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7.最后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7 21:2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最后一课
都德
生字词报写
要求:
1.用《生字词报写及古诗文默写本》,即白色作业本听写;
2.听写完毕后要自行检查校对。
都德(1840~1897),法
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
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 文坛上
的地位。 “普法战争”
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关于普法战争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小说:
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文学常识
情节:
环境:
人物:
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小说的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三要素
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的命运
梳理情节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请写出来)
2.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3.据此,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
一、上学路上
二、最后一课
三、宣布下课
(1-6)
(7-23)
(24-29)
1、上课之前
2、上课之中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梳理情节:
“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粗略探究
气氛
学生
平时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还有镇上的人。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教师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着重写了那两个人物形象
2.小说塑造的这两个人物中,哪一个是主人公?请说明理由。
分析人物形象
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1.想一想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可从他对学习、老师和祖国的态度等方面思考)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
贪玩、不爱学习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热爱法语;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2.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和爱国情感的感染。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感。
3.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副标题: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
韩麦尔先生
标出有关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并分析该人物。
运用“从……,我看到了一个……的韩麦尔先生。”这一句式交流。
分析人物形象
1、(7)动作描写
严厉的老师
2、(9)语言描写
温和的老师
3、(10)外貌描写
内心悲痛、具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4、(18、19)语言描写
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老师
5、(22)神态描写
留恋祖国、为国伤怀
6、(24-29)神态、语言、动作
心情十分悲痛;坚信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
2、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1、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朗读24-29自然段,研讨下列问题:
3、“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问题研讨
4、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问题研讨
5、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环境描写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1、自然环境:
表现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反衬故事悲剧气氛
2、社会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1、“可怜的人!”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 白,最精确”
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4、“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1、“可怜的人!”
他身为法国人,却不能讲法语;辛勤工作了四十年,却要被赶走,他内心悲痛,令人同情。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3、“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全句有什么含义?
比喻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
把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使法国人民失去自由比作监狱。
深刻含义:只要牢记自己的母语和祖国,保持强烈的爱国心,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
反复,强调阿尔萨斯和祖国永远在一起,表明祖国和家乡在人民心目中神圣地位。
4、“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比喻,表现作者对祖国文字、祖国语言的热爱。
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达出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 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爱国,首先学好你的母语。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学习完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1.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该怎样理解呢?
3.三个“最” 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了带走似的。” 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呢?
思考
5.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时讲了那些话 内容可以概括为几点 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6.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举止和表情?
思考
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质题、释疑
1.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提示:细节描写)
2.文章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呢?找出来并讲一讲它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