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 儿
第五单元·第19课
情境导入
秋来红枣压枝繁,
堆向君家白玉盘。
作者简介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其代表作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文体简介
独幕剧是戏剧的一种,是剧情在一幕之内完成的小型戏剧。通常只有一个场景,篇幅简短,人物较少,情节相对简单,结构紧凑,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生活矛盾。
字词注音
竹匾( ) 蓦然( ) 翘首( )
掸去( ) 兴许( ) 钢盔( )
囫囵( )( ) 踌躇( ) ( )
biǎn
dǎn
mò
qiáo
kuī
xīng
hú
lún
chóu
chú
词语解释
【蹑手蹑脚】
【喃喃自语】
【喜出望外】
【蓦然】
【兴许】
【囫囵】
【踌躇】
【垂头丧气】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形容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猛然;不经心地。
也许;或许。
完整,整个儿地。
犹豫不决。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恼的神情。
自我研学
自读课文,并思考几下三个问题。
1.本剧一共多少人物?( )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 )
3.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 )
老人和男孩、未出场人物两个
一个老人和一个男孩,在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展开一段亲切的交往。
偷枣与看枣
整体感知
分角色演读课文,思考:
1.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剧本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关联。“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整体感知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整体感知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整体感知
3.剧中的老人对小男孩是什么样的态度?反映出他什么样的性格?
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整体感知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整体感知
4.剧中的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整体感知
5.剧中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小男孩的父亲,他们的缺失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守土重迁,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合作探究
1.“枣”在全剧中象征着什么?
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生活的象征。《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很多人为了发家致富外出打工,把这个家园只留给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使这两代人在无尽的孤独和思念中生活。
要点解读
2.剧本首尾出现两次童谣,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内涵。
合作探究
3.全剧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
对亲情的呼唤,对故乡和传统生活的怀念,对精神家园的渴望;这种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叫象征。
读写策略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文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发生的一段亲切交往的故事,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
读写策略
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例如,老人说的“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仅是对吃枣儿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着对以往岁月、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留恋。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这“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又如,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在这一细节中,“巧克力”与“枣儿”具有相对的文化意文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在剧本中,诸如此类的台司和细节描写,还有很多。
课堂小结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的故事,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至爱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拓展阅读
菊花明欲迷,枣叶光如湿。
——温庭筠《秋日》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杜甫《又呈吴郎》
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
——白居易《闲坐》
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
——白居易《溪中早春》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诗歌中的“枣”
布置作业
留守乡村的老人、孩子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个个无奈的表情,令人心酸,那是对亲情和温馨的呼唤和渴望。 请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并写一封信,为孤独者送去温暖慰藉。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