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知识与能力测试卷
温馨提示:
学用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35分 )
1.默写。( 10分 )
(1)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
(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泊秦淮》 )?
(3)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 )?
(4)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 陆游《游山西村》 )?
(5)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不同的人创作的“登临诗”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不同,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以“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抒发悲凄之感,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写浩然哲思。?
(6)纪昀《河中石兽》中,讲学家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他认为的“物理”是“ ( 盖 )石性坚重 , 沙性松浮 ”。?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12分 )
(2)“渐次”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渐渐 。(2分)?
(3)请提取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2分)
水是空气。(2分)
(4)文段节选自法国作家 儒勒·凡尔纳( 或:凡尔纳 ) ( 填人名 )的《海底两万里》,该书主要讲述法国 生物学( 或:博物学 ) ( 填学科名 )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康塞尔、捕鲸手尼德·兰跟随 尼摩 ( 填人名 )船长进行海底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这次探险旅行的结局是 当“诺第留斯号”( 或:“鹦鹉螺号” )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等人不告而别,将旅行中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5分)?
3.学校开展“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请你参与。( 13分 )
(1)下面是学校广播站关于本次活动的一则通讯稿,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6分)
昨天,【甲】我校进行了2021年“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启动仪式。【乙】线上直播方式启动,通过播放“悦读芬芳,共享书香”主题宣传片,推介读书节的重点活动,同时举办了作家见面会、专题讲座、阅读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丙】线下同步开展了“最美阅读瞬间”摄影展作品征集活动,“那书与我”主题征文大赛,“晒一晒我家书房”新闻采访等活动。
①【甲】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把“ 进行 ”改为“ 举行 ”。
(2分)?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在“线上”后( 或:“直播”前 )添加“以”。
③【丙】处画线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把逗号改为顿号( 或:把“,”改为“、” )。
(2)为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交流,学校新设了“阅读角”,请你用整齐的句式为“阅读角”拟写一则标语。(4分)
示例一: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4分)
示例二:读书点亮智慧,知识照耀人生。(4分)
(3)晓华在报刊上读到这样一句话:中国竭尽全力为世界争取了缓冲时间,武汉用生命与血泪换来了宝贵的战疫经验。他认为句中的“疫”是错别字。你不同意他的看法并向他解说: “疫”指瘟疫,流行性传染病,这里的“战疫”是指和瘟疫做斗争,所以“疫”字没有用错 。(3分)?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 21分 )
①在南极大陆,冰盖、冰山统称为陆地冰。随便掂起一块南极陆地冰,历史都在万年之上。想想有点( ),我们除了面对山峦巨石会生出这种近乎( )的苍茫感,还曾面对什么物体,目睹如此巨大的时间差?
②我半仰头,极目眺望,远方连绵的冰山,给人无以言说的( )感。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南极冰山,已修炼成自然界中最纯净的固体,浩瀚巍峨,昂然高耸,无际无涯。它统一、单调,除了令人窒息的惨白色,没有一丝色彩装点其上。它屹立在寻常人等所有想象之外的地球极点,严酷壮烈。它烈焰般喷射着拒人千万里的森冷,凌驾于我们卑微的灵魂之上。
③同行的专家让大家谁都不要说话,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倾听南极的声音。
