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中国古代小说简史
萌芽
先秦
神话(神的人化)、传说(人的神化)
志怪
(晋)干宝《搜神记》
起端
魏晋南北朝
志人
(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发展/独立
唐
传奇
李朝威《柳毅传》
宋
话本
元明
拟话本
“三言二拍”
发展
元明
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
明
文人独立创作
《金瓶梅》
巅峰
清
《红楼梦》
朝代
发展阶段
小说体裁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 志人
唐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演义小说
明清
顶峰
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关于“四大古典小说”
元末明初
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忠义水浒传》)
明代中期
吴承恩《西游记》
明代后期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金瓶梅词话》)
清代
曹雪芹《红楼梦》(《石头记》)
今日所言“四大古典小说”为:
三国、水浒、西游、红楼
鲁迅论古代小说
六朝志人志怪小说
须知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六朝志人的小说,也非常简单,同志怪的差不多,……六朝人并非有意作小说,因为他们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
唐传奇
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底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识的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宋人虽做而实已绝)。
宋话本
市井间有种杂剧,……包有所谓“说话”。“说话”分四科,……于小说有关系的,只是“讲史”和“小说”。那时操这种职业的人,叫做“说话人”,
……他们也编有一种书,以作说话时之凭依,发挥,这书名叫“话本”。
……宋人之“说话”的影响是非常之大,后来的小说,十分之九是本于话本的。
《三国演义》
其缺点有三:1、容易招人误会(七实三虚);2、描写过实(大忠大奸);3、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色;写华容道上放曹操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后来做历史小说的很多……都没有一种跟得住《三国演义》。所以人都喜欢看它;将来也仍旧能保持其相当价值的。
《水浒传》
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至于宋江服毒的一层,乃明初加入的,
……人民为对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见,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这也就是事实上缺陷者,小说使他团圆的老例。
《西游记》
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而且叫人看了,无所容心,不像《三国演义》,见刘胜则喜,见曹胜则恨;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赏鉴了——这也是他的本领。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后来有《后西游记》及《续西游记》等,都脱不了前书窠臼。至董说的《西游补》,则成了讽刺小说,与这类没有大关系了。
《金瓶梅》
(《金瓶梅》的文章做得尚好)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
《红楼梦》
《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曹雪芹
高
鶚
曹雪芹
(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
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曹雪芹西山故居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少年时贵族生活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同时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又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但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笔,后40回则传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
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
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
身前身后漫评量,今世看,
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
千古文章。
芹
印
曹
雪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红楼梦》主旨小谈
《红楼梦》是曹雪芹这位被不幸命运所摧残的天才重建自我的唯一方式。
小说以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写出了贾府由盛至衰的历程,描绘刻画了贾宝玉、红楼女子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美好爱情、青春生命,在即将僵死的社会体制中的被扼杀、被毁灭,从而揭示出这种体制的必然朽腐、衰败、没落与崩溃。
小说前所未有的展现出封建盛世中具有先知气质的天才,其内心深处深广的哀伤悲慨与虚无空幻的人生感悟。它对于垂死的封建体制,是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的。从这点上说,《红楼梦》奏响了封建社会的挽歌。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木石前盟”讲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顽石下世之时,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林黛玉。因为这段缘分,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三间厅
贾母院
五间上房
