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出身于医药世家,从小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成年以后随父行医。他潜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在实践中细心地治疗病人,因此医术提高很快。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深感医生对药物的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编写一部新的医药学著作。
相关史事:
李时珍在行医时,总是热情地接待病人,无论来看病的人是否出得起诊费,他都一样细心治疗。他在用药上常用药味简易、能就地取材的药方,使病人既能治病救人又能省钱,受到患者的欢迎。
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还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2、内容:
《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书中详细介绍了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它是祖国药物学的总结巨著。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刊于1590年。《本草纲目》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本草纲目》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本草纲目》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草纲目》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章节目录: 《水部》、《火部》、《土部》、《谷部》、《果部》 《鳞部》、《兽部》、《禽部》、《虫部》、《介部》、《菜部》、《人部》、《草部》、《木部》
《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并附它是祖国药物学的总结巨著。
《本草纲目》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名录》。
《本草纲目》
影响:
2.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姓名:宋应星
朝代:明末清初
身份:著名的科学家
主要成就:《天工开物》
首次提出声音靠气体传播
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那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
内容:
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宋应星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 、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书影
宋应星(邮票)
相关史事
《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物、衣服、染色、粮食加工、制盐、制糖、制陶、冶铸、舟车、锤锻、炼矿、制油、造纸、兵器、颜料、酿造、珠玉等。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他在书中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封建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材料研读: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共六十卷,约70万字。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 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相关史事:
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目的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嘉峪关
鸭绿江
临洮
辽东
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
明长城示意图
匈 奴
蒙古
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市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相关史事:
明长城有些城墙,平均高度为7—8米,城基宽6—7米,顶宽平均为4-5米。城墙的外侧设有2米的垛口,垛口上有望口和射洞。在长城沿线重要的位置上还修建关城,是重要的防御据点和关卡,著名的有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等。
山海关
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嘉峪关
为明长城西端的终点,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西门外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
问题思考:万里长城常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长城凝聚着古人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刚毅。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北京城: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以后,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布局及特点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
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大约明朝中晚期,与外禁垣区分开来,即宫城叫“紫禁城”,外禁垣为“皇城”。
“紫禁城”的由来
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街巷、共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千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皇极殿是皇帝举行典礼地方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
中极殿是皇帝阅视奏书地方
“御路桥”
“王公桥”
只许宗室亲王行走
准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
只限天子行走
“品级桥”
时代特点?
皇权至上
相关史事:
明朝一个16个皇帝,其中13个皇帝葬在北京西北郊。古代帝王的坟墓称作陵,这13个皇帝的墓葬于是统称为“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总体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用一条7米长的神道,建筑形式大同小异,地上是庞大的祭祀建筑群,地下是墓室。但每座墓陵又自成体系,规模大小不一,其中明成祖的长陵规模最大。已经发掘的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
三、小说和戏剧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1、小说
相关史事
自秦汉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流行起来。尤其是小说创作,在明代处于黄金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白帝城托孤
(1)、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
时间:元末明初:
主要内容: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运用文学手段,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愿望 。
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2)施耐庵——《水浒传》
元末明初
《水浒传》
运用白话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成书时间
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
(3)吴承恩——《西游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成书时间
明代中期
主要内容
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花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英雄神话。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艺术特点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问世后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具有反封建思想】。并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三部小说的共同点
原因: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4)在思想领域出现反封建思想的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必然带有反封建色彩。
2. 书画艺术 :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
绘画名家:徐渭
徐渭
墨葡萄图
2、戏剧
戏剧表演成为明清时期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曲文流利,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汤显祖戏剧作品《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汤显祖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人教版七级下册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医学:
科技名著
明长城北京城
北京城: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明长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工艺: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农业:
徐光启 《农政全书》
紫禁城
小说
艺术
小说
戏剧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施耐庵 《水浒传》
吴承恩 《西游记》
汤显祖 《牡丹亭》
课堂小结
书画
书法家 董其昌
绘画名家 徐渭
1、“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舞起矫健的巨龙,你是抵御外敌人侵的壁垒,你是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长城 D.北京城
课堂练习
2、央视新闻热播的《大国工匠》讲述了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弘扬了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等“工匠精神”。下列科技著作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是( )
A.《农政全书》 B.《九章算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3、明朝最负盛名的戏剧作品是( )
A.关汉卿的《窦娥冤》 B.关汉卿的《牡丹亭》
C.王实甫的《西厢记》D.汤显祖的《牡丹亭》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