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1 19:38: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
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课前准备 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播放课件:李大钊视频资料。2.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后,说说对李大钊的印象。?
3.揭示课题。?
4.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作者资料进行交流。?? ?? 1.欣赏课件视频。?
2.交流对李大钊的印象。?
3.齐读课题。?
4.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从视觉角度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 文,识记字词(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认读生字。?
(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着重指导瞅(chǒu)瞅??
(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指导书写所学生字。 1.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读准字音。?
2.开展小组互学生字活动:(1)认读生字,纠正字音。?(2)交流: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僻、绑”,运用拆一拆的方法识记 “靴”,运用字理识字法识记“魔”。
3.用开火车的形式读词语。 1.识字教学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认读。??
2.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1)教师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除第1自然段,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空白处做批注。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3.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了解倒叙及其作用。
4.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文章层次。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2.思考并交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交流汇报:课文除第1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害后的情形,这几件事。?
(2)自由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批注。?
3.明确这是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时间,具体到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我”的深刻记忆和“我”的身份,语言简洁,直接引出作者要回忆的事情,并且照应文题。
4.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倒叙)?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被捕前)
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被捕时)?
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在法庭上)?
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学会归纳文章的写作顺序。
2.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重点语句,归纳每部分的重要内容。
3.教学中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作用。感悟文中的情感。
4.组织学生交流要时间充分,不能变成回答问题的形式。要形成师生、生生、文本对话的过程。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用时:8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关注容易写错的笔画。?
2.组织学生针对容易写错的笔画进行书空练写,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交流。?
3.利用课件重点展示“避、魔”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
4.组织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5.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注意“避”的部首“辶”,的书写,“魔”的下部“鬼”不要写成“龟”。?
3.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及笔画。?
4.逐一练写。?
5.互评,看一看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够好,针对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时,注意新学的生字与学过的字在字形上 的区分,既巩固旧字, 又掌握新字。?? 2.学生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顺序。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 1.针对教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积累好词佳句。? ?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课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1.同桌检查听写情况,交流写错的词语。?
2.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3.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具体事例说出自己的想法。? 1.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点明本课重点内容,开门见山。
2.学生交流文章主要内容时,教师适时点拨。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用时:28分钟) 1.默读课文第2~30自然段,圈画重点语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阅读体会展开互动交流。?
(2)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在空白处做批注。
①读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②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想一想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
③反复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
④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
2.出示重点句子:
(1)父亲被捕前
①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③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2)父亲被捕时
①思考:被捕时,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②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这说明了什么?
③作者把敌人和父亲的表现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
④引导学生想象敌人的凶残和李大钊的镇定,用对比手法写几句话。
(3)父亲被捕后
①思考:在法庭上,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
②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神态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动作的句子。
③.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思考讨论:?
A.“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的?这说明了什么?
B.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C.说说你从父亲“瞅了瞅我们”的举动中体会到的情感。
D.“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父亲“望了望我们”的动作中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1.交流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1)父亲被捕前
①这几句话是在严峻的局势下,母亲和父亲的朋友都劝父亲离开北京时父亲说的话。最后一个句子是反问句,语气坚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体会到父亲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他仍选择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②总结: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对待亲人慈爱和善、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人。
父亲被捕时
①父亲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从“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父亲的一言一行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②宪兵、侦探、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这些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这些说明敌人残暴。
③在这一部分中有三处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胆量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人数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态度对比。从这些对比中学生能明显感受到敌人的极度恐慌和李大钊毫不畏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
④一方面可以将对比手法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想象敌人面对革命者时的虚伪、恐慌,以及李大钊面对敌人时镇定自若的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中进一步感知革命者崇高的牺牲精神。
⑤总结:被捕时,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视死如归。
(3)父亲被捕后
学生自读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①“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②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③父亲不想连累“我们”;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来安慰亲人、感染亲人;父亲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沉着、冷静。
④望了望”既包含着父亲对家人的不舍和爱恋,又包含着他希望通过眼神告诉家人,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⑤归纳:在法庭上,李大钊是一个安定沉着、坚贞不屈的人。 1.学生在交流阅读体会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2.学生交流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必要时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由扶到放。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进而乐于与人交流。?? 3.分析人物形象,要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读与悟要结合,从思想上、内心深处理解并感悟人物形象。抓住重点语句,走近人物内心。

三、体会写法,升华情感(用时:7分钟) 1.指名读第31—33自然段,从家人的表现中体会悲伤欲绝的心情。完成表格。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3.思考: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5.读完课文,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1.完成表格。
2.文中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如“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与“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前后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相互照应等。
3.文章的开头指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强调了家人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4.①对亲人慈爱。②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③面对敌人坚贞不屈、顽强斗争。
5.①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②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做建设祖国这一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1.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形式梳理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体会他们共同的情感。
2.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积累写话,作业设计(用时:3分钟)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查找李大钊的相关资料,结合本文,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写一段话。 1.认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搜集李大钊的资料,完成写话训练。 ??? 给学生提供课外搜集的渠道,或直接提供拓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