④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方,你都会听到一些响动。比如人声车鸣,不明来历的噪声。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声音。有风的日子,风声除外。此刻,风也静歇。
⑤我先是听到了呼吸声,自己的,别人的。然后听到了心跳声,自己的。在熟悉了这两种属于人类的声音并把它们暂且放下后,终于听到了独属南极的声响。洋面之下,在目光到不了的深海中,有企鹅划动水波的流畅浊音。洋流融汇混杂、相互摩擦时,发出水乳交融般的滑腻声。突然,我听到一声极短促、极细微的尖细呢喃。
⑥我以为是错觉。近乎万籁俱寂易让人产生幻听。我在无意中睁开眼,看到极地专家。他好像知晓我的疑问,肯定地点点头,以证明在此刻,确有极微弱的颤音依稀发出。
⑦“什么声音?”我忍不住轻声问,怕它稍纵即逝,我将永无答案。
⑧“是刚刚孵化出来的蓝眼鸬鹚宝宝在呼唤父母,恳请多多喂食……”专家悄声解说。
⑨我赶紧用望远镜朝岩壁看去。那声音细若游丝,我以为蓝眼鸬鹚是画眉般的小禽,不料在如削的断崖上,两只体长约半米的鸟,正在哺喂一只小小幼雏。亲鸟背部皆黑,脖子、胸部至腹部披有白色羽毛。它们可能刚从冰海中潜泳后飞回家,羽毛未干,似乎还有水滴溅落。它叫“蓝眼鸬鹚”,真乃名副其实。双眼突出裸露,呈明媚亮蓝色,在略显橘色的鼻部映衬下,艳丽醒目。它们真够勇敢的,把巢筑在垂直岩壁上。其下百米处,海波荡漾。
⑩我分不清正在喂雏的亲鸟是雄还是雌,只见它大张着喙,耐心等待雏鸟把嘴探入自己咽部,来啄食它口腔内已经半消化的食物。雏鸟在吞咽间隙,偶尔撒娇鸣叫,以索求更多哺喂,恰被我们听到。
?人们渐渐从静默中醒来,神色庄重,似有万千感触,却不可言说。短暂的南极静默,会在今后的漫长岁月中,被人们反复咀嚼回味。
?此刻天光被浓云遮蔽,偶有犀利光线,从云的缝隙里射下,犹如上苍的惊鸿一瞥。岩石上淋漓的水迹,顷刻结冰,好似神秘文字。
?雪山威严默坐,脚下冰海涟漪荡漾。人们屏住呼吸,在宁静中各自想着心事,与万年黑冰联结,与无限时光共舞。幽蓝洋流冲刷着思绪,人们从中感受无与伦比的清净与力量。
( 节选自毕淑敏《南极之南》,有删改 )
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恐惧 惊悸 震慑 B.惊悸 震慑 恐惧
C.恐惧 震慑 惊悸 D.惊悸 恐惧 震慑
【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的能力。“恐惧”,惊慌害怕。“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震慑”,震动使害怕。第一空,结合前文“随便掂起一块南极陆地冰,历史都在万年之上”可知,此时“我”的内心不是害怕,而是因想到冰盖、冰山年代之久远,不由得惊慌而心跳加速,故用“惊悸”;第二空,“历史都在万年之上”的南极陆地冰让“我”联想到,它和山峦巨石一样,都让人惊慌害怕,故用“恐惧”;第三空,根据“无以言说”“浩瀚巍峨,昂然高耸,无际无涯”可知,“我”面对“连绵的冰山”,受到震撼,故用“震慑”。
5.请用“//”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3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文章第①~②段写“我”在南极大陆眺望冰山的感受;第③~⑩段写“我们”倾听并探寻南极声音的经过;第?~?段写“我们”从静默中醒来后所观察到的周围环境及思绪变化。
6.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它烈焰般喷射着拒人千万里的森冷,凌驾于我们卑微的灵魂之上。(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分)
“凌驾”是高出( 别人 ),压倒( 别的事物 )之意,(1分)形象地写出了南极冰山的威严气势,凸显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2分)
.
.
(2)此刻天光被浓云遮蔽,偶有犀利光线,从云的缝隙里射下,犹如上苍的惊鸿一瞥。(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偶尔从云的缝隙里射下的光线比作上苍的惊鸿一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光之美,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2分)
7.阅读全文,概括南极大陆的特点。(6分)
①冰山连绵,历史久远;②近乎万籁俱寂;③蕴含生命力。( 6分。每点2分 )
8.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3分)
示例一:南极的声音。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的是作者一行人倾听并探寻独属南极的声响。
示例二:感受南极。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在南极的所见、所闻、所感。
( 3分。标题1分,理由2分,言之有理即可 )
[二]( 19分 )
旅游纪念品
[日]星新一
在山腰上,有一座瞭望台。在那儿放眼远眺,可以看得很远很远:既能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郁郁葱葱的森林,又能看到那些弯弯曲曲的河流和繁荣的小村庄,还有那辽阔的碧绿的平原。
在瞭望台的附近有一家小小的旅馆。有一天,店老板又不失时机地向游客推销当地的商品:“看这些,你不买点纪念品吗?明信片或是木雕的人像……”
“哦,谢谢。我想我不需要,我从来就不买什么土特产或纪念品之类的东西。这些小玩意儿在街上到处都能买到,有名的东西也可以用钱随时买到。”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你真的不想买些什么?”