厢房
荣禧堂
东廊三间
抱厦厅
三间耳房
二门
垂花门
抄手游廊
贾赦院
北
东角门
穿堂
荣府正门
南大厅
穿堂
内仪门
西角门
二门
仪门
仪门
凤姐院
大门
粉油影壁
角门
后廊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这一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
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以贾府为核心构成的关系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门子道:“……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
,
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碍着情分面上,所以如此
……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
课文情节介绍
第一部分(开端)林黛玉到荣国府。
第二部分(发展)通过林黛玉所见所
闻,介绍贾府环境和人物。
第三部分(结尾)安排林黛玉住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概貌。
阅读与思考:
1、贾府地处何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什么?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看到了什么?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翠幄
仪门
敕造
便宜
惫懒
放诞
伺候
作揖
嫡亲
狡黠
杜撰
内帏
两靥
忖度
阜盛
Wò
yí
Chì
biàn
bèi
dàn
cì
yī
dí
xiá
zhuàn
wéi
yè
cǔn
fù
·
·
·
·
·
·
·
·
·
·
·
·
·
·
·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词语
古 义
今 义
偏僻
偏激 不端正
偏远交通不便之地
便宜
方便
价钱低
态度
神态
对事情的看法
风流
风韵
有功绩又有文采
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风骚
姿容俏丽
妇女举止轻佻
可怜
可惜
值得怜悯
怜悯
不值得一提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看到了什么?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什么?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1.写林黛玉到贾府。
寥寥数语,豪门气派跃然纸上。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连续使用四个“大”字。守门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来个;不是随随便便坐在那里,而是“列坐”排列整齐;穿着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华冠丽服。
这段描写给人一种气势煊赫,门禁森严的感觉,同时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
内外有别,等级分明,礼规繁琐。轿子进入荣府,“一箭之地”就要换成小厮来抬,到了垂花门,小厮也要“肃然”退出,由众
婆子搀扶进去,到了正房大院才由丫头迎进屋内。
这段叙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的等级观念和礼规。
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
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宏伟的外观
讲究的布局
华丽的陈设
宏伟豪华的府第
皇帝御书的大匾
君王手题的对联
等级分明的礼仪
荣禧堂
通过黛玉的眼睛写贾府环境
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贾母院
轩峻壮丽
贾赦院
小巧别致
贾政院
轩昂壮丽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讲,你觉得贾府的不同凡响之处在哪里?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1、拥有特殊的社会身份从而享有超出一般贵族的奢华生活,造成堕落、糜烂的典型环境。
2、是通灵宝玉所希望而最后又绝望的“富贵场中
,
温柔乡里”,这样的“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是小说整体悲剧发生的典型环境;悲剧的诞生本身就意味着这种制度、生存境遇的糜烂与摧残人性。
3、欲写其衰,先言其盛。从全作看,所描绘的繁华豪奢,正是这个大家族“烈火烹油”、“内囊将尽”灭亡前的繁盛假象,就如同作者所处的康乾盛世一般。小说从而具备了深广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情趣
展现世态风情
烘托人物心理
推动情节发展
表现作品主题
鲁迅的《药》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阴暗及悲凉的气氛。
鲁迅的《药》中老栓去买药及回来的路上的环境描写就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鲁迅的《祝福》中关于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衬托出鲁四老爷的情趣。
鲁迅的《祝福》开头的环境的描写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旧历年底祝福的风俗画
。
孙犁的《荷花淀》第二部分有一段淀上风光的描写,就暗示了激战即将发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人物出场
(“黛玉方进入房时……方略略止住”)
贾母是相见场面的核心,然而作者却只写了她“迎”“搂”“哭”三个非同寻常的连续性动作,即不仅写出了她因哀念亡女、疼惜黛玉而涌上心头的那种悲中有喜、且悲且喜、大喜大悲的复杂情感,而且写出了只有贾母那样的老太太才会有的动作特点与心理特点,无怪乎脂砚斋在此写下了“此书得力处全是此等地方,所谓‘颊上三毫’也”
。“书中正文之人,却如此写出,却(确)是天生地设章法,不见一丝勉强”“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的批语。
贾母的出场:
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呈众星拱月之态,不着多字,凤姐地位之特殊,权力之炙手便都暗示出来。她是一个能迅速进入角色的演员,只是错把生活当舞台,时而哭,时而笑,时而盛赞黛玉,时而嘘寒问暖,其实都是表演给老太太看的。
