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是人音版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风景如画》中的欣赏内容,。这是大自然音乐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自然录音专家刘义骅、自然观察家杨雅棠、留美制作人吴金黛、金曲奖制作人及演奏音乐奖得主范宗沛,全心全意为台湾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创作!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鸟类、蛙类、蝉类、虫类、飞鼠、溪流等近100种自然声音;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声音与乐器的配合亲密无间,毫无修饰,毫不夸张,带给我们一种清凉而又纯净的空间。
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树蟾、秩鸡、腹斑蛙、褐鹰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聆听、模唱、表演、编创等活动充分体验音乐。
3、认知目标:学生能听辩音乐的情绪,并能从乐曲中听辩主奏乐器的音色,提高音乐听觉与记忆,培养想像力,并尝试为音乐编创活动。
教学重难点:
在欣赏《森林狂想曲》过程中,体验乐曲中各种声响,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器乐音色听辩能力和演奏能力,本课在这些基础上加入了曲式结构的简要分析与音乐片断的记忆,学生将在此学习中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体验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思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让学生在“聆听中表现,在表现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教学理念。
1、突出听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体验都依赖于听觉。因此,我力图让学生充分的听,在聆听中想、说、做、记忆,丰富学生听觉体验。
2、面向全体学生,把音乐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聆听、想象、表现。教师肯定的、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对学习更有信心。
3、探究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课中对音乐片断的记忆这一教学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做、去实践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生参与审美实践这一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用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建立感情
1、师生问好
欢迎同学们走进愉快的音乐课堂。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阳光和自信,还有抵挡不住的开心和热情,让我们一起来happy一下,怎么样?
音乐声响起,播放《春天在哪里》,师生同乐。
大家开心吗?喜欢我吗?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春天到了,大森林里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小动物们决定要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大家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亮出自己的绝活,我们来听一听,看看你喜欢的小动物来了吗?
1、课件播放引子部分,生聆听感受。
2、师:你听到了什么?谁能模仿他们的叫声?或者试着模仿一下他们的动作?
3、师:除了大家熟悉的小动物之外,音乐会上还来了几位特邀嘉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有请他们闪亮登场!
课件展示介绍腹斑蛙、树蟾、白腹秩鸡、褐鹰枭、山羌、飞鼠。
三、师生同乐,愉快学习
(一)与森林共赏
师: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在大自然的舞台里进行着一场音乐盛会,它们载歌载舞,欢迎春天的的到来。今天,我们要和它们一起来一次奇妙的森林音乐之旅。
出示课题——《森林狂想曲》(播放影象资料《森林的歌声》的视频)
初听全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我们在聆听的时候,你可以用手划节拍,享受美妙的音乐。也可以闭上眼睛,用耳朵倾听,用心灵去感受乐曲带给你什么样感受?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二)与森林共奏
1、师:乐曲中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分别是哪些乐器在演奏?
2、师:逐个介绍三种乐器,图片展示。
请同学们听一听第一种乐器(播放a主题笛子),这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乐器之一的笛子,他的音色清脆明亮(笛子图片),我们来模仿一下演奏姿势;
再来听听第二种乐器(播放b主题小提琴),原来是有着乐器之后美誉的小提琴(小提琴图片),我们来模仿一下演奏姿势;
第三种乐器有点神秘,但相信你们一点也不陌生,我们来听听(播放吉他片段),哦,原来是西洋弹拨乐器之一的吉他,它有着小型乐团之称(吉他图片)我们来模仿一下演奏姿势。
教师及时鼓励学生,给与肯定和评价。
(二)与森林对话
第一段主旋律1
1、师:刚才我们对乐曲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仔细聆听乐曲的第一段主旋律--1:(播放乐曲旋律1)
聆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再用点手心的方式感受乐曲速度,并思考:
出示课件:
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笛子(独奏)
乐曲的速度怎么样? ——稍快
乐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轻快、流畅
2、谁会吹笛子?可以请学生现场演奏。
师生讨论,小结:笛子的音色明亮、清新,再加上稍快的速度,使旋律既欢快又流畅。
3、再次聆听:引导学生边听边模仿吹笛子的姿势。
4、我们一起来试着看能不能用“啦”来模唱旋律,思考有几个乐句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边用“啦”模唱边做吹笛子的姿势)
5、同学们真棒!老师都忍不住要和你们一起happy了。现在老师用“啦”来模唱旋律,同学们试着在乐曲中加入青蛙和布谷鸟的叫声,试试看,加到哪里最合适?(师唱,生试着加入)
6 1 3 5 ︱ 3 3 2 ︱3 3 2 ︱ 3 67︱ 1 3 2 1 ︱6 5 ︱ 3 - ︱3 - ︱
青蛙 ⅹⅹⅹ︱ⅹⅹ︱
布谷鸟 ⅹ ⅹ︱ⅹⅹ︱
6 1 3 5 ︱ 3 3 2 ︱3 3 2 ︱ 3 -︱ 1 3 2 1 ︱6 5 ︱6 - ︱6 - ︱
6、老师太开心了,现在我们来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三组,两组随音乐用“啦”哼唱旋律,一组加入青蛙的叫声,一组加入布谷鸟的叫声。(学生全部模仿吹笛子姿势)
第二段主旋律2
我们认识了笛子,小提琴不乐意了,我们也来认识下她,好不好?
