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课后反思选择性必修上册 2

文档属性

名称 《将进酒》教学设计课后反思选择性必修上册 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1 19:2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将进酒》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中体现的诗人形象。
3.了解中国古代文人与诗酒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体现的诗人形象。
2.了解中国古代文人与诗酒文化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经典咏流传》中《将进酒》相关片段。
同学们欣赏的是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凤凰传奇演唱的《将进酒》。激情澎湃的演绎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感受。这节课你,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千古传诵的《将进酒》。(板书:《将进酒》李白)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这里的“将”,读qiāng,是“请”、“愿”的意思。这个字我们曾在《诗经氓》中学过——“将子无怒”,意思就是请你不要生气。
(2)“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思就是“劝酒歌”,自然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2、朗读
(1)诗歌的抑扬顿挫,缓急相间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情感)引出问题:《将进酒》中诗人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
生1答
(2)生2依据感情变化朗读全诗,
生3评价
师评价
生3读
(3)师补充指导,范读两三句
(4)生齐读全诗
(5)我们常说,“诗缘情而绮靡”,感情基调是指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倾向和情感态度。那么通过诵读全诗,同学们说一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板书:愁)
三、深入研读
(一)解读“万古愁”
探究一:李白想要通过喝酒来销“万古愁”,李白为何而“愁”?
【要求】
1.独立思考,然后后小组讨论,确定发言人。
2.结合具体诗句分
3.用时3分钟
(1)生4、5、6回答
(板书:时光易逝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圣贤无名)
(2)师总结评价,引出比兴手法、李白简介、写作背景
(播放PPT1.李白经历2.背景介绍可让学生读)
(3)提问:诗中李白提到了哪位圣贤、隐者?自古以来圣贤饮者那么多,李白为什么却单单只提到曹植?
生6答
师评价总结,引出曹植简介
(4)探讨对“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中“欢”和“乐”的理解。
生7、生8答
师总结:“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所以这里的“欢”和“乐”是怀才不遇,心情悲愤之下姑且、暂且饮酒寻乐的意思,根源还是“愁”。
(5)生自由诵读全诗
(二)解读诗人形象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主讲过一期节目《品李白》,他说李白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特别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那么,在《将进酒》这首诗中,李白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探究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李白具形象特点。
(提示:通过(相关诗句),我读到了一个的李白。)
【要求】
1.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选出一位发言人。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概括,可从内容+情感方面着手。
3.用时3分钟
(1)生9、10、11答
(板书:愁苦悲愤自信乐观洒脱狂放豪爽)
(2)师总结评价。引出:关于李白的“狂”,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有生动的描述。(播放PPT和朗诵音频)
(3)总结:李白是一个一个乐观、自信、狂放的“谪仙人”;一个旷达其表,悲愤其里的失意诗人。
四、拓展延伸
《将进酒》是一首劝酒诗,是一位失意的文人抒发内心愁苦和悲愤的之作。说到失意的文人,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么一个现象:失意的文人似乎都喜欢喝酒,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人们似乎都与酒有密切的联系。那么同学们现在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探究三:中国古代的文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喝酒?
【要求】
1.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选出一位发言人。
2.用时3分钟
(1)生12、13答
(2)师总结评价,引出知识链接:
①中国传统文人,是一个十分典型而特殊的群体。两千多年前,孔圣人给中国古代文人定下了儒家文化的典范态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济苍生、安社稷”成为他们的最高人生信仰。所以中国读书人的骨子里,更多是向往入仕的,他们大都觉得自己有“济世”之才,“学而优则仕”就成了他们唯一渴望选择的道路。一旦这条道路无法走通,文人与酒就不期而遇了。
②知识链接
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
酒的发明,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传说是黄帝的大臣杜康发明了酿酒。文人雅士们在酒酣耳热之际,灵感勃发,发而为诗。酒助诗兴,诗颂酒德。酒得诗而高雅,诗因酒而豪放。数千年来,成就了诗酒文化。
诗酒文化滥觞于距今2500年前的《诗经》,《诗经》中和酒有关的诗有12篇,提及酒的地方多达数十处,如《小雅·宾之初筵》,极写饮晏作乐歌舞笙箫的全过程,批判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而《大雅·既醉》:“既醉以酒,酒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则是歌颂周成王的德政。还有《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讴歌酒的好处。
《诗经》以降,历朝历代诗酒文化的发展,璀璨夺目,美不胜收。比如“悠悠迷所留,此中有深味”的陶渊明;比如“花间一壶酒,独斟无相亲”的李白;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李清照……
(3)总结:我们中国有5000多年的饮酒史,4000多年的诗歌创作史,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史。无论是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愁,还是青山绿水、人事顺心的欢喜,当有一天,它们遇到了一双诗人的慧眼,遇到了酒的清冽,这悲欢便有了韵味,就并成了一场最美丽的邂逅。李白将自己全部的慨叹和悲愁,尽融入了酒中,《将进酒》也便有了千古酒香。
五、当堂检测
同学们,咱们来当堂背一背这首诗,也可以选取几句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背,待会儿我们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展示一下。展示的时候要饱含情感。
1朗诵诗歌
②小组展示
生14、15、16展示
师评价
六、课堂小结
(1)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说: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寥寥数语,却可谓深得《将进酒》的个中三昧。
(2)(如有时间,可再次全班齐读全诗)
七、课后作业
课后,同学们多搜集、整理一些关于酒的诗,每人不少于5首。选择一首写一段赏析,要求不能不少于500字。
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
《将进酒》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要想让学生真正的读好、读懂这首诗,就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更深刻的内容。
