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1 19:3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2、理解作者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感慨。
【教学重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慨中所蕴含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法、学法】
1、教法:
(1)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上时间有限,不可能指导学生将文本读百遍,这篇文章我准备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首先我安排学生带着目的诵读:正音正字,注意朗读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特色。接着让学生在扫除文言知识理解障碍的基础上速读全文,从作者的感情变化入手,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结构。最后让学生以不同方式诵读文本的3个自然节,对3个自然节分别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理解作者的“乐”之因,“痛”之由,“悲”之缘,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点拨法”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本文过程中,我主要点拨的是第三节作者对昔人、今人、后人的不同态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悲,以及悲与痛的不同之处。
2、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诵读文本时,注意圈点勾画,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指导学生对疏通文意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通过前后桌交流解决,若还有疑惑,可质疑问难;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缘由进行合作探究,以期能对文本进行更准确、深入地解读。
【教学过程】
(1)导入
《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兰亭集》所作的序文,这篇序被后人赞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可谓是千古奇文,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板书)
(2)出示教学目标
(3)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从各段分别找一个表达情感的字填在括号里。
兰亭集会,其情可谓()矣;
兰亭之思,其情可谓()矣;
兰亭之悟,其情可谓()矣。
明确:乐——痛——悲(板书)
(四)文本探究
1、局部探究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思考问题一:这场兰亭盛会可谓是“四美具,二难并”,(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贤主、嘉宾)请大家用原文回答何为四美?何为二难?
明确:四美: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二难: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请同学们把“信可乐也”嵌入每一个以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请女生为大家诵读这段欢乐的文字。
(3)思考问题二:作者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信可乐也”,那么,作者的这种“乐”是不是“真乐”呢?齐读下列句子并思考。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明确:不是。这种快乐只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感官之乐,这种快乐是短暂的、肤浅的、暂时的、简单的,它不能使人获得持久的、永恒的快乐。
2、局部探究第二节
(1)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问题二:这么美的时刻,作者却并不是真正的快乐,那么作者为何而痛呢?(深入理解第二段,小组合作,先给大家三分钟的事件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五分钟,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书面答案,并选派代表准备进行口头展示。)
明确:一痛: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二痛:世事无常,往事不再死生亦大矣三痛:生死难测,生命有尽
(2)请同学们把“岂不痛哉”嵌入每一个以句号结尾的句子后面并诵读,请男生们诵读这段文字,读出作者的痛。
3、局部探究第三节
(1)请大家齐读第三节,思考问题三:第三段作者俯仰古今,作者“悲”什么?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明确:一悲与昔人共鸣;(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对今人批判;(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于后人有感。(后人叩问今人)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2)请同学们饱含着悲伤的感情齐读这一段。
【拓展思考】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慨叹,作为“后之览者”,品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话可说呢?
一次普通的集会,王羲之发出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而我们也从中领悟到对待生命要珍视、要重视,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板书:珍重生命)
《兰亭集序》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浅显的山水游记类散文,积累一定的阅读经验。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并且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文言句子的翻译理解已经不是难点。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痛”、由“痛”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极富哲理性,而高一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生命蓬勃发展,正是追求梦想的年纪,生死等问题尚未进入他们的人生思考,尤其是对本文“消极其表,积极其里”的价值取向难以准确判断把握。所以我预判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将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为更好地探究理解文章的意蕴,课前补充阅读相关资料:一是关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人们的生活状况及思想特点的文章;二是针对文章中出现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观点,阅读《庄子》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德充符》等篇目中的片段内容,了解庄子的人生观。
《兰亭集序》效果分析
问题一相对简单,只有极个别同学不能从原文中找出原句,说明课堂上针对此问题的探究学习效果较好。
问题二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准确回答,部分同学表达不清,说明对于作者否定庄子的生死观及作者自己的观点,有些同学还不能理解,也说明在课堂学习中应该加强对此问题的交流与点拨。
《兰亭集序》教材分析
在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它是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人类千百年的历史,留下了无数辉煌的文明和不朽的文化,这些文明遗迹,蕴藏着生命的美感,闪耀着精神的光芒。追寻文明的踪迹,接受文明的洗礼,体会文明的内涵,汲取丰厚的精神力量,丰富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人生。《兰亭集序》这篇序言代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应该重温并永恒铭记。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语言、思想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两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兰亭集序》代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一篇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文章,蕴涵着对生命哲理的思索,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追寻。《兰亭集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宴集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抒发了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生命无限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暗含把握当下人生,珍惜时光,追求积极人生的态度。这种对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探索,不仅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而且对处于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期的高一学生来说,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对本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体会作者在宴聚后的感情变化,探究作者关于生死等问题的思考。采用诵读、精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接受关于生命与人生问题的精神洗礼,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追求豁达积极的人生。
本文作为一篇讲读课文,很难在一课时内做到文言并重,应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文”,了解其人其品,在反复诵读文本的基础上疏通文意、从作者的感情变化入手理清文本的脉络、局部探究体会作者感情变化的缘由及字里行间蕴含的积极情绪。第二课时:主要讲“言”,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的文言实虚词、句式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及高考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讲得是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定位为反复诵读文本,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教学难点定位为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兰亭集序》课后评测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第二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2.最后一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兰亭集序》课后反思
1、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想让同学们学会如何真正诵读经典。高中学生往往不太愿意张嘴读书,尤其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很少有人实践。而不可否认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帮助我们揣摩语句意思,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进而掌握全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像《兰亭集序》这样语言和思想内容完美结合的经典文章,诵读无疑是学习的最好的方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对于生命的思索和慨叹不是高中学生能轻易理解的,“消极其表,积极其里”,这是必须经过对语言的揣摩之后才能品味出来的心得。揣摩品味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诵读。因此,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寄于山水之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深层慨叹。这样,用指导诵读为主线,将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性发展变化的脉络的理解贯穿起来,学生易于掌握。
2、虽然我精心准备,仍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如有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表现不够积极;最后一个环节因时间关系未能让更多的学生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诵读的形式还不够丰富,有些积极性很高的同学也没得到展示机会,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等等。
3、其次,通过本次教学,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专业素养方面的不足,比如因为紧张,在课堂的有几处口误,虽及时改过来,但还是显得不流畅。所以,这次录像课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加强专业素养,提升业务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而不断努力。
《兰亭集序》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到“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表达与交流”方面也明确提出“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准确把握住这两点,深入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文本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诵读,从而使学生把自己对文本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的理解与感受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提到“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
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东晋时期王羲之和友人们的一次聚会,文章从乐到痛再到悲,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死观。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提到“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兰亭集序》中作者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悲叹是本课学生学习的重点,课堂上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其深层含义。合作探究丰富学生的思考和认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