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三角形的特性 -人教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三角形的特性 -人教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02 07:29:21

文档简介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
?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
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
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
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屏幕出示例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近?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游戏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游戏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
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也能够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
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晃晃多危险啊!有什么办法加固它呢?
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4、学习三角形的高

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⑵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⑶学生练习
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习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
(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对三角形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并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2、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明确三角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并能准确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及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各一个
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练习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生:能。(学生描述图中的三角形)
师:正确。(给予肯定和鼓励,轻松开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走进三角形的世界,去探索关于三角形更多的知识——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例1: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并说出各个部分?的名称。
(生)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引导小结:像这样,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并强调定义中关键词:“3条线段”“
围成”。
(考考你):出示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定义的理解。
3、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谈话引出:为了表达方便,用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记作三角形ABC。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多媒体出示一组卡通三角形比高的图片)引导:小朋友们你会怎样帮它们比高呢?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解决方法。
(师):要想知道谁更高?就应先知道它们的高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引出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定义以及高的画法。
(多媒体演示,边讲解边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引导: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问: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学生成果。正确的给予肯定,集体改正错误画法。最后由教师在PPT上演示。
提问:想一想,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有几条高?并画出它们的高。
请学生板演。
根据板演情况一一做出评价,并强调:1)、在直角三角形中,以直角边为底的高和另一条直角边重合;2)、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它的外面。然后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考考你):1、讲述前面多媒体出示的卡通三角形比高的图片,通过画出两个三角形的高——平移对比,原来它们一样高。
2、通过观察判断4种小动物高的画法是否正确,使学生清楚不仅可以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画三角形的高,还可以用来检验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是否画对。
三、实验观察,研究特性
1、教学例题
例2: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
(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用相同的小棒摆出的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而四边形容易变形。
2、实验解疑
引导学生一起做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四、练习巩固,加强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1、定义填空题;2、概念判断题;3、操作画高题;4、5仔细数三角形总数;6、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五、知识回顾,课堂总结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特征?《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P59-P60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体验几何直观的作用,感受逐步抽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小组合作、抽象类推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难点: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三角板。
教学流程:
1、
情境导入、激趣引知
1.
(PPT播放带有三角形的图片)学生欣赏带有三角形的实物图片,边欣赏边想:你都看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到三角形,最终去情景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
3.
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学习过三角形,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三角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
(设计意图:从现实中抽象出三角形,使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发现事物的能力。)
二、观察比较、生成概念
1.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三角形,并将想象出的三角形画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在图中找到三角形—闭眼上眼睛想象三角形—在纸上画出三角形”三次数学活动,增加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直观感受,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实物展示)老师选取了几个同学的作品,大家观察一下,它们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教师:说说你根据什么说它们不是三角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到不是三角形的原因,最终得到结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观察老师和同学画的三角形,说说它们为什么是三角形?(它们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所以都是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判断是否是三角形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逐步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分解了对“围成”一词的理解难度,再一次增加了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直观感受,建立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小组合作、探究名称
1.
教师:仔细观察,刚刚老师和同学们画出的三角形,还有从图中找到的三角形,它们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三角形。说明它们有相同之处。请你找到它们的相同之处。
2.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3.
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四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回顾,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4.
找出其它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加深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认识。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对之前几何图形知识的回顾,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并为下一步的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四、知识迁移、学画底高
1.
巩固练习,复习旧知
教师:找到这些图形中的三角形,在括号中打√,并选择一个三角形标出各部分名称。
教师:这两个图形还记得它们吗?(梯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上学期刚刚学习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有关它们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四边形底和高的知识
(设计意图:复习以往学过的几何知识的目的是:1.复习底和高的知识,降低后续学习三角形底和高的难点;2.
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几何知识体系;3.
为下一步的知识迁移做准备。)
2.知识迁移,学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我们学过的这些四边形都有底和高,由此你还能想到什么?(三角形也有底和高)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想一想老师是如何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的?
教师画高,学生观察,明确三角形高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
“四边形都有底和高”
推想出
“三角形也有底和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画高扩展,学习字母表示三角形。
任选一个三角形画出它的高。
①学生独立画高。
②汇报交流,学习字母表示三角形。
③教师:三角形还可以怎样画高?
明确三角形有三条高、三条底。
④了解后两个三角形画高的方法,进行知识的扩展。
(设计意图:通过对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何画高的了解,增加了本节课的知识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梯度。)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