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3)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卢瑟福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被反弹回来的α粒子是因为撞击到质量较大的某种粒子而返回的,这种粒子最可能的是 ( )
A.核外电子 B.原子核 C.原子核或核外电子 D.夸克
【答案】 (1). A (2). 中心 (3). 小 (4). B
【详解】(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丁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这一研究过程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2)原子核的行星模型中,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虽然占有的体积很小,但它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质量;(3)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体积小、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体积小,但质量很大.
35、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情况.
(1)布朗运动________分子运动.
A.是 B.不是
(2)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________分子的运动.
A.水 B.花粉 C.空气
(3)请设计出使布朗运动加快的一种方法.________.
【答案】 (1). B (2). A (3). 对液体加热
【详解】(1)[1]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魔似的不停地运动,所以说布朗运动是花粉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
(2)[2]布朗运动的实质是反映了水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故选A。
(3)[3]水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所以可以对液体加热。
36、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______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______;
(2)图______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______.
【答案】 (1). ad (2).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3). be (4). 分子间存在引力
【详解】(1)[1][2]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3][4]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b和e两图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37、经科学研究发现,两个带电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1、q2,当它们之间的距离为r(远大于小球直径)
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其中常量k=9×109N·m2/C2。
(1)如图1,将甲、乙两个带电小球放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若甲球带正电荷、乙球带负电荷,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______力(选填“引”或者“斥”),此时两球将相互______(选填“靠近”或者“远离”)。
(2)如图2,为了使这两个小球在原来的位置静止,沿着甲、乙两球的球心连线方向,在乙球的右边某位置放上一个电荷量为q3的小球丙,此时恰好使得三球均保持静止。则丙球应该带______电荷(选填“正”或者“负”),且丙球的电荷量q3______(选填“>”、“<”或者“=”)乙球的电荷量q2。

【答案】引 靠近 正 >
【解析】(1)[1][2]甲球带正电荷、乙球带负电荷,因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引力,相互靠近。
(2)[3][4]甲球受到乙球的引力向右,甲球要静止,则应受到丙球向左的排斥力,甲球带正电荷,所以丙球也应带正电荷,因为乙对甲引力和丙对甲斥力大小相等,丙和甲距离大于乙和甲距离,根据可知,丙电量要大于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