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设计理念
这节课力求图突出三个特点:
1、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学生的诵读。
2、反映新课标理念,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3、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李白豪放的诗风。
学习目标
1、培养诵读兴趣,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探究,体会文本的感情、风格。
3、感受诗人形象,培养积极进取,追求自由的精神
重点
准确诵读全诗,把握作者复杂的感情
难点
正确理解李白借酒浇愁中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一首诗,是写酒的。李白喜欢酒也能喝酒,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写酒的诗《将进酒》。
板书将进酒
课件展示作者及背景
课件一: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又称为“诗仙”。
课件二
背景材料: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大多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将进酒》,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将:请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课件三
李白不仅有文才,而且有武略,在诗中高唱“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李白对朝廷的黑暗有清醒的认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是政治黑暗,奸佞得志,贤才遭受排挤打压的写照。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谈谈诗歌感情的变化,说说对李白的见解。
学生展示:
教师点评:
请学生读出具体的诗句,谈谈对李白的理解
教师适时诵读指导
课件展示三
诗中表达的情感脉络层次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感伤
“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欢乐
“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愤激
“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狂放
板书感情:悲凉、欢乐、愤激、狂放
课件展示四
李白:傲岸不屈,嫉恶如仇;怀才不遇,借酒消愁;及时行乐;乐观,通达;立志报国,建功立业。
通过诵读我们梳理了诗歌的感情脉络,看到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腔愁绪,借酒消愁,仍壮心犹存的诗人形象。
诵读备要
前四句因感到时光流逝,人生易老,功业无成而悲,因产生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乐,因怀才不遇而怨愤,控诉,最后反客为主,豪饮消愁而狂。
感情的基调: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学生穿插诵读,教师指导、范读
这四句要读的洪亮、高亢。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诵读指导:“悲”要重读,要读的悲而有声势。
(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诵读指导:“人生得意须尽欢”,节奏加快,“尽欢”“空对”重读。“天生我材必有用”。要读出充分的自信,掷地有声。“必有用”“还复来“要重读‘
(三)烹羊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诵读指导:会须“”三百杯“要读出豪壮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诵读指导:“不足贵“”不复醒“要用极强的声音重读,读出对权贵的蔑视,憎恶。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诵读指导:“恣欢虐“要重读,欢中有悲。
(四)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千金裘“,读得要快,不快不足以表现狂放之态。
“与尔同消“要一字一顿,万古愁”的“愁”要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要读出强大的气势。
三、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诗歌
诵读要求:读出感情的变化
思考: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一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
酒后真言!我本有用之才,本当位列卿相,然而不受重用,愤激之语。
2、你喜欢哪几句,请把自己的欣赏文字写下来。
可以从修辞手法、用词、感情等方面赏析
3、分组讨论
要求: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4、小组展示
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
教师点评
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豪放的气势
附:生成备要
(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感情:悲哀,悲而壮,哀而不伤
艺术手法:比兴、对比、反衬、夸张
风格:豪放,气势恢宏
开头两句从黄河之水写起,描绘了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气势。
适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黄河之水天上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
可用词语:咆哮,轰鸣,惊天动地,地动山摇等。
出示课件,古人常用流水的意象比喻光阴的流失,人生苦短。
(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好一个一个高度自信的李白!不为金钱驱使,何等的豪情,气派!
诵读指导:“须”“尽欢”“空对月”要重读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烹羊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诵读指导:“会须“”三百杯“要读出豪壮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用典,诗人以陈王曹植自比,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思考
诗歌里面既有及时行乐的思想,又有怀才不遇的愤激,哪一种感情才是真的呢?
愤激,酒后吐真言。
(四)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反客为主,口气大,,颐指气使,提议卖掉五花马,千金裘,手舞足蹈
语言生动传神,醉态全出。狂放到了极点。
5、难点突破
李白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可能是一个难点,可适时引导学生探究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只是表象,貌似消极的现象中深藏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
四、配乐诵读全诗
要求:读出悲壮的感情、读出豪放的气势
课件展示五
配乐琵琶曲《十面埋伏》
五、拓展练习
课件展示六通过诵读诗歌,或许你对李白有了新的认识,
请你写一段话“李白,我想对你说”
课堂展示教师点评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欣赏李白诗歌的豪放之美,体会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满腔愁绪,感受到李白对旧时代反抗与控诉。我们在学习诗歌,也是在体味人生。今天,这个崭新的时代,给所有人搭建了尽展才华的舞台,让我们年轻的一代,尽情演绎人生的精彩吧!
将进酒(板书设计)
功业未成壮心犹存
悲-欢-愤-狂
愁
学情分析
《将进酒》是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内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李白的不少作品,对于诗歌的意象、艺术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这一篇诗歌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对于诗歌往往会有一些畏难情绪,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诵读,重视学习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学会诵读,学会鉴赏。
李白的诗歌,艺术性情强,对于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
《将进酒》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极具特色,感情上大起大落。我准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诵读活动,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承担起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爱上诗歌,爱上语文。
效果分析
《将进酒》是李白的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我根据诗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了诵读训练,品味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写出对于李白的认识。
课上学生积极诵读,读出了感情、气势,能够较好地感受这首诗的豪放美。
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品读诗句,分析手法,鉴赏语句,有独到的见解,教学效果良好。
拓展练习环节,写“李白,我想对你说”学生的表现很好,语言美,联想丰富,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这节《将进酒》所表现的思想很复杂,高中生能够根据结合背景进行辩证分析。总体看,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但仍有不少需要改进提高的的地方。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中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中的一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自己的阅读感受。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用评点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高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李白的《将进酒》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感情极为复杂,李白的感情由悲伤到欢乐,再到愤懑,最后发展到狂放,手法多样比兴、夸张、对比、反衬、用典表现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悲伤,愤激等复杂感情,句式多样。
这首诗适合运用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鉴赏中,完成对作品的解读
《将进酒》评测练习
阅读《将进酒》,完成下面题目
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抒发感情。这种表现方法,在古诗中叫:
(2)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叫:
(3)如果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写什么呢?
答:
(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诗句悲叹什么?(回答不超过5个字)
答:
(5)从整体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可以看出含有比喻。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不超过6个字)
答:
(6)这两个“君不见”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但描写的角度不同。
前者的角度是:
后者的角度是:
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1)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而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但作者“人生得意”了吗?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答:
三、“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钟鼓馔玉何足贵”,显然不是酒后吐狂言,而是酒后吐真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说的是自己的“寂寞”。这里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A、无奈B、悲哀C、愤激D、欢乐
(2)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的例子。作者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
四、“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主人何为言少钱”照应上文哪一句?
答:
(2)“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课后反思
一、只要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老师无数的惊喜。课上学生们积极配合老师,认真诵读、鉴赏、积极发言。学生的表现让人惊喜。老师的信任,是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老师的欣赏,是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微笑、鼓励、信任,是一个教师应该也是必须送给学生的礼物。
二、只有精心研读教材,才会有进步。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更是这样。吃透教材,研究教法、学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得。这次我对教材做了较为深入的研读,感到受益很多,上课就比较自信。
三、对文章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掌控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展示部分用时过长,导致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歌的挖掘还欠深入。自己心中也开始有了很多杂念,不能很好地去关注课堂,掌控课堂,最后自己想要在课堂中呈现的很多东西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所以以后还要在这方面多加锻炼。
总之,作为教师,永远在成长的路上,我会加强学习,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诗歌的教学,最符合这个目标要求,也正是要完成这个目标。毫无疑问,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让学生体会艺术美的感染力;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将进酒》的教学中我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努力体现新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