1、初听乐曲,感受速度,并思考。出示课件:
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小提琴(独奏)
乐曲的速度怎么样?——欢快流畅
乐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抒情、舒服
我们班里有会拉小提琴的吗?(请学生现场展示)
2、师生讨论后小结:小提琴优美的音色再加上稍快的速度,使旋律委婉、流畅,又不失欢快的情绪。
3、再次聆听:引导学生边听边模仿拉小提琴的姿势。(播放旋律b)
4、我们一起来试着看能不能用“mi”来模唱旋律,思考有几个乐句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边用“mi”模唱边做拉小提琴的姿势)
5、请几位学生用“mi”来模唱旋律,同学们试着在乐曲中加入青蛙和布谷鸟的叫声,试试看,加到哪里最合适?(师弹琴,生加入动物叫声)
我们再来一遍,边用“mi”模唱边做拉小提琴的动作
1 2 3 4 ︱5 4 3 ︱ 2 2 3 ︱ 2 –— ︱ 6 7 1 2 ︱
3 7 6 ︱7 - ︱ 7 6 7 ︱1 2 3 4 ︱ 5 4 3 ︱
2 2 3 ︱2 6 7︱1 3 2 1 ︱6 5 ︱ 6 - ︱6 ︱
6、将学生分三组,两组随音乐用“mi”哼唱旋律,一组加入青蛙的叫声,一组加入布谷鸟的叫声。(学生全部模仿拉小提琴姿势)
第三段主旋律3
1、初次聆听,感悟乐曲:
这是全曲中最热闹的一段,聆听时请注意思考:(课件展示)??
这段乐曲的演奏形式有变化吗??
?????? 它和前边两个乐段有什么区别吗?????
?????? 听了这段乐曲,你的心情怎样?
2、师生讨论并小结:第三段主旋律通过多种乐器的加入,比如我们认识的吉他,演奏形式由独奏变成了合奏,在旋律上音变高、节奏的拉长,声音逐渐加强,把音乐推向高潮。
3、请学生随着音乐拍手。
(三)、与森林同乐
师:这三段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听一听三段旋律1、2、3出现的先后顺序。在纸上记下他们的序号,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每一次音乐主题的演奏乐器也写出来
2、师:与生讨论后板书乐曲结构:1—2—1—2—3—1
3、看到森林里这么热闹,音乐会开得如此美妙,同学们,我们也来加入,好吗?
完整聆听乐曲。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听到第一乐段用“la”模唱,听到第二乐段用“lu”模唱,听到第三乐段按节奏拍手。
告诉学生,乐曲采用了重复的手法,两部分的结构一样。(出示结构图)
引子1—2—1—2—3—1间奏1—2—1—2—3—1尾声
鸣叫 鸣叫 鸣叫
你们真的是太棒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和小动物们happy吧!
(播放音乐,加入模唱、动物叫声、肢体语言。)
四、课外延伸,拓展教育
(四)与森林为友: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样的大森林吗?为什么?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张图片,说一说你的感受。(播放森林遭到破坏的图片)
面对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
生回答,师小结。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小小年纪志向很高,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做好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让我们踏着森林的歌声一起出发吧!
(音乐响起,师生共同随着音乐表演)
?
板书设计:
《森林狂想曲》
引子1—2—1—2—3—1间奏1—2—1—2—3—1尾声
鸣叫 鸣叫 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