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5.《杜甫诗三首》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5.《杜甫诗三首》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1 10: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四)
登高
1.了解杜甫及诗歌创作背景。
2.把握意象、意境,学习诗歌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关于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左拾遗,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历史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一)读书壮游 杜甫七岁能诗文,十五岁文坛崭露头角。二十岁后,开始漫游生活,饱览祖国壮丽河山,并结交李白、高适等人。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豪迈气概和政治抱负。代表作《望岳》等。
(二)困居长安 公元746年应试长安,李林甫玩弄权术,杜甫落第,困居长安10年之久。诗歌风格由早期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
(三)战乱流离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流亡,落入了生活的底层。山河破碎,时代灾难,震撼着诗人的心灵,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代表作《春望》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漂泊西南 弃官之后,杜甫颠沛流离到成都,在友人帮助下营造草堂,后又辗转飘泊,最终病逝在湘江上。代表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岳阳楼》等。本课三首诗均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因此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组诗。
一、正音诵读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零
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密布,连接天地一片阴沉
秋菊已开两度,回想往日我再度流泪
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游子的故园心
深秋时处处都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调换重组,补充省略
二、理解词语,翻译诗句
三、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
情感:①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②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手法:①借景抒情。通过衰败萧瑟的秋景来表现内心的伤感与凄凉。②象征。颔联用波涛连天,暗寓国家时局的动荡;用阴云覆盖大地象征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③直接抒情。颈联“故园心”直接表达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玉露 枫树林 巫山 巫峡
首联营造出落寞伤悲、萧条肃杀的氛围。
首联有什么作用?
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凄凉的感情基调。
颔联典型意象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运用象征手法,以骇浪滔天,暗寓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心潮翻卷;以阴云盖地,象征国家命运黯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的“丛菊”“孤舟”寄托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丛菊两开,即指菊开两度,又指诗人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复如此,足见心情凄伤。
孤舟一系,孤舟停泊,舟系于岸;诗人亦如同孤舟漂泊,心念长安,情系故园。
“丛菊”“孤舟”已经充分写出诗人的思乡、孤独与漂泊。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催刀尺”“急暮砧”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催刀尺——催动刀尺,缝制裁剪衣物。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催动征夫游子的思乡之声,往往会增添他们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捣衣声使诗人更平添了一缕孤独、思乡之情。
古人常用捣衣声写游子征人之愁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独不见》
思想感情
诗人由深秋衰残景象及阴沉气氛感发,书写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以及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登高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所写。写这首诗时已是杜甫在外漂零的第八个年头,距离病逝只有3年。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排遣抑郁他抱病登台,写下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
一、写作背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盘旋飞回。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二、诵读译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冷(是身体的,更是心灵的)
高天——更显人的渺小孤单
哀猿——悲凉之感
清渚、白沙、飞鸟——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冷清凄凉,鸟飞回更是诗人暮年漂泊悲苦的真实写照。
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悲壮图景,有声有色,使人顿感悲伤。
雄浑悲壮 肃杀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蕴涵什么情感?
落木 ——由树及人。由落叶飘零,到自己生命晚秋,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 ——人生倏忽百年,长江无穷无尽。
无边、不尽 ——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时间之永恒,透出沉郁悲凉,更强调无处不在的悲秋之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你能读出几层意思?
①“万里”,离家遥远 ②“悲秋”,秋景悲凉
③“常”, 经常离家 ④“作客”,作客他乡
⑤“百年”,身处暮年 ⑥“多病”,体弱多病
⑦"独",孤独一人 ⑧“登高”,登高感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 深广 深厚
"郁"即"积"——真实 凝重 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秋兴八首》与《登高》比较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 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营造了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的效果,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登高》首联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秋兴》诗首联基调即已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境界还是略为逊色。
不似李白受挫就去云游天下,不似王维忘怀世事就归于禅宗,杜甫虽被生活放逐,被苦难追赶,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鲁迅评价杜甫∶“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愿你也能传承杜甫的爱国情怀,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在最晦暗的时刻,也能做唯一的灵魂。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重点∶学习诗歌艺术手法,准确把握形象,掌握怀古诗鉴赏方法。
本诗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沉鱼 落雁 闭月 羞花
西施 王昭君 貂蝉 杨玉环
王昭君
到底有多美?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山峦连着山峦,幽谷连着幽谷,好象是一起奔赴荆门。这里还有明妃(王昭君)生活过的村子。
昭君一离开宫室便走向北方遥远的沙漠,与匈奴结亲,谁知她一去不返身死异域,只留下了一座长满青草的孤坟,面对着大漠黄皆。
想当年皇帝只从画图中粗心地辨认她的美丽姿容,致使她含恨终生,死后仍思念故土,成为一缕身披环珮、月夜归来的游魂。
而今她用的琵琶仍旧弹奏着胡曲,千百年来,分明还在诉说着她不尽的乡情、无穷的怨恨。
诗歌探究赏析
1.请找出全诗中表明情感的词语?(诗眼)
2.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用了什么手法?
怨 恨
拟人,“赴”字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由江山之奇绝引出佳人之奇美。
借景抒情,以宏大的气势为昭君出场蓄势,隐含作者对昭君的赞美。
有人说颔联对仗工整,请作一分析,除对仗外颔联还使用了哪种手法?
“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家”,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连”对“向”,“连”写出塞之景,“向”写思汉之心;“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颔联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感叹。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哪个字可照应昭君之怨?
“空”,昭君远嫁异邦,远葬他乡,君王昏庸,画师无耻,月魂空归,一个“空”字将昭君的千载幽怨尽显无遗,将尾联情感推向高潮。
咏怀诗本应抒发诗人自己情感,为何咏怀昭君?
背景∶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历经坎坷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后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咏怀昭君实为感伤自己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技巧点拨
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其抒情可分为三类:借古抒怀,表达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咏古评古,表达对兴衰成败的感慨,总结经验教训;借古讽今,提醒告诫当世修明政治。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延伸应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波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本诗中为何反复写周公瑾的雄姿英发与志得意满?
借古抒怀,反复写周公瑾的志得意满,更反衬诗人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苦闷。
诗歌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作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表达对昭君遭遇的伤悼和悲慨之意。
而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才不得用,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