王熙凤的出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让他们去歇歇’”)
宝玉因去庙里还愿,回来已晚,急急到贾母这里复命请安,便无一仆从跟随左右。作者只用贾母的一个丫鬟慌忙通报写出他的风尘仆仆,行色匆匆,突出了他的卓然独立,潇潇洒洒。丫鬟的“笑道”和一声“宝玉来了”的禀报尤其显得不寻常。因为宝玉是贾府中最具民主思想的人,他的心目中,似乎少有主仆、尊卑的区别。对丫鬟的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叙写交代,暗示出宝玉的平易随和而又超拔不俗。
贾宝玉的出场: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莫效此儿形状。”)
文章写人,主次、详略、虚实结合,
集体与单独介绍相结合
王熙凤
、贾
母
林黛玉
、贾宝玉
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
邢夫人
、
王夫人
迎春、探春、惜春
贾政、贾赦
实写、详写
略写、实写、集体写
虚写、略写
主要人物
详写
略写
实写
虚写
单独介绍
群体介绍
熙凤、黛玉、宝玉
熙凤、黛玉、宝玉、贾母
熙凤、黛玉、宝玉
迎春、探春、惜春
贾赦、贾政
邢夫人、王夫人、李纨
人物形象讨论
贾
母
荣国府最高地位
对黛玉怜多于爱
对宝玉爱多于恼
王夫人
虽不锋芒毕露
却是在位当家主妇
其居处、查问熙风、
交代黛玉
王熙风
写出场
绘肖像
见黛玉
回夫人
实际掌权人
工于心计,讲求仪礼
端庄而有大家风范
泼辣、狡黠、善于逢迎、恃权自傲、办事干练
王熙凤
【小档案】
昵称:
相貌:
性格:
自我简介:
凤辣子
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
我是贾琏的妻子,年龄不大,不太识字,但我掌握着贾府的钱财大权。
回王夫人
写出场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绘肖像
三角眼
吊梢眉
年轻貌美刁钻狡黠
见黛玉
察言观色机变逢迎
举止言行
果断能干
王熙凤
放涎无礼性格泼辣
林黛玉
【小档案】
昵称:
相貌:
性格:
自我简介:
?
娇花照水
弱柳扶风
林妹妹
我生性脆弱,多病爱哭,因为父亡,寄居在外婆家,虽然外婆十分疼爱,我还是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林黛玉去贾府的路上她有哪些想法?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人物形象讨论
林黛玉
从言谈举止看林黛玉
坐座
对答
曲曲折折走了很多路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
……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拜访
聪明懂礼
小心谨慎
……刚念了四书……
……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
……十分推让……
人物形象讨论
清代席位以左为尊
东
1
2
3
4
5
6
众人观察
熙凤赞扬
宝玉所见
……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怯懦不胜……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
……两弯似蹙非蹙娟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貌美多情
体弱多病
从外貌、气质看林黛玉
人物形象讨论
细
心
多
虑
自
尊
林黛玉
(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今至其家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邢夫人留吃饭
(顾全大局、处处留心)
王夫人家让座
(再三推让、谨慎从事)
关于读书的回答
(甚为谨慎,适时改口)
绘其外貌、神情
林黛玉形象研讨
肖像描写(三次叠加的笔法)
举止言谈不俗,聪慧灵秀;自然之美,脱俗飘逸,病态纤弱,
动作描写(观察打谅、遵礼谦让)
知书达礼,有教养,谨慎小心
语言描写(应对、改口)
识礼仪、揣摩对方心理
心理描写(纳罕、忖度)
小心谨慎
请研讨作者安排这段对白的目的、用意——
黛玉道:“……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
‘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
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不许闻哭声”
还泪誓言
不得见外姓亲友
寄人篱下、宝黛爱情
悲剧无可避免,宿命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林黛玉才华在红楼女子中无人可及,冰雪聪明,最终却泪枯而死。
《红楼梦曲》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黛玉死后宝玉念念不忘,心意难平。)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宝黛爱情终究毁灭,还泪之誓言不幸言中。)
贾宝玉
?
【小档案】
昵称:
相貌:
性格:
自我简介:
最是极好
混世魔王
我是“混世魔王”“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我的名言是“男人泥做的,女人水做的”
。
?
贾宝玉形象研讨
有人评价说,贾宝玉的出场作者煞费苦心,运用了先抑后扬(一抑再抑、一扬再扬)手法,并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融会在内,从而神完气足的塑造出了不同凡响的贾宝玉形象。细读文本,你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一抑
再抑
一扬
再扬
王夫人“嘱咐”
黛玉心中正“疑惑”
黛玉一见吃一大惊
宝玉笑道
侧面,铺垫
正面(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侧面概括介绍
王夫人介绍
回忆母言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
……顽劣异常,极恶读书……
人物形象讨论
贾宝玉
西江月二首
铺垫、蓄势
愁,恨:是宝玉在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压抑下
产生的无法摆脱的苦闷与烦恼
。
世务:时务,就是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法那
一套。
文章:指封建经书,时文八股。
偏僻:指思想行为偏激,不端正。
这首词表明宝玉为人处世既不合乎封建正统的标准,又不怕世人的“诽谤”。
第二首词写贾母等人曾将“于国于家”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于宝玉,最终却完全落空,宝玉是“无能”“无望”“不肖”。
由此正表明贾宝玉作为封建统治阶级逆子贰臣的勇敢反抗精神。反面文章,明贬暗褒。
正面描写
外貌
言行
人物形象讨论
贾宝玉
如何看宝玉摔玉?
