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7 19: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阳五中2011-2012学年度秋期半期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I卷(共33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团箕(jī) 河畔(bàn)   长歌当哭(dāng) 妄自菲薄(fěi)
B.寂寥(liáo) 稍息(shāo) 博闻强识(zhì) 叱咤风云(zhà)
C.青荇(xìng) 火钵(bō) 枪弹攒射(cuán) 桀骜锋利(ào)
D.创伤(chuāng) 潜能(qiǎn) 挥斥方遒(qiú) 飨士卒(xiǎnɡ)
答:C(A畔pàn 当 dàng B稍shào D潜qián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B )
A.瞋目 市侩 寥落 绿草如阴
B.编辑 峥嵘 扼腕 殒身不恤
C.笙萧 长蒿 喋血 星晖斑斓
D.凄惋 租赁 忸怩 沧茫大地
(A绿草如茵 C笙箫 长篙 D苍茫)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B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诸葛赞》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B.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的人物,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喜剧演员潘长江。(可指身材,也可指文章)
C.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指评论国家大事)
D.连专业课都可以不听,足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生的压迫之重!笔者不禁感叹:曾几何时,英语竟成了学生的重负,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C )
A.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 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C.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变革,其结果将会出现一个全新图书信息交流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 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
答;C解析:A句句式杂糅,删去“组成”。B句成分残缺,可在“起飞前”后边加上中心语“的状态”或将语序调整为“对起飞前的火箭”。D句 “广泛推行……服务忌语”不合事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新月派是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成立的新诗流派,倡导并实践诗歌的“三美”理论,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等。
B.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C.巴金原名李尧棠,一生笔耕不已,著作颇丰。其中,《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等,是公认的传世之作《爱情三部曲》与《激流三部曲》说反了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被称为狄更斯 “半自传体” 的小说。
6.下列各句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A.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卒起不意 首句没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 图穷而匕首见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毋内诸侯
D.秦王还柱而走 令将军与臣有郤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全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
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日夜”不是古今异义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行李之往来 沛公居山东时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C )
A.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B.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C.樊於期乃前曰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前面 名词活用作动词,上前
D.群臣怪之 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奇怪
9.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 A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吾属今为之虏矣前句是定语后置,后句是被动句
B. 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C. 取之百金 卫士仆地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具告以事
二..阅读理解(每题3分,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壮 士 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的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
10.下面对诗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的“和”字作动词用,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B.“壮士的梦正灿烂的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
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了共鸣,衬托和渲染了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木鱼声与梦境中的战鼓声和塞北朔风声形成对比,衬托现实中报国无门的无奈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经历坎坷的壮士。
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时间上的今昔和地域上的南北,并突出了人物举剑夜奔的壮士精神。
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低沉哀婉的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出了一个哀伤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叹息伤感“哀婉”“哀伤”错,基调是悲壮的,热烈的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和我国人民最美好的精神——爱国主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吕后德留侯 德:感激
B.愿沛公且留壁 壁:营垒,军营
C.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啖:吃,这里是以利引诱的意思
D.不如因其解击之 解:解散 通“懈”懈怠,松懈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C )
A.沛公之从洛阳南出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C.臣闻其将屠者子 吾其还也前句“其”代词,“它的”;后句“其”副词,表婉商,还是
D.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夜缒而出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对秦军各个击破,取得大胜。张良并未让沛公带兵各个击破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第II卷(共117分)
三(共30分)
15.翻译下面的句子。(每题3分,共12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送行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我)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以及意外的事故啊
(3)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译: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4)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3分)
译: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共8分)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据洪迈《夷坚志》记载董颖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长年奔走异乡。
① 本诗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 开头两句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眺望江上秋景,看到江水浩淼,天地澄净;二句写晴空明净,白鸥翻飞,以动态之景为寂静的秋江增添了生机。两句组成一幅江上秋色图 (答成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也可,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②尾句中有一字用得自然贴切而充满情思,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4分)
答“系”字用得好。作者请求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要等它枝条茂盛时系住自己的扁舟,符号柳枝修长的特点,又表达出不愿再漂泊异乡,向往安定生活的情感(情感答成抒写自己惜别,不愿离乡的情思也给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①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 丁香般的惆怅 。
②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④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⑤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 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刺秦王》)
四.现代文阅读(18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①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②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③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④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 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⑤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 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⑥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 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⑦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选自《散文》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8.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却“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4分)
答:作者用“一座丰富的矿藏”来比喻母亲,突出了母亲的朴实、深厚、伟大,借此表明迟迟不动笔是找不到与母亲匹配的文字,担心写不好,因此犹豫
19.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特点:完成收割后的田野宁静、优美。作用:以此烘托母亲艰难翻地、捡拾残粮的劳动形象。
20.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4分)
答:①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前文;②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体贴、深爱和赞美。
21.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究。(6分)
五.语言综合运用(9分)
22.从下列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选词不得重复。(4分)
  缀满 扩散 显现 赫然 铺满 陶醉 悄悄 映衬 汇聚 稳稳 散落 沉醉
  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昨天首次为公众做了一次变换造型的演示。在大型屏幕由蓝色背景缓缓变成一片红色之后,气势恢弘的鸟巢图案就_①_映入眼帘。正当人们在议论下一个图案是什么的时候,只见红色_②_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颗晶莹剔透的水滴。在水滴逐渐_③_的过程中,屏幕上先是出现一个膜,随后变成多个膜,不一会儿,这些膜就组成了水立方的图案。随后水立方幻化成_④_点点繁星的夜空。令人称奇的是,夜空中的星星不断变大,最后_⑤_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轮廓。伴着美妙的乐曲声,这个巨大的圆形轮廓慢慢_⑥_为国家大剧院。正当人们为此景此情而_⑦_的时候,突然一片灿烂的晴空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晴空的_⑧_下,天坛祈年殿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答:赫然 悄悄 扩散 缀满 汇聚 显现 陶醉 映衬
23.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一个人物,写一句话谈谈你对他的认识,修辞方法要一致。(字数不必相同)(5分)
例:项羽,乃百世难得之英才!忠于义,重于信。
备选人物:烛之武 刘邦 荆轲 刘和珍
答:烛之武,生于乱世精于辞令的外交家!宏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荆轲,身处危难的燕赵悲情英雄!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先用一个散句给人物身份定位,再用一个对偶句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或性格)
六.作文(60分)你是我的朋友,和你在一起,我不再孤单;你是我的亲人,和你在一起,我懂得了爱与温暖;你是自然的风,和你在一起,我感受着四季的脉搏;你是书本,和你在一起,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充实;你是勇敢,和你在一起,关键时刻我不再畏惧;……
请以”和你在一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