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小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
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49
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当他去世之后,人们想起他,会忆起哪些往事呢?
让我们在张中行
先生的文字中去了解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作者介绍
作者和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写作背景
读一读,写一写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累赘
别扭
拖沓
妥帖
rùn
shū
zhuó
kěn
pì
méng
lóng
léi
zhui
biè
niu
tà
tiē
读一读,写一写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以身作则
huì
chǐ
diān
pèi
zuò
字词补充
简明扼要
沾溉
丁卯
自顾不暇
冗长
è
zhān
gài
xiá
rǒng
mǎo
词语解释
繁碎:繁杂琐碎。
简明扼要: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册,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搀杂混合。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商酌: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晦涩: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①月光不明;,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或细节;,勉强看得见。③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
品读题目
1、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2、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要求:
1、
略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5分钟内读完。
观
大
略
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3、记述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品德中是如何过渡的呢?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第六自然段第一、二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
第二句:开启下文,引出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第一部分: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的过人之处。?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
第三部分: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第1段)
(第2段)
(第3-5段)
(第6-8段)
(第9段)
你能根据以上提示划分课文层次吗?
定重点
1、作者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那些事情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概括。
描标点
修润文章
真诚送客
及时复信
谈写文章
删废字
规范“做”和“作”
2.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
一些小事,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事来写?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作者从自己所熟知关于的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中进行选择,最终
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更能引起普通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写文章来纪念他,希望自己和
其他拿笔写作的人,能够像叶圣陶先生一样以身立德并践行他的文学主张。
了解叶圣陶
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力求完美
2、
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3、
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
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叶
圣陶先生
给
你
留
下
了
怎样的印象?
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躬行君子、待人宽厚、不耻下问、谦虚恳切;他严于律己,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以身作
则、鞠躬尽瘁、一丝不苟。
合作探究
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例谈“写话”风格。
例谈“写话”风格。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
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
举例说说。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
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段话写先生送客人出门的场景,全句直白如话,甚至没有一个形容词,只是把先生送行时的一系列行动直白地描
画出来,“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鞠躬”“口说
谢谢”“看着”能让读者看到一个谦恭有礼的先生。
“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写话的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其实就是“话”。此外,还特别重视“简洁”
主张的核心
“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1.请你朗读并品析第1段,作者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你还可以读出哪些深层意味?
文中还有类似的含义丰
富的语句,也找出来做品析。
细读课文——品用语之精妙
第1段品析: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
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
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双层的悲哀”:
?一层是先生的去世,
?另一层是先生在这样
一个合家团聚、喜庆欢乐的气氛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悲哀”。
第1段品析:此段中还有哪些精妙的词语呢?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
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
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字写出了作者没想到叶圣陶先生会在这时离世,写出了作者听闻此消息的震惊。
?“罩”是笼罩之意,“罩”字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除夕之时离
世带给作者巨大的悲哀,这种悲哀把整个心都占满了,痛苦悲伤之情难以形容。
2.文章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内容:第2段运用一些名言来概述叶圣陶先生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作用:有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3、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先生尽管患病在床,但送客时仍“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先生宽厚待人、虚谷若怀。语言简明,但又不失深致,写出了先生一贯的人格。
4、譬如这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顺势朦胧”是什么意思?
“顺势朦胧”指的是不推敲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质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5.文中一些语句中副词的运用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试着找出这样的句子来进行品析。
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
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
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你在学习
的过程中,可以先找出句子中主要的动词或形容词,然后看它前面的修饰语,把这个修饰语去掉再读一
读,你就会发现副词的表达效果了!
示例: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品析:“偏偏”一词,放在“却”这个表示转折的关
联词后,用在动词“做到”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理相反,按常理讲孔老
夫子都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别人一定更难以做到。而事实与常理相反,突出了先生“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
6、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品析:“特别”一词修饰“重视”,突出
叶先生对文风
“简洁”的重视程度,也可见其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
7、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品析:“同样”一词说明先生不仅重视以上所讲的文风问
题,写作中的细小的方面也毫不放松,“不……决不”更补写
认真的程度,
“完全”对妥帖一词起限制作用,其严谨的态度
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8、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前面几个短语隔开,读时语速便不由自主地放慢,再加上“往矣”两个字,表现出作者的无奈、沉痛和悲哀。又突出先生过世之后我对他的怀念之切。先生的
“往”与
“我”的“常常想到”并列在一起,更显现出先生给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小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示了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表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阐述叶先生“写话”主张,表达了对先生的悼念之情。
叶圣陶名言名句
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2.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4.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
拓展延伸
四、检测题
1、本文作者(
),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张中行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
绍钧
圣陶
作家、教育家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待人厚,律己严。
4、作者用了()一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特别重视()
“写话”
,“简洁”
本文入选七年级课本时,因篇幅过长,被编者删
去了一些段落,请你阅读下面的段落,看看它们分别
适合放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并写出自己的理由。
浏览——材料归位
文段
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表现得更为突出,是在某一小型会上发言。大概是“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之类的大题目吧,他说,这,他只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评;至于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不是看不出
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这只能做到一半的作风,是对是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这里我只能说说自己的感觉,那是:至少是某些时候,或从某个角度看,“德”的
力量会比
“力”大,因为它可以使人自重,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此段应放在哪个位置,并写出自己的理由。
应放在文中第5段之后,
从内容上看,这一段讲的是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事例,
而第一句中写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表现得更为突出”,“还有”可见这一段是承接上文写的,在此之前已经列举了事例,“更为突出”可见这一
事件比前面的事件表现其“待人厚”的程度都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