宝玉突发“痴狂病”而摔玉,你如何看待这个“古怪”的情节?
1、在黛玉这样的美的化身面前,宝玉自惭形秽——他认为只有像黛玉这样的人物方配得上这样“通灵”的“罕物”,像自己这样的“粗蠢之物”才真的不应享有它。迁怒于玉实际上是对黛玉的崇拜之情及对自己的自卑。
2、这也是他“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
叛逆性“理论”的必然体现。
3、古怪的情节生动的描绘出宝玉与众不同的放诞、不羁,极形象的刻画了宝玉性格中的核心——“痴”。
似贬实褒独立不羁
反对
封建
束缚
蔑视
世俗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
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西江月》的总结
孽根祸胎抵触封建
眉清目秀英俊多情
贾宝玉
《西江月》二词的总结
贾
宝
玉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贬实褒,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反正统、反科举,不走仕途。《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年龄不大,说话疯疯颠颠,什么也不干,与姐姐妹妹们混一辈子。平时不肯读书,不屑仕途。薛宝钗劝他读书取功名,他让薛宝钗出去,弄得薛宝钗下不了台。他反对读那些经典,认为程朱理学是朱熹、程氏兄弟杜撰的。……《红楼梦》里面渗透了这种思想,对抗统治阶级、对抗正统,不走祖辈、父辈给他安排的仕途,宣传自由人生的道路。他不做官的思想与嵇康、阮籍、陶渊明有所不同,有一种反抗精神,这对清代的知识份子是一种诱导。
……反对男尊女卑,封建社会是重男轻女的。
……主张女尊男卑,这是对当时礼教正统的反叛,对男权社会的抨击和挑战,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它包含着男女平等思想。
——冯其庸《谈谈<红楼梦>的思想》
“宝玉的悲剧在于他的狂痴,狂痴在于他的更多的悟性,在于他悟到的比别人多却不想不能去做任何事,他的悟性是消极的、无建设性的。”
“他绝望于整个人生却又执着于人生中的知己、爱情、友谊乃至亲族感情。他预感到了全部悲剧的结局却并不准备抽身退步也缺少抽身退步的任何实际可能性。……他预见到了全部毁灭却又亲自一步又一步的走向毁灭——有进无退。他的呆傻实际上是他的非流俗的表现,是他有一个超常的精神世界感情世界的表现,是除黛玉外再不可能被任何人理解——虽然表面上他被众人宠爱——的结果,是他的思虑的深刻性的表现。”
——王蒙《红楼启示录》
贾宝玉是一个,善良多情,蔑视功名利禄,争取个性解放,具有封建叛逆精神的贵族公子。
人物形象讨论
佯狂本亦狂,痴狂亦须佯。
不佯又不狂,如何哭悲凉?
(不狂又不佯),如何诉荒唐!
王蒙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
深刻的人生悲哀
宿命的伤感悲凉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
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封建末世无可挽回的崩溃趋势)
艺术结构的严密性。(极为严密的网式结构、前五回的艺术提示、宝黛爱情悲剧之线与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互相连接互为因果交叉递进)
人物刻画的逼真性。(生活细节、追踪蹑迹)
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方法
传统技法
言行外貌
细节描写
人物出场
侧面描写、充分铺垫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人物描写的特点
1.
各式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展现的。
2.
有详有略,虚实兼用。
3.
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关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脂砚斋加有评语的《红楼梦》传抄本,简称“脂评本”或“脂本”。
脂砚斋:姓名不详,观其评语,当与曹雪芹关系密切。
今所谓“脂评”,非脂砚斋一人所写;今各种“脂本”不全出于同一底本。
对研究《红楼梦》原本内容、创作过程、曹雪芹家庭身世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