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二、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法
【师】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板书】诫子书
【师】来说一下有关诸葛亮的文学常识。
【答案】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砑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馒头、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延伸】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三国志》)
2、初读课文
【师】读一下课文,一起划分一下停顿。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师】诫子书
【1】选自《诸葛亮集》卷一
【2】诫:告诫、劝勉。
【3】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4】书:书信。
【翻译】告诫诸葛瞻的书信。
【师】夫(fú)∕君子∕之行
【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翻译】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
【师】静∕以修身
【1】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翻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师】俭∕以养德
【1】俭:俭朴
【2】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养徳:培养品德。
【翻译】以俭朴来培养品德。
【师】非∕淡泊∕无以∕明志
【1】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2】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3】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翻译】不是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
【师】非∕宁静∕无以∕致远
【1】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2】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3】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翻译】不集中精力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师】夫∕学∕须静也
【1】学:学习
【2】静:宁静专一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
【师】才∕须学也
【1】才:才干
【2】学:学习
【翻译】(想要有)才干必须学习
【师】非学∕无以∕广才
【1】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2】广才:增长才干。
【翻译】不学习没办法增长才干
【师】非志无以成学
【1】志:志向
【2】成学:学有所成
【翻译】不立下志向没办法学有所成。
【师】淫慢∕则∕不能∕励精
【1】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息。
【2】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
【师】险躁∕则∕不能∕治性
【1】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2】修养性情。治,修养。
【翻译】轻薄浮躁就不能休养性情
【师】年与时∕驰
【1】与:跟随。
【2】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师】意与日∕去
【1】意:意志
【2】与:跟随。
【3】日:时间
【4】去:消逝,逝去。
【翻译】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师】遂成∕枯落
【1】遂:于是,就
【2】成:变成,成为
【3】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翻译】于是变成衰残
【师】多不∕接世
【1】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翻译】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师】悲守∕穷庐
【1】悲:可悲
【2】守:守着
【3】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翻译】可悲的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师】将∕复何及
【翻译】又怎么来得及。
【师】全文翻译一下。
【答案】
告诫诸葛瞻的书信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以俭朴来培养品德。不是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力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想要有)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没办法增长才干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休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变成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的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师】文章已经翻译好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内容。
【师】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答案】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师】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师】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答案】(1)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师】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师】“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答案】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师】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课后作业
(一)课内阅读
1、默写:
夫君子之行,
,
。非淡泊无以明志,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
2、划分节奏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谈谈你对“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理解?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为什么?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二、对比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蒙乃始就学??? ???????????
(2)不敢稍逾约???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
???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
【答案】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有很大的才华;如果你没有志向,你的学业肯定不会完成。
4、略
5、非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二、对比阅读
1.(1)于是,就。??(2)超过约定的期限。
2.C
3.(1)我难道想咬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2)因此,人们都(或“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4.学(学习、读书)的必要(重要)性;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
5.示例1:学习勤奋刻苦,博览群书,求师诚心。
示例2: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取得成功。
一、课程目标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二、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文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
,号
(也作
),汉族,琅砑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
、
。在世时被封为
,死后追谥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
。其散文代表作有《
》、《
》等。曾发明馒头、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诫子书
作者:
选自: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问】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问】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问】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问】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问】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课后作业
(一)课内阅读
1、默写:
夫君子之行,
,
。非淡泊无以明志,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
2、划分节奏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谈谈你对“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理解?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为什么?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二、对比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蒙乃始就学??? ???????????
(2)不敢稍逾约???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
???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