“不,我只想好好享受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那会使心灵得到美的享受。”客人固执地说。
“也是,这样也对。那么,请到森林里去散散步如何?像这样枝叶繁茂的森林并不多见。”
“是吗?谢谢您的指点。”
游客真的去了那个森林。确实,那儿幽静得很,景色也很美。可是,不久他的好心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为突然蹿出一头十足的野兽——熊!
他很想马上逃跑,但由于过分惊慌和恐惧,他已不能走半步了。直到黑熊气势汹汹地扑上来时,他才手忙脚乱地抵抗起来。他拼命地反抗,不顾一切地和黑熊奋勇搏斗着。不管怎么样,他没有成为野兽的美餐。
游客没命似的跑回旅馆,喘着粗气说:“我遇上了可怕的事情。我刚才遇上了一头黑熊……”
可是,店老板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之外:“哦,这没什么了不起。我把您刚才那激动人心的浴血奋战的场面摄入了八毫米的电影胶卷。你愿意购买吗?不知道你愿意出多少钱来买呢?”“什么?啊,原来这是圈套呀!那只熊是人扮的……”
游客非常气愤,但转念一想:把这电影胶卷放映给邻居的孩子们和相识的姑娘看的话,也许确实是个不错的事情。刚才的场景非常逼真,别人应该看不出破绽吧。
9.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店老板:推销当地的商品→推荐去森林→① 拍摄搏斗的场面 →推销电影胶卷?
游客:不愿买纪念品→② 去了森林 →与黑熊搏斗→③ 买电影胶卷 ?
所以,他重新做了一个决定:“好吧,也许有些贵,但是我还是决定买下它。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
( 有删改 )
10.下面是小说第二、三段的另一个译本,请比较阅读,完成对话。(6分)
在瞭望台附近,有一家小小的旅馆。
据说这家旅馆的老板很精明,非常会做生意。
这天,店老板又不失时机地向一个游客推销当地的商品:“看看这些,你不买点纪念品吗?明信片或是木雕的人像……”
游客扫了一眼,皱皱眉头说:“哦,谢谢。我想我不需要,我从来就不买什么土特产或纪念品之类的东西。这些小玩意儿在街上到处都能买到,有名的东西也可以随时用钱买到。”
小文:这个译本增加了对老板的介绍:“据说这家旅馆的老板很精明,非常会做生意。”我认为这句话可以删除。这句话冲淡下文情节逆转带来的“出乎意料”之感,而且也与结尾处的“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重复。
小明:我不认同。(1) “据说”的意思是“根据别人说”,对老板人物形象的介绍并不确定,由此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为下文老板推荐游客去森林的意图做铺垫,又与结尾处游客对老板的评价相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3分) ?
小琴:这个译本还增加了对游客的描写,“游客扫了一眼,皱皱眉头”,我认为也没有必要。
小郭:我认为有必要。(2)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1分)形象地表现游客对老板推销的产品毫无兴趣甚至不屑一顾,与结尾处游客决定买下电影胶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游客的虚荣。(2分) ?
11.“那只熊是人扮的”这一情节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请从文中找到两处依据并简析。(6分)
①“既能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郁郁葱葱的森林,又能看到那些弯弯曲曲的河流和繁荣的小村庄”,首段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下文“那只熊是人扮的”埋下伏笔:“繁荣的小村庄”不应该出现熊。
②“请到森林里去散散步如何?”店老板主动推荐游客去森林游玩,暗示了森林应该是安全的但可能又会发生故事。③当熊出现的时候,“由于过分惊慌和恐惧,他已不能走半步”,结果却“没有成为野兽的美餐”,情节发展不合情理,暗示“那只熊是人扮的”。( 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
12.小说结尾处游客说“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游客为什么这样评价老板?结合全文进行探究。(4分)
示例一:老板推销纪念品受阻后,通过与游客交谈了解其喜好,于是投其所好,推荐游客去森林散步。在森林中,老板让人扮成黑熊,然后把游客与“黑熊”搏斗的过程拍摄下来,制成电影胶卷以高价卖给游客,方式新颖,推销手段高明,在游客看来,老板“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4分)
示例二:虚荣是人性的弱点,精明的老板巧妙地抓住游客心理的弱点,为游客量身定制旅游纪念品,满足了游客的虚荣心。当游客无奈又欣然买下电影胶卷时,他可能也发现了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最终意味深长地评价老板“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4分)
[三]( 15分 )
河中石兽
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①示:训示、指示。②子聿( yù ):陆游的小儿子。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分)
(2)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想深入、透彻地理解事物必须亲自实践。(2分)
15.在表达方式方面,《河中石兽》主要运用了 记叙 ,《冬夜读书示子聿》主要运用了 议论 。二者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道理: 实践出真知 。(3分)?
