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松阳一中 叶冬梅
风光箬寮
神经系统
体内外环境的刺激
对外
使生物体适应
环境的各种变化
对内
协调各器官、
各系统的活动
一、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③
神经末梢
髓鞘
胞体
轴突
细胞核
神经纤维
神经——
外包结缔组织膜的神经纤维束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神经细胞)
①
②
④
⑤
⑥
突树
神经
神经纤维
结缔组织膜
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因此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
适宜刺激
静息时
适宜刺激
+
_
+
+
_
+
+
+
+
+
+
+
g
b
c
a
产生负电波
→ 传导负电波
这个负电波就叫做动作电位,也就是神经冲动。
三、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神经冲动的产生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刺激
未受刺激
兴奋部位
⑴过程:
2、神经冲动的传导
兴奋向前传导
导致
电位差
形成
神经末梢(图2-7)
局部电流
产生
⑵传导形式:
局部电流
双向性、无衰减、绝缘性
⑶传导特点:
刺激
神经调节快又准
静息极化钾流出
去极反极钠快进
复极过程钾快出
传导双向无衰减
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D
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处表示 电位;此时神经细胞膜处于 状态,K+ (填“内”或“外”)流。
(2)图中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此时Na+ (填“内”或“外”)流,此过程称为 。
(3)图中c点电位表示 电位,当它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填“不变”、“增加”或“衰减”)。
c
静息
极化
外
0mV
内
去极化
动作
不变
谢谢大家!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1课时)导学提纲
一、学习目标
1、辨别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简述神经系统的作用,
2、简述神经元及其主要结构。能够根据示意图、模式图准确区分胞体、树突与轴突。
3、说出动作电位与神经冲动的关系,描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二、知识梳理
(一)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二)构成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是一种 细胞,其基本特性是 。
3、
静息时,电表上没有 ,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 ,当在神经一端a给予刺激时,可以看到b处先变为 ,接着恢复。然后c处又变为 ,接着又恢复。可见刺激神经时,产生了一个 ,它沿着神经传导,这个负电波叫做 。
(三)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神经冲动的产生与恢复
2、神经冲动的传导
(1)传导形式:
(2)传导特点:
三、诊断反馈
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四、课后提升
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处表示 电位;此时神经细胞膜处于 状态,K+ (填“内”或“外”)流。
(2)图中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此时Na+ (填“内”或“外”)流,此过程称为 。
(3)图中c点电位表示 电位,当它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填“不变”、“增加”或“衰减”)。
1、写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刺 激
静息电位
状态
状态
电位
过程
过程
C教学设计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1课时)
松阳一中 叶冬梅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3的稳态调节的一个重要内容,神经调节在人与动物的稳态调节里面占主导地位,学习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构建稳态的调节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初步了解了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之后,教材再安排神经、体液调节,对调节的主要形式作进一步深入学习,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使学生对神经调节的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教材先通过比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神经系统。在教材处理上,可以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放到学习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后再进行。
二、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神经系统的有关结构,但由于相关的概念比较多,学习间隔时间较长,教学时有必要通过回忆及学习教材的有关内容,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理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学习打好基础。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内容,这对学习神经元的结构会有一些帮助。而物理课中学习过的电位的概念与灵敏电流表的使用,这对认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电流刺激实验有了物理学的基础。但由于本节知识内容涉及微观细胞结构知识,强调了生理的动态变化,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相对困难,所以要借助实验及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辨别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能够说出神经调节的作用与主要特点。②简述神经系统的作用,能说出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内部活动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上的作用。③简述神经元及其主要结构。能够根据示意图、模式图指出胞体、树突与轴突,区别树突与轴突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不同。④说出动作电位与神经冲动的关系,描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能力目标:通过对神经元有关图像分析以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实验的观察,培养并增强观察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元的主要结构与特性。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不同。以实验为载体,通过问题设置,学生讨论以理解神经元的可兴奋性特性。并能准确地描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及相关实验的实验视频
七、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 【创设情景】姚明经典球赛视频:通过欣赏姚明经典球赛。并探讨问题: 1、队员之间是如何迅速传递信息的?2、队员又如何实现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 【讨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运动员的灵活反应,与全身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都有关系。从调节的角度,主要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并让学生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实质即是信息的传递与作用过程。
