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5.3 三角形的内角和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5.3 三角形的内角和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02 07:4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角形的内角和
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1.如何有效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避免“伪探究”?
2.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渗透转化思想、变与不变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验证过程中,如何做到师生协商出剪拼、折拼以及推算的方法?
磨课要点
1.起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每天要学习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闻所未闻,有些会以一定经验为基础。学生在“三角形”这一单元已经学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三角形的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是全新的,但从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这其中更多的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有然。所以,在新课开始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创设了从钝角三角形转变为直角三角形再到锐角三角形的变化,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形成一种冲突。
2.终点
探索并验证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3.过程与方法
整节课主要围绕“创境激趣,观察变化--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巩固应用,深化理解---梳理评价,拓展延伸”这几个环节展开的,学生经历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观察、操作、分析、猜想、验证、交流等具体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渗透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推理思想和变与不变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67
例6及做一做等。
教学目标
经历自主探索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观察、操作、分析、猜想、验证、交流等具体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渗透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变与不变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经历测量、撕拼、折拼等过程,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归纳总结这一重要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纸片、量角器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观察“变化”
1.直观引入:三角形按角分,分为几种类型?
2.建立概念: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3.观察“变化”
初次观察“变化”:钝角三角形变成直角三角形
思考:∠1变小了,∠2有什么变化?
再次观察“变化”:直角三角形变成锐角三角形
思考:∠1变得更小了,∠2有什么变化?
4.感悟变化:在三角形中,一个角不变,当一个角变化时,另一个也随着变化。
5.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6.建立概念: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从钝角三角形转变为直角三角形再到锐角三角形,通过观察角的变化,不仅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形成一个冲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恒定不变的量。】
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1.第一次探索:测量,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
明确活动任务:画什么、量什么、算什么
独立完成,小组汇报
观察数据,发现规律
提出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角、量角等活动,收集大量真实数据,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出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
2.第二次探索:转化,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剪拼:协商方法、动手剪拼、汇报展示、课件演示
(2)折拼:协商方法、动手折拼、汇报展示、课件演示
总结:经过验证,我们都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剪、撕、拼、折的实践活动,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在经历猜想、验证、演示、汇报的过程中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渗透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3.第三次探索:推算,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思考:长方形有几个内角?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推算:你能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推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演示:把剪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新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回顾揭秘:回应第一环节,一个角不变,当一个角变大时,另一个角变小
(6)介绍帕斯卡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引导学生回顾课前的问题,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自然融入数学家帕斯卡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1.基础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
2.变式练习:练习十六第2题
3.拓展练习:林叔叔在墙上做了一个三角形的支架(如图)
(1)猜一猜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2)在这几种方案中,哪一种更适合放置重的物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三道练习梯次清晰,既实现知识的内化,又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梳理评价,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不能象今天这节课这样,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回顾梳理,既关注了知识、方法,又关注了学习感受,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课末提出自主研究任务,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教学目标实施策略分析:
一、经历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设计了大量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特别是设计了三层探索活动:测量——获得三个内角和为180°的初步感知;拼折——将三个角化零为整凑成一个平角,形象感知180°;推算——确认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理性感知180°。三个探索活动逐层深入,从自己画的三角形到其他同学的三角形,再到任意一个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均为180°。这样的一步步过渡,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从特殊的三角形发展到一般的任意的三角形,很好地展现了学生真实的思维路径。学生的思考由单一到全面,由特殊到一般,由初步了解结论到学会推理过程,在师生共同探究讨论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知识、经验和感受。
二、渗透思想,体会学以致用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本节课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课始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变化,另一个内角也随之发生变化,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课中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决数学问题,渗透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推理思想;课末,在回顾梳理中巩固知识,感受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提出自主研究任务,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学以致用,感受到掌握方法就是学好数学的钥匙。
三、优化练习,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潜能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教师设计了基础练习、应用练习、拓展练习等层次清晰的练习,优化了练习内容和形式,既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又提升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第三道拓展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猜另外两个角的大小,学生要知道这两个角都必须是锐角,而且一个角变大,另一个角就变小,两个角的和都是90°,这对学生来说是思维的提升,再次渗透变与不变思想。同时,通过这道题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体会学以致用,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