16.《河中石兽》《冬夜读书示子聿》分别阐明了什么观点?(4分)
《河中石兽》: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地判断,而要结合实际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冬夜读书示子聿》:做学问要终生努力,并亲身实践。(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
【参考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往往是 )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来( 的知识 )终归是浅薄的,要想深入、透彻地理解事物必须亲自实践。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生活中,也许因父母或老师的一次鼓励,你学会了坚强;也许因朋友或同学的一次谅解,你学会了宽容;也许因历史名人的一段经历,你学会了坚持;也许因激动人心的一场比赛,你学会了拼搏;又也许因一只雏鹰的展翅,你学会了勇敢;因一朵鲜花的盛开,你学会了微笑……成长路上,一个人、一件事、一朵花,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灵,你感受到了吗?
请以“因你,我学会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和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题目中“你”涉及的范围很广,大到自然天地、历史文化、时事风云,小到现实生活中触目可及的景、物、人。“学会”一词提示文章内容要表现“你”在“我”的人生成长道路上,给“我”的心灵带来的美好而深刻的影响。横线上可以填写“坚强”“勇敢”“感恩”“宽容”等。
在选材方面,要尽可能化大为小,避免内容空泛。例如一朵花的绽放、一句难忘的话语、一段温暖的恩情,等等。所选事例既要典型,又要适当,一般详写的事例不超过两个,对其他事例可概括叙述。另外还要注意:“学会”的过程,是凸显文章主题的过程,对“学会”的过程一定要详写,以此获得读者的共鸣。
【佳作展示】
因你,我学会了宽容
宽容的真正意义,我是在你的身上才得以深切领悟;宽容的无尽益处,我是在学会以后才充分了解。
记得有一次,我在楼道里闲逛,你正在打扫楼道,不小心把拖把从我的鞋上拖了过去,一下把我的白布鞋弄脏了。我大声叫起来:“喂,你干吗啊?”你带着歉意回道:“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不依不饶:“一句‘对不起’就完事了啊?我要是把你的鞋弄脏了,你好受吗?”你没再说什么,默默地回到教室。“哼!别以为这样就行了,等一下有你好果子吃!”我咬牙切齿地说道。那一刻,我的心中燃烧着熊熊怒火,我迅速转过身拿起脏拖把,走到你面前,然后把拖把放到了你的鞋上。你抬头看了我一眼,没有说什么。奇怪的是,在看到你的目光后,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感觉,痛快是有,可是隐隐也有些不自在。
几个月后的一次期中考试,我的钢笔突然写不出字了。我用力甩着,却不料将墨水甩到了你的白衬衫上。“哎呀,真对不起。”我不安地道歉。突然想到几个月前的事情,心想:这回完了,让你抓住了把柄,你肯定不会轻易原谅我。但你并没有生气,冲我灿烂一笑:“没关系。”当时我的脸“唰”的一下就红了。我低着头,想要继续答题,可是心里一片混乱。
考试结束后,我鼓起勇气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轻易就原谅我了?难道你忘了上次我是怎么对你的吗?”你微笑着说:“上次的事我早忘了。人应该学会宽容,那样才会快乐。”你的话,使我深受启发。自此,我开始学着用和善与宽容对待别人,果然发现生活中多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因为你,我学会了宽容;因为你,我明白了宽容的真谛;也是因为你,我感受到了更多的快乐。希望我能一直像你一样,怀着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影响他人,从而欣赏到更多宽容之花的绚烂绽放。
【名师点评】
小作者通过记叙“拖把事件”和“钢笔事件”生发“宽容”主题,叙事真切,感情表达充分。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好地突出了主题。文章结构上前后呼应,层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