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01 19:5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文具店购物情境,学生一般都能根据自己购物付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4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年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7页例4及练习二十一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结合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购物、自主探索的方式,探究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可以相互检验的规律,培养学生尝试创新的精神。
情感与态度:体会小数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可以相互检验的规律。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7页例4)。?
教具学具:
文具袋、纸币、文具图片、记录卡等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情景引入,出示课件。
1.谈话:首先,周老师想邀请大家跟小丽一起去逛超市,咱们出发吧。瞧,我们来到了哪里?对了,我们来到了文具商店,文具商店的商品可真多!
2. 引导学生观看情境图。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名称和价格。
三、收集信息.,理清题意。
1.组织学生读题。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读读题,并思考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引导学生理清题意。
从题目要求上,我们知道了小丽有10元钱,已经买了一个,还想买一个和一支,要解决的问题是小丽的钱够吗?
?四、分享过程,感悟方法。?
1.组织学生模拟购物。
同学们,请按下暂停键,拿出学具袋,自己动手,模拟购物,并将自己设计的方案写在记录卡上。
2.尝试多种思维的碰撞。
方法一:?
好了,大家完成了吗?我们可以先算出小丽买了一个文具盒后还剩3.2元,然后将笔记本和绿铅笔的价钱加起来得到3.1元,再将3.1元与小丽剩下的3.2元比较,得到3.1<3.2 ,因此,小丽的钱够了。
方法二:?
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设计方案,先也是算出小丽买了一个文具盒后,还剩下3.2元,再算出又买了一个笔记本后,还剩0.7元,然后将剩下的0.7元与绿铅笔的价钱进行比较,得出0.7>0.6 , 因此,小丽的钱够了。
3.独立思考,积累检验问题的方法。
同学们,你还能用其它的方法进行检验吗?
我们还可以把所要购买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比10元多还是少。结果得出6.8+2.5+0.6=9.9(元),9.9<10,所以,小丽的钱够了。
五、探究归纳,提升能力
1.谈话:同学们,你选择的是以上哪一种设计方案呢?这三种解题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却相同,说明了什么呢?
2.归纳:这就说明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可以相互检验。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总结:同学们真厉害,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探究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可以相互检验的规律,还通过自己动手,模拟购物,学会了运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了不起。
3.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这节课就学到这里,再见!
附:?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10 元 够了

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可以相互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