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完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吾、弗、夫”3
个字,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领悟故事的寓意。并联系生活中的事情,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三、教具准备:课件、矛与盾的道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认识矛与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古代的集市上拿来的两样兵器,你们认识吗?(展示矛和盾)你能说说这两样兵器的用途吗?指名答。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与这两个兵器有关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指导书写矛和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就想通过两个问题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一、这篇课文与本学期之前学习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文言文寓言故事)二、这个故事出自于哪本书(《韩非子·难一》)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用心的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的将课文读两遍。
出示初读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二遍和你的同桌合作读一读。
指名1人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相机指导读音。)男女生赛读,把句子读通顺。教师相机指导并范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课文
本文作为一个寓言故事,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精彩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在课文找到作者阐述观点的句子?指名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学生齐读。
指名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理解。相机板书不可陷无不陷。
作者为什么得出这样的一个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以同桌为单位,读读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在对话中找找答案吧。指名同桌读对话。
1.理解: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导朗读,理解“誉”(夸耀)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
2.理解: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质疑的语气。
3.理解:其人弗能应也。
听到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是什么反应呢?大家看到插图观察楚人的表情,你说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楚人的表情吗?(哑口无言、无言以对、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四)、演绎思维过程
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走进人物内心,推断人物的思维过程。
在同学精彩的回答中我们走进了楚人和路人的思维过程。相信同学们现在一定能说出刚刚自信满满的楚人无言以对的原因了。(明确: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抵触的尴尬局面。)
现在你知道作者得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一结论的原因了吗?(明确:作者在楚人和路人对话中发现楚人的叫卖自相矛盾的问题。)
(五)、熟读成诵并用自己话讲故事
熟读
经典的故事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的再读这个故事吧。齐读
成诵
这个故事精彩吗?这样精彩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把它背下来,我们一起来试着背一背好吗?
讲故事
这篇故事语言凝练,作者只用了短短71个字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吗?指名同学讲
(六)、联系实际谈启示
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已过去2300多年,可是这样自相矛盾的事却并没有消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呢?学生交流
为了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我们应当怎么做呢?(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说话要前后一致。)正如古人在《礼记中庸》中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七)、拓展阅读
故事我们就谈到这里,是谁创作了这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呢?(出示:韩非子简介)韩非子他提出了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在法制的基础上,他的意图不在讲故事而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本书中有近400篇寓言,课后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你们一定会有收获的。
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中像这样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现在就请同学用刚刚这节课中所学到的方法来说说《执竿入城》这个故事的内容?并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启示呢?(
做事时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固执,不懂变通。)
小结:这节课中我们不仅了解运用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感受到了经典故事的魅力,还体会到了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力量。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到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中阅读更多经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