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的过程。他在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方面的基本史实。
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熟记具体的措施。
3.了解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后,完成知识填空和自学检测,并记录好你的疑惑)
(一)自主预习,夯实基础(预习清单1—阅读课文,完成并记录好疑惑)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和统一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 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军事
解除 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 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 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财政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 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
6.目的: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
7.时间: 年(宋神宗时期)
8.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二)自学检测,以问导学(预习清单2—阅读课文,完成并记录好疑惑)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和南方地区
2.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宋太祖登位以后,有鉴于此,随即策划了一幕历史剧。这就是
A.推恩令 B.托古改制 C.玄武门之变 D.“杯酒释兵权”
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③设置通判 ④设置转运使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贪污受贿),亦未及武臣一人(的祸害)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 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
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 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 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 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
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8.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
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 D.增加政府收入
10.北宋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教育领域,下列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①方田均税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田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知识梳理】
知识构建(复习清单1—记背)
北
宋
的
政
治
治
北宋的建立
与局部统一
1、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
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增设多职,分割宰相权利)
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通判,牵制知州)
经济
1、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2、设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
影响
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
的政策
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课后检测,巩固提升】(11-15题作业清单1)
11.“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来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汉朝的刺史 B.唐朝的节度使 C.北宋的通判 D.北宋的转运使
12.宋代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现象,具体包括
①文臣吃香,武将受气 ②文官主持军务 ③科举进士地位高 ④武将功高受重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母亲后,其母杖责他说:“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政策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14.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宋太祖评价准确的是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在州府设置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士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代的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考试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而采取的政策及该政策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政治体制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1. 赵匡胤 中原 2. 禁军 军队 相权 三年一换 转运使 3. 武将 4. 文臣统兵 科举制
5. 五代十国
(二)自学检测,以问导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C
A
A
B
D
A
C
【课后检测,巩固提升】
11.C 12.A 13.B 14.D
15.(1)政策:重文轻武。 弊端:政府的办事效率不高。
(2)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
特点:科举取士名额大幅度增加,进士地位提高。
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