引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总结归纳:其实生命活动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两者共同作用。但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迅速、更准确。 1.学生讨论,得出:神经调节特点:更迅速,更准确。神经作用:既直接调节控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又通过调节或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影响、调节机体各部分的活动。2、接受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 通过实例探讨,对神经调节的特点及作用更具体形象。
一、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图片】展现各种动物对来自外部的刺激作出反应的图片;展现人对胃的排空作出的反应。问:这些过程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吗?这说明了神经系统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讨论后得出:神经系统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强调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二、神经元是构成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1.神经元的结构 【图片】人的神经元。提问:①观察运动神经元的图片,你能够看出神经元与人体的一般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点?(追问)树突与轴突有什么不同?②再仔细观察图,图中的小箭头能告诉我们什么?并提出神经的概念。教师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图中的“突触前末梢”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避免学生对图发生误判。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如果得出一个胞体能接受多个轴突传入信息,应予鼓励。如果认为仅胞体能接受信息,而树突不接受信息。应予及时纠正。 回忆初中《科学》所学过的有关神经系统知识。观察图片,得出神经元的特点:一般有许多突起:树突与轴突。认识到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并进一步明确轴突与树突一般区别:形态上,树突,短,有多个;轴突,长,仅一个。 通过比较神经元与一般细胞的区别,比较树突与轴突的区别,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
2.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的结构决定了它的独特功能。神经元在功能上有什么特殊性?【实验视频】蛙坐骨神经接受刺激引起腓肠肌收缩并注意几个问题:①向学生交待清楚坐骨神经、腓肠肌所在的部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②让学生明确灵敏电流计的偏向与电位、电流方向的关系。第一步,让学生观察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发生收缩的现象。第二步,接上灵敏电流计,让学生观察电流计的偏转情况。问题:①腓肠肌为什么会发生收缩?②灵敏电流计发生了几次偏转?向哪个方向偏转?③请画出不同时刻,电流计的偏转方向、电流的方向、两电极间的电位变化。学生如果由于尚未学习的知识,而使电位标错,在肯定他的思维的合理性的同时,要指出实际情况。④电位的变化与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有关吗?在图中画出兴奋部分的示意图。并给出动作电位的波形图。注意:教材中(图2-5,7)的动作电位表示的是神经纤维膜外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⑤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适时给出神经元在功能上的特点:a.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b.基本特性: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出。C.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观察实验视频,思考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作图,得出电表的偏转方向、电流的方向、电位的变化。学生讨论得出:①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够以电位变化的形式进行传导 激发思考,引出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自主探究。
三、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提问】1、尝试分析静息状态时,为何呈现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2、动作电位又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阅读课本得出:1、神经细胞所处的环境是膜外钠离子浓度高,膜内钾离子浓度高。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钾离子可扩散到膜外,使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通过阅读课本,回归教材,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动作电位的形成与恢复2、动作电位的传导 播放视频:之后总结。1、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处于极化状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2、接受刺激,去极化,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成为反极化状态。3、神经纤维膜恢复极化状态,即复极化的过程。动作电位如何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特点?播放视频:之后总结。极化状态:内负外正受刺激部位去极化,外负内正。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产生局部电流使未受刺激部位发生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 观察视频,思考问题。总结:1、感受刺激,钠通道先开放,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成为反极化状态。(外负内正)2、钠通道关闭,钾通道打开,大量钾离子外流,使膜恢复极化状态。并画出变化过程示意图。总结:1、无衰减:信号强度不变 2、绝缘性:两条神经纤维之间的信号不会互相干扰 3、双向性:神经冲动从产生处在向两个方向传导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并画出变化过程示意图。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四、知识小结 让学生尝试用简短的诗句来对本堂课做一个概括。 帮学生一起总结:神经调节快又准静息极化钾流出去极反极钠快进复极过程钾快出传导双向无衰减 通过诗句精简的提炼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组织概况能力。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胞体、树突、轴突)
三、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神经冲动的形成与恢复:
2、神经冲动的传导
(1)传导形式: 局部电流
(2)传导特点: 双向性、无衰减、绝缘性
九、作业设计
【诊断反馈】
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课后提升】
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处表示 电位;此时神经细胞膜处于 状态,K+ (填“内”或“外”)流。
(2)图中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此时Na+ (填“内”或“外”)流,此过程称为 。
(3)图中c点电位表示 电位,当它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填“不变”、“增加”或“衰减”)。
十、评价
十一、反思
b
c
b
c
b
c
b
c
b
c
b
c
+
+
+
-
+
+
-
+
+
+
Na+内流
K+外流
静息电位
K+外流
极化状态
反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
去极化过程
复极化过程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