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新题型文本阅读 教师用书-2021高考语文全面系统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 新题型文本阅读 教师用书-2021高考语文全面系统总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1 11: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 新题型文本阅读
新题型文本阅读,是新出现的一种阅读考查形式。其文本融论述类、实用类(非连续性)等文体于一体,文章篇幅增加,通常分三则材料呈现,总字数在2 000字左右;题型为5道小题,包括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分值为19分。
3道客观题,主要是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对材料外论据的分析等;2道主观题,一道分析概括题、一道探究题:或是对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考查,考查从结构、思路等角度整体把握文本的情况;或是就文本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考查独立思考、言之有据的思维品质。
一、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的一种文体。它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这类文章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1.文本基本特征
(1)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行文脉络
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 (论据、论证)——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2)论证过程的两种基本结构是横向、纵向。横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并列的关系;纵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层层深入的关系。
2.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规范的论述类文本,全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为了使论述更为深刻、更有条理、更加全面,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至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如果说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脊柱的话,那么,分论点则是议论文的躯体、骨架。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深刻,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合理,是决定文章最终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确定文章的论点呢?
分析位置 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中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层层论述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分析论题 论述类文本总是按照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着重讲清是什么、为什么。读这样的议论文,先要明确作者议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一步步厘清论述的层次, 找出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主张,就抓住了中心论点。弄清围绕中心论点,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每一个方面的中心句,往往就是分论点
分析论据 由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通过分析论据证明了什么,也可以把握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在阅读节选的文本时至关重要
(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①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②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①常见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通过对已知事物(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引用论证 引用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
②常见的论证结构
层进式 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对照式 使用对比的手法论证
总分式 一般有“总—分—总”“总—分”等形式
并列式 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
二、常见论述类文本及其特点
分类 概念 特点
政论文 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学术论文 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文艺评论 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 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读者的阅读、鉴赏水平。这类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时评 是评论时事的一种文体 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也可以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
书评 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书评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其写作目的是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
三、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四、新闻的基本特征
真实性 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有根据,讲究用事实说话
准确性 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主观评论很少
新鲜性 报道内容一般是以前没有过的,讲究从新角度说话
及时性 报道要迅速及时,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保障
五、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特写、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1.消息
(1)消息的定义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文体。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
(2)消息的基本特征:①真——真实准确,有根据,用事实说话;②新——内容要新,从新的角度说话;③活——生动活泼,用形象说话;④短——篇幅短小,中心明确,用重点说话。
(3)消息的要素:“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
(4)消息的结构:一则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有的新闻有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引题(引标)、正题(主标)、副题(副标)。引题一般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是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导语 导语大多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 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其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 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一般按事件主体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背景 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的作用,故背景又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交代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有的消息没有结语。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可提出值得读者深思的问题,不一而足
2.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①严格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弱的时间性(相对于消息而言);④描写的形象性(通讯对新闻事实做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且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 ;⑤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一般可分为四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描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事件通讯 即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演变、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事件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工作通讯 即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用以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
概貌通讯 又称风貌通讯,它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概貌通讯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演变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表现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
3.访谈
访谈是基于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它以记录传达被采访对象的观点、言论为主,既可以使用问答实录的形式,也可以使用被采访者自述的形式,比较灵活。而访谈札记、访谈随笔、访谈手记等,则偏重于记叙记者或主持人个人在见闻、调查基础上所发的感想。访谈的主题要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典型性。
访谈的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从内容上看,有以下三个特征:
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针对一定的对象、事件或问题进行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专题性 要访谈的问题需经过高度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点上;专访的问题多半带有现实意义,应突出一定的主题
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应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要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专访
4.特写
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细节,做形象性的再现与放大的新闻体裁。特写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生活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从题材角度出发,新闻特写可分为四种:
(1)人物特写:以人物为中心,但既不是人物消息,也不是人物通讯,而是有些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素描。
(2)事件特写: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写,为了写出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一般截取事件的一两个精彩片段或精选一两个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
(3)景物特写:景物特写与概貌通讯有些相似,但侧重于场面的描写。
(4)专题特写:写一个问题或一种社会现象。
5.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其立意贵在“准”“新”“深”。
准 指评论观点正确、切合实际,符合法制与政策思想,又恰如其分,合乎情理,这也是保证评论的舆论导向正确的必要条件
新 指的是见解新颖、论点新颖,能给读者以思想启迪,给实际工作以新的启示
深 就是要把评论涉及的基本道理与中心论点分析透、论述透。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着力分析它的内部联系,尽可能对事物的变化与运动发表深刻的认识
新题型文本阅读在2020年的山东新高考模拟中首次出现,并在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中正式进入高考卷,其考查形式如下:
年份 卷别 命题材料 考点 核心价值
2020 新高考全国卷Ⅰ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②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
③给学术名词下定义
④分析文章行文脉络 了解学术理论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0 山东新高考模拟 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①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
③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④分析概括文本论证特点
⑤探究文学体裁的合理性 要与时俱进,善待新出现的事物
一、(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整体阅读】
第一步:概括中心。
请根据文中关键词句和材料出处概括每则材料的中心。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材料二: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第二步:归纳话题。
两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历史地理学。
第三步:厘清关系。
厘清两则材料与中心话题的关系。
围绕核心话题,材料一是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方面叙述的,材料二是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方面叙述的。
第四步:体会方法。
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
【实战研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A 解析:B项,“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于文无据,原文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错误,原文只是用城市的形成和演变作为例证,并没有说“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C 解析:C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错误,原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D 解析:D项,由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可知,A、B、C正确,由“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可知,D项不属于沿革地理。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解析: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辨别助词,突出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然后找到主谓宾,即历史地理学是学科。再将有效信息整合,用“……是……”的句式作答。
答案: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厘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第一段,分析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第二段,以《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为例,介绍历史地理学,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第三、四段,介绍沿革地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情况。第五段,比较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第六段,论述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改革开放后的研究成果。
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整体阅读】
第一步:概括中心。
请根据文中关键词句和材料出处概括每则材料的中心。
材料一:刘慈欣作品的主要特点,文学因素少、科幻因素多。
材料二:科幻小说缺少文学性的原因,呼吁人们与时俱进,善待科幻作品。
材料三:解答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_。
第二步:归纳话题。
三则材料的核心话题: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第三步:厘清关系。
厘清三则材料与中心话题的关系。
围绕核心话题,材料一是从具体作家作品方面叙述的,材料二是从人们的现有认识和应有的做法方面叙述的,材料三是从当代科幻小说的边界方面叙述的。
第四步:体会方法。
材料一运用了引用论证方法,材料二运用了对比、比喻论证方法,材料三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
【实战研练】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D 解析:A项,原文有“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可见科幻小说对具体情节会进行细致描绘,而对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显得不足。而且这种不足是客观性的,并非“无暇”。B项,“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错。原文为“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C项,材料二并未谈及“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只是谈到了科幻文学“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备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C 解析:文章并未将“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与“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进行比较,也未得出哪一种更有力的结论。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B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科幻小说的特性……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B项,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是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丰富的故事资源,“科技的进步”即对新世界的探索,“新世界人性结构”即科技进步带来的丰富的故事,能够支持材料二的观点。A项,涉及的是对科幻小说定义的问题。C项,涉及的是作家对自己作品的建构权利。D项,论据内容正好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反。
9.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其一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作用考虑,比如,有的在标题中提出,旗帜鲜明、一目了然;有的放在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其二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论证方式有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结合,这篇文章采取立论驳论结合的方式,先立论再驳论。其三从论证的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方法(举例、道理、对比、比喻、演绎、类比、因果……)去分析,针对不同的议论文也可以从论据的新颖性和典型性以及语言特色上考虑。
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10.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回答可以从“不合理”“有一定的合理性”两个方面回答。回答“不合理”可以抓住传统意义的文学特点跟科幻文学不相容,然后抓住科幻小说产生的背景以及特点回答。回答“有一定的合理性”抓住传统文学和科幻小说的共性,科幻小说借鉴传统文学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
答案:观点一:不合理。①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②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
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①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于文学思维上的一种文类;②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