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导学案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 课型 新知探究课 课时 1课时
学习 目标 我会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会掌握多种口算算法。
感受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 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以位数(百以内)口算的方法。
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 准备: 教学课件
学习 准备: 预习本、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口算:90+16 150+27 7×9 40×7 10×3 15×3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铺垫新知,最后一道口算题的安排是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接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看一看——新知学习
(一)、出示PPT,揭示课题,师并板书:口算乘法
(二)、PPT呈现学习目标:
1、我会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2、我会掌握多种口算算法。
(设计意图: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为学生后面的有序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例1)
1、学生汇报预习成果,从主题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会提什么数学问题。
15×3=
生1:用加法计算,15+15+15=45
生2:把15拆成10和5,先用10×3=30,再用5×3=15,最后30+15=45
生3:我用竖式计算出得数是45.
2、课件演示第二种口算方法,让学生再重新说一遍算法,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3、口算:25×3 35×3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口算,口算有什么作用以及口算乘法的算理及算法多样性。)
三、考一考——合作交流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11×5= 14×4= 15×6= 23×4=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深化算法多样化。
2、对比辨析:老师发现有同学计算15×6和23×4时是这样做的:1×6=6,5×6=30,6+30=36;20×3=60,3×4=12,60+12=62。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根据学生汇报小结口算过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口算过程中找出错例进行分析,既是对学生错误的更正,更是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口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再发生。)
四、议一议——师生质疑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
师:没有疑问说明大家都已经掌握口算的要领了,那老师来个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
课件出示:150×3=
(小组讨论做法,并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2、课件演示150×3的口算过程,教师点拨: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把0遮住不看,先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在得数的末尾补上0
3、巩固练习。
(1)、计时快速口算:110×5 140×4 150×6 230×4
(可以抽查个别学生来回答,集体判断对错。)
(2)、游戏。
在黑板上贴出物品图片及单价,以“每个 多少元,我要购买 个,一共要付多少元”这样的形式自由选择卡片回答,答对的可以把卡片拿走。
(设计意图:把新学的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在游戏中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同时也在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要与大家分享的?
(2)出示课堂总结: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或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先把两位数或多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或整百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去乘一位数,最后把乘得的积相加就是最后的得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完整节课后,再对所学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理,这样对于各个学习阶层的学生都是有很大的帮助,加深他们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练一练——当堂检测
1、把正确的答案连接起来。
250×2 37×4 42×5 320×3 240×7
960 210 500 1680 148
2、我的口算最厉害。
150×4= 27×3= 44×4= 220×5= 260×2=
32×3= 240×2= 130×6= 90×3= 21×7=
3、做一个小蛋糕需要面粉130克,鸡蛋85克,王师傅做了4个小蛋糕,需要面粉多少克?鸡蛋多少克?
(设计意图:每一节新课都需要一定量的配套练习,根据本节的重、难点知识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合理的设计三种不同的类型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掌握。)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
15×3=45(盒)
想:10×3=30
5×3=15
30+15=4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口算乘法第一课时,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以及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尝试口算方法探究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体验多种口算方法及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为重、难点。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辅以教师点拨、精讲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对比预设与生成,我觉得有理想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为使今后教学能做到扬长避短,更进一步,我对本课作出如下总结:
1.借助实际问题学习口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如水果超市购物的情景,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接着探究口算方法,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我发现把探讨口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学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口算方法,又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口算,切实体会口算的意义和作用。把数学学习置于现实情境问题之中,是今天数学教学所提倡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并努力做好。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节教学,我预设了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均能主动参与学习,只是不太善于根据固有经验迁移运用,对口算方法的表述也不够准确。在这方面,我虽及时为学生指正,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可见,在这方面,我仍需加强学习、锻炼,以便给学生做好点拨、指导。
3.提倡、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倡导学生运用、体验多种口算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培养学生“能为实际问题选择适当方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而非简单地教会为止。例如在教学150×3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15×3的方法的影响,也是采用“先算100×3=300,再算50×3=150,最后算300+150=450”,这时在教学中我就通过让学生比较“150×3”和“15×3”这两个算式,发现它们的特点,并找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15×3=45,45×1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