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学会了自己思考一些浅显的问题。但更加深刻问题学生很联系起来。所以这个“更深刻的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层层推进。同时,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解读诗歌的基础能力、鉴赏习惯进行培养,以期为学生的鉴赏打下牢固的基础。
《将进酒》效果分析
本堂课从学习目标出发,从指导学生朗读开始,以诗人愁的原因、诗人形象、文人与酒三个大问题为引导,逐步感知、探究、体悟,中间链接写作背景、人物介绍,文学常识等等,使同学们一步步深入文本,探究文本,使同学们在学习内容的时候,能够有赏析方法的渗透,更能够接触到相关的文学知识,扩展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加了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形成这样的一种意识:分析作者情感要联系作者当时的情况,联系整个社会大背景等,才能更准确地去体悟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才能读准读好诗歌,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并且,学生懂得了学习一首诗歌,不仅仅是要会读会背会默写就可以了,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要求:要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要联系前后所学的知识。比如,学习《将进酒》,将李白的仕途失意与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联系起来,并由此引出了“诗酒文化”的相关知识。
总的来说,整堂课比较顺畅,但可能是因为学生第一次上录像课,比较拘束,没有平时放松,整堂课氛围稍显拘束。录像课中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是重点要思考的方面。
《将进酒》教材分析
《将进酒》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第一
课《李白诗二首》。本单元的主题是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本书共有
四个单元,分别是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北
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本单元选取了李白的《将进酒》、《梦
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
以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旨在培养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中诗人的形
象特点和情感变化以及知人论世的学习能力。
鲁人版选修教材共六个本,本册教材属于第一本。主要包括《唐诗
宋词》(选读),《史记》(选读),《<论语><孟子>》(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本教材在六本选修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编者选取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意在让学生把握内容、体味情感、陶冶情操,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将进酒》是李白得不到朝廷重用后悲愤交加写下的一首诗,由黄河之水到青丝白发写起,接着写自己暂且饮酒作乐但难掩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继而提到了曹植,引出了自古圣贤皆寂寞的感慨,为下文反客为主,高呼拿五花马、千金裘换酒喝蓄势。全诗起笔壮阔,情感悲愁却不低沉,是李白一贯的乐观、豪放、洒脱的风格。《将进酒》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高,从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考中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将直接出题;《将进酒》是李白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李白其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将进酒》评测练习
请同学们带着你对李白以及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诗,也可以选取几句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待会儿我们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展示一下。展示的时候要饱含情感。
当堂检测
1诵读诗歌
2小组展示
生14展示
生15展示
生16展示
师评价总结,如有问题,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及时表扬朗读较好的学生。
《将进酒》课后反思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全诗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思想深邃,适宜课堂朗诵。在开始讲《将进酒》这节课之前,我把这首诗朗诵了不下二十遍。然后,又找到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读录音,反复诵读揣摩,目的就是想在给学生范读的时候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诗歌诵读的魅力。
这堂课主要想完成以下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中体现的诗人形象。
3.了解中国古代文人与诗酒文化
目标设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级进行设计,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整个教学过程推进的比较良好,较好地把握了课堂结构,授课过程中将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与对学生能力的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感觉还是很好的实现了预定的目标,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使用《经典咏流传》相关视频导入,与诗歌情境贴合,使学生有一个较好的情感激发,情景感悟。问题设计较为准确,问题与问题之间界限明晰,且三个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层层提升,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诗的内容,更有对情感的深入解读。课堂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明确,且有相应的探究指导,使学生对于接下来的探究明确高效。问题分析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无法品味到位时,用材料的补充或者是通过分析来进行引导,尊重学生的接受过程,能较好的进行引导。知识点讲解比较细致;对李白情感的把握较为深入到位,每一个问题都以学生思考为基础,在学生的已有成果上,再进行引导,设计的较好。分析准确,透彻,每一个问题后都有结论性的课件进行展示,且结论准确。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收获,也为下一个问题的探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赏析完后,辅以朗读,且教师有朗读指导,使读和析紧密结合在一块,读中品,品中读,在品读中把握文本。
本堂课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过程,较为充分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成果。
尽管如此,一堂课讲下来,也发现了一些自己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感觉还是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因为是录像课,所以学生和老师都较为紧张。师生对话应该更自然亲切一些;学生答完以后的评价可以更自然,更简练一些。学生整堂课也比平时拘束。今后我将继续坚持和发扬这节课好的方面,不足之处也会尽快改正,我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综合素质。
《将进酒》课标分析
新课标中对于高中语文诗歌学习的具体要求如下:
1.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