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诵读品味语言,探究问题的能力,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和方法:采用反复诵读、品读、合作探究的方法,品评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探究诗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领会诗歌豪迈飘逸的气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领略诗人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艺术特色。
2.难点: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三、教法学时及课时
1.拟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和点拨法
2.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诗歌文学的天空中,有这么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笔若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狂放中有着真情,飘逸间挥洒着浪漫,他就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蜀道难》,
(二)整体感知
1.初读体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需要细细品读,品读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大家初步感知一下这首诗的风格。(豪迈、雄浑、飘逸)。
2.再读感知
请同学们一起诵读,把握内容,理清思路,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提出问题:主旨句反复出现是简单的重复么?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味其一唱三叹,循环往复,层层深入,感情强烈的特点。
教师范读,让学生体味强烈咏叹的感情。
(三)品读鉴赏
李白在诗中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呢,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品读赏析。
示例:“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蜀道高入云天,行人似乎可以触摸经过天上的星宿。行人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刻画了行人惶恐的神情,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四)审美体验
蜀道如此高峻,如此险阻,猛兽如此凶恶,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会有什么感受?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
例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我仿佛听到了五个大力士奋力拽蛇时的大力呼喊,随后一声巨响,山河改观,又仿佛看到无数勇敢勤劳的人在悬崖峭壁之上开辟山路,架设栈桥。
同学们想象丰富,可谓出口成章,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雄奇的山峰,那汹涌的河流,那古木荒凉的森林,这些意象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雄奇,阔大,奇美,壮美)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读这首诗。(男女轮读齐读)
(五)研读探究
透过这首诗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你读出了李白怎样的情怀,结合文本和相关材料,探究学者的写作意图,在诗中找出依据。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到了《蜀道难》不但具有多种艺术手法,而且情感丰富,意蕴深刻,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落笔摇五川”的高大形象,通过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我们又看到了诗人重情重义的古道热肠,真可谓“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忧虑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带着感情齐读回味。
(7)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
五、板书设计:
蜀道难---李白
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与此同时,高一的学生对诗词又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